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羅馬書第8章如何讓我成了加爾文主義者
2020-03-05
—— Justin Dillehay

直至今天,每當我站在講台後面,說出類似 「所有的真聖徒都必定會堅忍信靠到底,真信徒不會失落」 這樣的話時,還是忍不住要掐自己。我心裡暗笑道,如果22歲的我聽到自己現在所說的,會作什麼評論呢?

正如你想到的,我以前並不是加爾文主義者。

我在自由意志浸信會傳統(Free Will Baptist,暨跟隨阿民念主義神學的浸信會)中長大,曾是典型的阿民念主義者。在十幾歲的時候,我就鑽研起如F.勒盧瓦·弗爾蘭斯(F. Leroy Forlines)與J.馬太·品鬆(J. Matthew Pinson)等神學家的著作,還有更早期的神學家如雅各·阿民念(James Arminius)與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我22歲時相信並教導其他基督徒的觀點是:恩典總是必需的,但不總是不可抗拒,因此,真正的基督徒可能會離棄基督,丟棄已經獲得的稱義地位。

在這種信念之下作爲支撐的,是對神人關係的這樣一種認識:人類受造是爲了存在於與神相愛的關係中。這種相愛關係因其性質,要求來自我們的、自由(而非上帝命定的)的回應。用弗爾蘭斯的話,我當時認爲神與人處於 「影響與回應關係」(「influence-and-response relationship」, 神影響我們去回應祂) 而非 「起因與效果關係」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 神的揀選是我們回應祂的原因,正如加爾文主義者認爲的)之中。神能夠影響我們,但因爲神尊重我們之所以爲人的自由,於是總是把最終決定留給我們去作。神這樣做不是因爲祂軟弱,而是因爲祂就是如此設計神-人關係的。

如果你還存有疑問,那麼這樣說,阿民念主義相信的是一位施加影響的神,而加爾文主義相信的是一位萬事之因的神,這種區別可以用一個詞概括:確保(guarantee)。弗爾蘭斯在《真理的追尋》(The Quest for Truth)一書中這樣寫道:

我認爲加爾文主義者也會像我一樣用 「影響」 與 「回應」 來描述神與人的關係。但是,對於加爾文主義者來說,結果是神確保的……如果在任何時候結果都是確保發生的,那麼我們面對的就是 「起因」 與 「結果」。沒有神的「確保」,就沒有加爾文主義。

他是對的。當時我同意他的觀點,我現在也同意他。我只是改變了陣營。是什麼造成了這一轉變呢?簡單的答案是我對羅馬書8:28-30的研讀。

熱忱的講道者,難解的段落

羅馬書8:28-30常被稱爲 「救贖的金鍊」。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爲它所涉及的五個環節:神對聖徒的預知、預定、呼召、稱義、和得榮耀。

作爲阿民念主義者,羅馬書8:28-30對我而言是一處有問題的段落。第29節很明確地,是 「神基於預見的信心而揀選」 的關鍵證據。但剩下的部分就比較難解。我知道自己所喜歡的解經家如何論述這段經文,但那些論述從來沒有讓我滿意過。所以我暫且把這部分歸結爲一處反常的經文——畢竟,沒有一種神學系統能夠完美解釋所有的經文。

然後我開始聽約翰·派博(John Piper)的羅馬書講道,我原先的世界在那一刻崩塌。那是2004年,當時我22歲,還從來沒有聽過像那樣的講道。他細緻入微的解經暴露了我對該段落所作解釋的弱點,除了所有自己已經察覺到的,還有一些我當時未知的。我不能說自己就此成爲了加爾文主義者。但我的信心受到了嚴重的動搖。最終,我意識到保羅的金鍊的確關乎一種 「確保」,就好像加爾文主義所主張的。

救贖金鍊真的斷不開嗎?

