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七個理由不要忽視美
2024-08-24
—— Andrew Noble

我還是青少年那會兒,選擇服裝時主要考慮三點:首先要舒服,穿著要感覺自在;其次要實用,衣服要適合我喜歡的活動,比如打籃球;最後一點就有些老套了,我希望穿的衣服能給人留下好印象。

無論是衣著打扮還是建築風格,我都不太在意外表。連帽衫、美術館、家門口的草地,或是教堂,對我來說都一樣。我認爲外表的美觀並不重要,除非是爲了達到某種特殊目的。在我看來,美並非必要。

但是我錯了。

成年後,我開始更認真地思考自己的基督教信仰。起初,這只是強化了我原先對美和外表的看法。我很愛虛榮,試圖通過改變外在來贏得他人喜愛,因此我急於擺脫所有「虛假的外表」。然而,這導致我完全貶低了外表,而外表恰恰是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欣賞美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人工智能再怎麼發展,也無法真正體會美的真諦。

美存在於我們感官所能感知的事物中,也存在於我們通過思考而領悟的抽象概念裡。從根本而言,美以神爲中心:所有的美都源於祂,由祂維繫,並爲彰顯祂的榮耀而存在。

我們常常忽視美,認爲它無關緊要。有人會說,品格不是更重要嗎?神不是看重內心而非外表嗎?確實如此。《撒母耳記上》16:7 和《約翰福音》7:24 就提到了這點。有人會問,我們不是應該在靈裡而非外在形式上敬拜嗎?這也沒錯。《約翰福音》4:21-24 和《馬太福音》23:25 對此有所闡述。但這些經文並不否定美的價值。

美很重要,以下是七個原因。

美帶來喜樂

追求快樂,其實就是在追求美。聖經開篇就告訴我們,神賜予我們視覺,爲的是讓我們能夠感受喜悅。「耶和華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裡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創 2:9)。

雖然美有時可能成爲人與罪抗爭的一部分(比如夏娃發現伊甸園中的那棵樹「悅人眼目」),但這並不意味著美本身是罪惡的。而且恰恰相反。

在舊約中,神對如何裝飾聖殿給出了諸多指示。聖殿建成後,前往敬拜是極其美好的事(詩 27:4,122:1)。新約時代雖然沒有實體聖殿供我們敬拜,但我們可以欣賞那些裝扮得比所羅門聖殿還要華美的鳥兒。

每一聲鳥鳴,每一次振翅,都是用歡愉取代焦慮的機會(太 7:28-31)。因爲我們擁有一位慷慨的神,祂將榮耀慷慨地灑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美合乎聖經

你上次聽到關於會幕中藍色、紫色和硃紅色線的講道是什麼時候?關於摩西發光的面容呢?或者《以西結書》中閃爍的輪子和發光的金屬、撒拉弗的翅膀、潔白如雪的衣裳?抑或鑲嵌著藍寶石、綠寶石、黃玉和紫晶的牆壁?

恐怕太多注重解經的講道者,包括我自己在內,過於專注經文背後的原則,以至於忽視了經文本身的美。有時候,對一段經文最好的應用不是問「我該如何將其應用到生活中」,而是感嘆「這不是很美嗎?」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爲美好(傳 3:11)。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聖經中有無數關於美的描述。根據《提摩太後書》3:16-17,這些經文幫助我們認識神,也用來教導他人。因此,門訓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教導他人欣賞美。

美是反文化的

我第一次講道的主題是「活出真實的生命」,我強調基督徒應該在耶穌裡找到自己的身份,並以這個核心身份爲指引生活。我記得當時說過類似這樣的話:「不要考慮你在別人眼中的樣子,而要思考在福音中上帝如何看待你。」

我現在仍然相信這一點。你不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別人如何看你上。但外表仍然重要。本文無法詳細討論教會聚會中關於混合面料的衣物、蒙頭和不得體的珍珠飾品等所有細節。不過,我們應該認識到,外表是重要的,且有客觀的參照標準;你的穿著應該反映你的某些現實情況,比如你的性別、職業和基督徒身份。

在我們這個崇尚「本真性」的時代,大家常常認爲外表與內在生活相比無關緊要。當代文化中的一些人難以談論美,因爲他們把美完全主觀化了,這意味著實際上沒有什麼是真正美的。

美的某些元素確實植根於文化;而我們也應該注意文化規範。但我們必須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遵從神的律法,包括我們如何定義和展現美。

美是護教工具

我有時會在看完電影后問:「你覺得電影製作者想要傳達什麼哲學理念?」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錯。但我想,如果我不僅考慮什麼是真實的,還考慮什麼是良善的,什麼是美的,我可能會成爲一個更全面的人。

保羅注意到了他那個時代展示的物品(徒 17:16)。我們也應該明智地效仿他。正如蓋文·奧特倫(Gavin Ortlund)所:「美是一種更有效地與人交流的方式,因爲它使我們能夠更全面地回應大家的各種疑問和焦慮。」

