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哪一個是壞人啊?」
8 歲的女兒嘗試著理解我們正在收看的新聞。電視正播放著標準的警察抓小偷的場面,她需要幫助來決定該支持哪一方。
我剛要回答,卻猶豫了。我該怎麼說呢?
一方面,我明白她的問題:誰違法了?但另一方面,作爲基督徒,我知道答案遠比「壞人就是戴滑雪面罩的那個」要複雜得多。也許這是個機會,可以讓她更深入地了解神如何看待善惡。
作爲五個孩子的父親,我越來越關注孩子們的行爲——不是他們的壞行爲,而是他們的好行爲。別誤會,我當然更願意孩子們聽話,不調皮搗蛋。感謝主,我的孩子們(大多數時候)都很乖巧。但是,養育孩子越久,我就越常自問:如果孩子信仰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不是他們的「壞」,而是他們的「好」呢?
我猜,如果你也有小孩的話,你肯定希望他們長大後不會變成讓人頭疼的熊孩子。你很可能正在爲他們營造環境,希望他們大了以後會快樂、聽話,最好還能相信耶穌。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已經嚐到了一些甜頭;孩子們確實很聽話,也沒有在天橋上亂塗亂畫。如果是這樣,恭喜你!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種情況也帶來一種獨特的隱患:「乖孩子」很容易忽視自己也需要神的恩典。
《路加福音》第 5 章記載,耶穌參加了一個聚會。這是剛剛歸信的稅吏利未主辦的。和稅吏經常廝混在一起的不是什麼好人,他們也來參加聚會。看到這一幕,法利賽人問耶穌爲什麼和這幫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耶穌的回答讓他們大吃一驚:「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第 31-32 節)
換言之,耶穌是在說:「我來只是爲了那些壞人。」這其實是個好消息。如果你能意識到自己是個罪人,那麼你就能接受耶穌作爲救主。但是,當孩子看起來沒那麼「壞」時,父母就有了新的責任——幫助孩子認識到他們同樣需要這位偉大的醫治者。
如何教導孩子認識到他們需要耶穌,以下是我和妻子的三個方法。
我們需要讓孩子們明白,罪並不總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明顯。在我們家,我和妻子用「裡面的壞」和「外面的壞」這兩個詞來解釋這個概念。「外面的壞」是我們能看得見的罪:傷害他人、作弊、說謊、偷東西……就是那些能上新聞的事。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5:20-21 中列舉了一些惡行。他警告說,這些行爲會使我們與天國無緣:邪術、憤怒、醉酒、荒宴等。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外在的、公開的行爲。
但我們常常忽視了,在同一份清單中,夾雜在這些外在罪行中的,還有各種同樣邪惡的內心態度:拜偶像、嫉妒、忌恨。你能看到有人行邪術,但你看不到他心裡的嫉妒。嫉妒是發生在內心深處的。正是這種看不見的特質,使得「裡面的壞」如此危險。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真心悔改,我們首先要教導他們,壞並不總是表現得很壞。它可能表現爲在教會裡熱情地唱詩歌,但內心卻在希望別人稱讚你的歌聲。它可能表現爲送朋友禮物,但只是爲了希望得到回禮。這種情況可能以千百種形式出現,我們的任務就是拓展孩子的認知,讓他們能看到這一點。
如果我們認識到,出於不良動機做好事,與做壞事同樣危險,那麼我們就應該改變教導孩子悔改的方式。提摩太·凱勒的一句話讓我對此有了更深的領悟。他說:「不信教的人從不悔改。律法主義者會悔改自己的罪。但基督徒要爲自己的『善行』悔改。」作爲父母,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可能就是讓孩子真正理解悔改。我們不僅要遠離壞行爲,還要遠離做好事背後的不良動機。如果我們做好事的目的是爲了高舉自己而不是榮耀神,那麼這些「好」事反而會讓我們與神漸行漸遠。
《路加福音》18:9-14 裡的法利賽人和稅吏的故事,能很好地幫助孩子理解這一點。你可以在飯桌上和孩子一起讀這個故事,然後問他們幾個簡單的問題:故事裡誰做的好事更多,法利賽人還是稅吏?神接納了哪一個?爲什麼神接納了稅吏卻沒有接納法利賽人?在神面前,法利賽人的「善行」是幫了他還是害了他?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怪,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做「好事」是出於自私的動機,他們還是需要悔改。我們在孩子小時候就要開始教導這一點。這將會在他們今後的人生中受益匪淺。
好的教導固然重要,但以身作則的力量更大。作爲父母,你不僅要在孩子面前做個正直的榜樣,更要主動、經常、真誠地爲自己的過錯悔改,尤其是那些「裡面的壞」。
我妻子在這方面是個高手。我經常看到,即使明明是孩子們闖禍了,她也會向孩子們坦白自己在管教時心態不對。每次她這樣做,都在慢慢打破孩子「神只在乎外表行爲」的錯誤認識。同時,她也藉此機會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需要耶穌的救贖,哪怕是看起來總是很完美的媽媽也不例外。
沒錯,耶穌來到世上就是爲了拯救「壞人」。讓我們帶著愛來幫助孩子明白,他們也屬於「壞人」一類。越早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就越願意讓這位「偉大的醫生」來醫治他們。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Love Your 『Good Kid』 Enough to Show Them They』re 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