讓我把29到30節鋪開,來幫助理解相關論述。(閱讀順序從左上到右下,特別注意加粗劃線的詞以及與它們對應的字母。)

作爲阿民念主義者,我自然會同意解經家約瑟·班森(Joseph Benson)的說法:「使徒(保羅)絕不是在說……蒙召者的人數恰好就是稱義者的人數,也因此恰好就是得榮耀者的人數。」 畢竟不然的話,從中就能推論出一種 「確保」 了。然而我越研究這一段落,它就越顯得約瑟·班森所否定的恰恰是保羅要申明的意思。

首先,讓我們對每一環節分別單獨考慮。(爲了清晰,我將五組人用字母來標識。)保羅首先根據神的作爲劃分出了一群人(那些神 「預先知道」 屬於祂的人)。然後他繼續提及神對同一群人的其他作爲(「並預定這些人……」)。在每一環節的 「並」 或 「也」 字告訴我們,每一分句的前半句與後半句涉及的是同一群人。那些祂預知的人也是祂預定的。所以A=B。這一情況在救贖之鏈的每一分句中都是真的。

但又注意到不同分句之間的重疊:上一分句的第二個動詞是下一分句的第一個動詞。這就將五個分句綁在了一起,好像一條鏈子環環相扣。這使得我最終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班森和我都錯了。保羅的確是在聲明,神所預知、預定、呼召,然後使之稱義、又得榮耀的人們,完全是同一群人,即每個環節的人數精確相同。借助字母標識,那就是A=B=C=D=E。

作爲阿民念主義者,我曾不得不聲稱這五個步驟只是所有真聖徒必須經過的整體歷程。我曾經認爲,聖經並沒有確保A組中的人能夠到達E組。的確,我相信人可以在該過程的任一環節出局。這就不像是鏈條,而像是靶子:越往裡圈越小。

但當我更多考察確切的語言表達時,以上觀念就越發顯得不可靠。於是我不可避免地轉向了加爾文主義。畢竟,如果所有受呼召的都能稱義,那呼召就必須是信心的保證,因爲信心先於稱義(羅5:1)。進一步,如果稱義的都得榮耀,那稱義就必須是永恆的,神永不收回的判決。

對以上這些我以前就很不自在地意識到了,雖然在聽派博的講道之前從未完全體會到其中的難度。但派博提出的另一方面的問題是我之前沒有考慮到的。

金鍊帶來的確保

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認識到保羅爲何要引出這條救贖金鍊。答案就在著名的28節(新譯本)中:

我們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

注意到保羅不是在簡單聲明一個事實(類似 「萬事爲他們的益處相互效力」 )。他聲明的是認知(類似 「我們知道萬事相互效力,爲了他們的益處」)。

這就引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怎麼知道的?」 我們能有什麼保證,使得不論表象如何,所有事物會協同運作,讓愛神並蒙神呼召的人受益呢?這個問題就是救恩金鍊的經文所要回答的。羅8:29以 「因爲」 開頭,說明後文爲28節提供了解釋性論述。對這一論述的精要概括是:我們知道萬事爲蒙召者的益處互相效力,那是因爲如果你是蒙召的,你就是神預知並預定會符合基督形像的,那意味著你現在是稱了義的,並最終會得榮耀。

我們怎麼知道這一點呢?因爲救恩金鍊是不會斷開的。

神沒有將基督的家如何構建交託在易變的人類手中

弗爾蘭斯是對的:在阿民念主義 「影響」 與 「回應」 的框架中,不存在確保。但那恰好與這幾節聖經的目的相悖,因爲保羅所追尋的正是確保。如果人們能夠在救贖之鏈的任何節點脫離,那我們就無從得知萬事如何爲蒙召的人相互效力。它們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因爲結局最終取決於蒙召的人自己。從而很多蒙召的將不會稱義,更少的人會得榮耀。

但好消息是,救贖金鍊由神親自鑄造,它不會斷開。我要澄清一下,我沒有任何說傳福音或信靠回應毫無必要的意思,也沒有說不論堅忍與否我們都有救贖保證的意思。我只是要說,神沒有將基督的家(教會)如何構建託付在易變的人類手中。神所做的不僅是施加影響,而是進一步的預定。那就是爲何萬事會爲蒙召的人相互效力,使祂的兒子在許多弟兄中成爲長子(羅8:29)。

神掌管著一切。結局已確定。而朋友們,就是這樣的確保。


譯:Alex Liu;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How Romans 8 Made Me a Calvinist.

Justin Dillehay(賈斯丁·迪勒海)道學碩士畢業於美南浸信會神學院,現在在位於美國田納西州哈茨維爾市的恩典浸信會(Grace Baptist Church)擔任牧師。
標籤
加爾文主義
救恩論
救贖次序
阿民念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