小時候我常常求爸爸媽媽早點給我一份聖誕禮物,通常在教會平安夜敬拜之後。爸媽很明智,他們理解我急切的心情,於是會給我一份很好禮物,不過不是最好的禮物——那是要留到第二天的。我嚐到了一點甜頭,可是重頭戲還在後面。
《馬太福音》裡有一段描述就很有點這個味道。這件事發生在耶穌死了之後(太 27:52–53):
墳墓也開了,有許多已睡了的聖徒的身體也復活了。耶穌復活以後,他們從墳墓裡出來,進了聖城,向許多人顯現。
乍看上去這實在是很古怪,但是這段敘述有一個合理清晰的解釋。讓我們來解讀三個關鍵問題。
近年來,關於這段經文一個最大的爭議是其歷史性。有兩種觀點。
希臘羅馬文學喜歡濃墨重彩地描寫英雄之死,所以有些人認爲《馬太福音》的這一段本質上就是世界末日的 CGI 版,馬太不是在記錄真實的歷史事件,而是用一種「特效」手法來體現耶穌之死的巨大意義。
雖然這一幕的世界末日色彩很重要,但是更好的解釋是,馬太描寫的這段場景就是不加雕琢的歷史事實。
首先,整個受難週的敘述符合歷史敘述的體裁,這一點在今天幾乎沒有爭議。
其次,馬太不遺餘力地強調周圍的細節,指出許多目擊者目睹了這一場面:百夫長和其他人「看見」地震和其他發生的一切(太 27:54),復活的聖徒「向許多人顯現」(27:53)——這些話與《哥林多前書》15:5-8 所使用的非常相似。
最後,這個場景是 51 節開始的一個長句的一部分。在原文中,該句的每一部分由「and(和)」連接起來(中文譯本則是以頓號表現出其連貫性——譯註):幔子撕裂、地震動、墳墓開了、聖徒復活、進聖城、向許多人顯現。在其他福音書中,幔子撕裂都是作爲歷史事件而敘述的,因此,如果要堅持 "CGI" 觀點,就意味著馬太話說到一半時,把歷史性的紀實敘述切換到世界末日的象徵敘述,切換時也沒有給出任何提示。福音書確實會嵌入比喻和講道,但不同體裁開始時都有一個明確的信號(「他講了一個比喻」)。橄欖山的講論(太 24-25)有世界末日的元素,但它是指向未來的,而《馬太福音》27:52-53 則是指向過去的。
總之,我們沒有理由否定馬太是想讓我們把這段話當作真實的歷史來讀。
儘管馬太的記載是歷史,這個場景還是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碎片,我們可以將它們拼湊起來。
耶穌嚥下最後一口氣(太 27:50),聖殿的幔子立即就撕裂了,大地震動(27:51)。強烈的地震導致墳墓裂開——這可以理解,因爲巴勒斯坦的許多墳墓都是鑿在岩石上的(約 11:38)。這些墳墓裡有「已經睡了的聖徒的身體」(27:52)。「聖徒」(或「聖者」)這個詞通常用來指敬虔的上帝子民。鑑於這些聖徒的屍體還在墳墓裡,他們很可能不是千百年前的祖先,而是耶穌的追隨者。
耶穌復活後,這些聖徒「進了」聖城並「顯現」(太 27:53)。有人懷疑這些聖徒是否是在耶穌受難日那天「復活」的(23:52),他們認爲這些聖徒早已「復活」了。如果說是這樣的話,他們復活之後一直坐在打開的墳墓裡,直到在復活節主日才進城——這當真很奇怪。
如果我們注意到馬太是如何將這一場景與下一章銜接起來的,就會發現一個更好的解釋:地震之時,聖徒和耶穌的墳墓同時開了(太 27:51,28:2),53 節略略暗示到即將發生的耶穌復活,但是真正有關耶穌復活的敘述馬太直到 28:5-6 才開始。馬太將聖徒復活的時間安排在耶穌復活之後,但在敘述時卻不按時間順序來,因爲這樣連在一起描述可以一口氣講完聖徒發生的事,下一章就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耶穌身上。
因此,事件發生的順序如下:
耶穌死了→聖徒的墳墓打開→耶穌的墳墓打開→耶穌復活→聖徒復活→許多人都親眼目睹了耶穌和聖徒的復活。
這樣一來 耶穌就是復活之真正的「初熟果子」(林前 15:23),而不是那些聖徒。
馬太沒有告訴我們這些聖徒在「聖城」顯現後發生了什麼。有些人認爲這是他們最後的復活,後來他們與耶穌一起升入天堂。另一些人則認爲,這些聖徒只是暫時復活,就像拉撒路和其他許多人一樣(約 11),他們最終會死去,等待最後的復活。由於馬太后面沒有提到,因此很難確定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所知道的是,聖徒出現在耶路撒冷,向這個曾經拒絕耶穌的母城證明了耶穌的勝利。
在澄清這一幕的歷史細節之後,我從三個角度解讀這一段的意思。
一、神學角度(正統解釋)
這一幕的主角是神自己。經文中的動詞(「撕裂」(was torn)「震動」( shook)、「崩裂」(were split)、「開了」(were opened)、「復活」(were raised)在原文中都是被動語態,意味著神是執行者。即使看上去全盤皆輸,神的大能仍能衝破一切阻礙——正如祂將在下一章中使耶穌從死裡復活一樣(參羅 8:11)。
二、末世論角度
天空一片黑暗(太 27:45),地動山搖(27:51),讓人聯想到伴隨主的日子而來的宇宙大動盪(例如賽 5:25,24:18;珥 2:10;鴻 1:5-6)。同樣,舊約中的許多經文都預言了末世的死人復活(例如撒上 2:6;詩 16:10,49:15;伯 19:25-26;賽 26:19;但 12:2)。的確,以西結也預言了復活的人會進入聖地(西 37:12)。
但是,這種世界末日的口吻並沒有讓《馬太福音》描述的場景不再是歷史。相反,它特意引用了舊約的思想來表達正在發生之事的意義。末世之日已經拉開帷幕:上帝的審判在時間上提前了,在十字架上體現了,未來復活的盼望也部分出現了。
三、基督論角度
在耶穌的死亡和復活之間插入這個奇特的場景,顯示了這兩者的力量:耶穌的死亡打開了我們的墳墓,將我們帶出死亡的詛咒;耶穌的新生命使我們的新生命成爲可能。在基督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後,復活的預示就出現在這個場景中——將勝利與表面的失敗聯繫在一起。
這些復活的聖徒進入了地上的耶路撒冷,聖殿的幔子已經被撕開(太 27:51)。與神同在的道路被打開了。但馬太的奇特場景只是一個前菜。正餐將在天上的耶路撒冷享用,屆時神真正的聖所將打開(啓 11:19),復活的聖徒將與三位一體的上帝永遠同住。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網站:Resurrected Saints and Matthew's Weirdest Pa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