在我所在的基欽納(Kitchener)市,公共藝術越來越普遍。雖然商業化和商品化的美是主流,但人心渴望的是從美本身獲得的愉悅,而不管它是否對經濟有益。自然主義者認爲美的目的僅限於主觀愉悅或實際用途,但基督徒可以講述從伊甸園到天國的宏大美麗故事。

美一直對基督徒很重要

早期教會的許多人都在探索聖經與希臘哲學的關係。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他打了一個比方:大多數人都生活在一個洞穴裡,只能看到事物的影子,而沒有意識到他們所見的美僅僅是更高的現實的投影。柏拉圖勸告我們不要只盯著洞穴中的影子,而要「轉身」,運用智慧,讓我們靈魂的眼睛被真實的光芒照亮。如果我們採納他的方法,思考這個世界背後的本源和領域,我們就會得出與他相同的結論:「善與正義的創造者——這個世界光明之主的父親」。

早期基督徒借鑑了柏拉圖的這種「至福景象」概念,並將其應用於聖經中的神。雖然並非所有早期教會人士都贊同新柏拉圖主義,但幾乎所有教父的著作中都談到爲了獲得喜樂而默想神(智慧之道)。這種默想,在我們有朝一日面對面見到基督時將會完全實現。一些歷史學家指出:「在神學史上,很少有教義像『至福景象』這樣既『基本』又在當代神學中被忽視。」

正如大衛·馬蒂斯(David Mathias)所論證的,將我們對美的理解建立在基督的實在上,而非抽象概念上,是很有意義的。漢斯·博爾斯馬(Hans Boersma)指出,這就是爲什麼許多新教思想家,如約翰·加爾文、理查德·巴克斯特和約翰·歐文等人在他們的教導中應用了至福景象的概念。

基督來迎接祂的新娘時,她將完美無瑕。當我們親眼見到基督時,仰望基督的人將獲得永恆的喜樂。這就是教會一直以來的見證。

美關乎上帝

在探討美的神學意義時,塞繆爾·帕金森(Samuel Parkinson)指出:「美本質上是三位一體神的屬性,在三位一體的榮耀顯現之處,美就彰顯出來。而這種彰顯在基督的位格和工作中達到了巔峰。」

神本沒有必要把世界造得如此美麗。神是靈,祂完全可以創造一個非物質的世界。即便創造物質世界,祂也可以讓世界只有灰色調,或者減少讓人歎爲觀止的雄偉山河、絢麗的日落、斑斕的彩虹。祂本可以把這些壯麗景象只留在天堂。祂也可以在人類墮落後就收回這些奇妙之物。祂甚至可以永遠留在天上,不差遣祂的兒子,不施予祂的恩典。但感謝神,祂沒有這樣做。

凱利·卡皮克(Kelly Kapic)將此描述爲神的樂享(indulgence)。樂享,意味著毫無保留地享受某事物。正如《詩篇》104:17 所教導的,我們的創造主以祂的創造爲樂。因著擺在前面的喜樂,基督甘願忍受十字架的苦難(來 12:2)。神以欣喜的目光看待祂所創造的一切,以及每一個祂拯救的人。

當你思考這些時,你又是如何看神的呢?

美處處都在

D.C.辛德勒(D.C.Schindler)在《愛與後現代困境》( Love and the Postmodern Predicament)一書中寫道:「大多數時候,我們感受不到事物本質的分量。我們生活在一個日益被技術主導的世界裡,被人爲的裝置所包圍。這些裝置往往決定了事物對我們的意義,決定我們如何體驗它們、詮釋它們,即便我們並不直接使用某個特定的設備。」

換句話說,我們無法如實地看待事物。我們從自私的、技術化的視角來解讀一切,將所有東西都視爲實現個人滿足的工具。這樣的生活方式實際上讓我們變得貧乏和焦慮。

與此相對的是基督徒的觀點:在他們看來,每個人是美的、都是按神的形像所造;自然界的每個方面都彰顯了上帝;每項技術都是神普遍恩典的恩賜,直指天國。

不要忽視美

美不僅僅是裝飾,更是一種啓示。它不是主觀偏好,而是源自我們慷慨的神。

美有能力將我們提升到自身之外,即便它同時也吸引我們的肉體。正如辛德勒所說:「美是非凡的希望源泉:可以說,它是超越的呼喚,即便是最受肉體束縛的耳朵也能聽到。」

當我們擁抱美好生活之時,我們就接受了神的恩賜。過分擔憂有害無益。但對於那些細細品味小鳥之美的人來說,無盡的喜樂正在等待著他們。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加拿大福音聯盟英文網站:Seven Reasons You Shouldn』t Ignore Beauty

Andrew Noble(安德魯·諾貝爾)道學碩士,畢業於傳承大學和神學院( Heritage College & Seminary)。目前在安大略省基奇納的美景教堂(Grandview Church)服事。他是丈夫,也是父親,他的博客是andrewnoble.substack.com,共同主持名爲「耶穌會用什麼技術」的播客。
標籤
欣賞
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