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別讓刷屏毀了下一代
2025-07-18
—— Emily Harrison

如今孩子們的狀況不容樂觀,這早已不是祕密。青少年焦慮、抑鬱飲食障礙接觸色情內容、甚至自殺的比例都居高不下,數據觸目驚心。無論在教會內外,我們都曾誤以爲,只要偶爾和孩子談談心、安裝最新的家長控制系統,或者依靠所謂「比較成熟」孩子的自我管理,就能抵消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對他們正在發育的大腦造成的危害。

但過去十年的現實已經告訴我們:這些方法雖出於好意,卻根本行不通,根本擋不住這頭「數字巨獸」。

那麼,真正有效的辦法是什麼?這些充滿危險的設備,真的是我們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必要之惡」嗎?還是說,我們其實能找到更好的方式來削弱它們的影響?

數字毒癮

克萊爾·莫雷爾(Clare Morell)在她的新書《科技出路》(The Tech Exit)中指出,科技產品就像二手菸一樣危害深遠:「當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危機,不僅源於數字技術對個人的負面影響,也來自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重塑了集體社交模式。」這一觀點與特雷文·瓦克斯(Trevin Wax)近日的發問不謀而合:「刷屏會不會變成新的抽菸?」相關研究顯示,被動刷屏會加劇青少年焦慮,我們早該像限制菸草那樣,禁止未成年使用平板設備、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

喬納森·海特在《焦慮的一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 )中詳述了這些危害。澳大利亞和瑞典等國已果斷行動:前者將社交媒體准入年齡提至 16 歲,後者則在校園縮減電子設備使用。一年前,弗吉尼亞州州長格倫·揚金(Glenn Youngkin)推行校內手機禁令,成效斐然:紀律問題銳減,學生們更專注也更快樂。

儘管常有人將智能手機比作香菸,但帕特里克·米勒(Patrick Miller)在《刷屏至死》(Scrolling Ourselves to Death)一書中的比喻更爲犀利:「手機就是數字毒品注射器。」尼古丁成癮或許數十年後致癌,但「數字毒品」正讓青少年群體深陷抑鬱深淵。米勒進一步指出:「13 至 17 歲青少年中 95%都在吸食這種數字毒品,儘管社交媒體的危險性和成癮性已廣爲人知,多數家長卻狠不下心叫停。"

要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我們必須敢於說出真相: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根本不適合未成年人。不能再自欺欺人地認爲:「只要成績好、參加教會青少年小組,偶爾吸點數字毒品無妨」。

我們不應指責或嘲笑家長,但必須呼籲他們提高標準。教會應當明確指出:家長控制功能只是轉移注意力的幌子,虛擬社交永遠無法替代真實人際關係的溫暖。

保護兒童

最近我遇到一位用心良苦的母親,她通過家長控制系統限制兒子下載 17+應用,卻不知道某些標註 4+的軟件裡竟暗藏色情內容和誘導飲食失調的信息。這位高學歷媽媽平日管教甚嚴,但面對這些數字陷阱,仍然是防不勝防。

應用商店的評級形同虛設,監管更是空白。猶他州《應用商店責任法案》和德克薩斯州新規試圖扭轉亂象,但其餘 48 個州毫無作爲,家長原本以爲孩子上網很安全,其實有千萬兒童面臨很大的風險。

FBI對「 764 網絡」的追蹤報告顯示,犯罪集團專門脅迫未成年人制作性侵、虐畜和自殘視頻。FBI還特別警告,上傳兒童的影像就可能使他們淪爲獵物。無論多少點讚也不值得這樣冒險,甚至只是在教會帳號發佈也不一定安全。

這不是個新問題。四十年前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在《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中犀利指出:「《芝麻街》作爲一個不錯的電視節目,培養的不是對學習的熱愛,而是對電視的依賴。」

同樣,Instagram不會鼓勵孩子熱愛社群,YouTube不會鼓勵孩子熱愛服務他人,TikTok也不會真正鼓勵創造力。它們只是在鼓勵孩子們沉迷於Instagram、YouTube和TikTok上的內容。我們不必全盤否定互聯網,但必須反對讓未成年人淪爲成癮性、算法驅動的應用程序的獵物。

歸根結底,僅僅允許孩子使用智能手機而不讓他們用社交媒體還不夠。一部可以上網的設備放在孩子的口袋裡,意味著他們會太早、過多地接觸到不當內容。研究表明,未成年人越早擁有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成年初期的心理健康狀況就越差。最穩妥的做法是等到孩子高中畢業後。

這種做法並非沒有先例。我們早已對購買香菸、酒精、槍支,以及進入脫衣舞俱樂部設置了年齡限制。考駕照或坐在汽車前排也有最低年齡要求。社會早已達成共識:某些事物對兒童和青少年並不安全。在法律尚未跟上需求之前,教會應當站出來填補空缺,保護孩子們。

你可以這樣做

在馬里蘭州,有一群家長簽署了「波茲曼誓約」Postman Pledge,《波茲曼誓約》是一份意向聲明,靈感來自媒體評論家兼教育家尼爾·波茲曼的見解,由渴望爲家庭營造低科技環境的父母共同擬定並簽署。——譯註),承諾限制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他們決定用「人類文化中最自然、最傳統的方式建立深厚的社區關係和家庭之間的友誼」。他們做的不是新鮮事,但卻是一件值得稱讚的好事。

我們家也採取了類似的做法。我們裝了一部座機電話,身邊也有幾戶朋友照做了。我的孩子會通過座機聯繫朋友、約著見面或者討論作業。其他孩子的家長對接到這些電話已經習以爲常,很多人還稱讚我孩子的溝通能力。即使有些朋友後來擁有了智能手機,我們家的座機仍然是個通訊好工具。再有就是,我從不需要擔心哪個應用程序更新後會讓家長控制功能失效。

儘管我們盡了最大努力,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還是悄悄滲透進了家庭和教會。我們總說要教孩子好好使用這些設備,但這一思路至今幾乎沒有帶來什麼好結果。甚至連成年人自己都很少能與手機保持健康的關係。作爲跟隨基督的人,我們需要有勇氣站出來,爲孩子發聲,清楚地說出:智能手機、平板和社交媒體,並不適合未成年人。

我們的孩子正在無止境的刷屏中走向沉淪,但這並不是無可挽回的。教會完全可以爲孩子們奮戰。畢竟,如果我們都不願意挺身而出,那還有誰會呢?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Saving Our Kids from Scrolling to Death

Emily Harrison(艾米麗·哈里森)是一位數字媒體與家庭領域的作家、倡導者和演講者。她是科爾森基督教世界觀中心(Colson Center for Christian Worldview)的研究員、「無電話學校運動」(Phone Free Schools Movement)的大使以及弗吉尼亞州州長 「重拾童年」(Reclaiming Childhood)特別工作組的成員。她在 Substack 上寫博客,與丈夫和兩個兒子居住在弗吉尼亞州。
標籤
社交媒體
智能手機
數字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