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他向美國福音派介紹了 C. S. 路易斯
2024-07-20
—— Justin Taylor

克萊德·基爾比(Clyde S. Kilby)於 1935 年加入惠頓大學(Wheaton College),當時他 33 歲,擔任英語助教和男校學監。

1943 年,基爾比讀到 C. S. 路易斯的新書《爲什麼要相信基督教》(The Case for Christianity),這本書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該書根據路易斯爲英國廣播公司做的兩個系列廣播節目改編而成,後來又被編入《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的前兩部分。「我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幾乎從第一句話開始,我就感到有種深刻的東西觸動了我的思想和心靈。」這種感覺就好像是發現了「某種深不見底的東西,他的觀察深刻又獨特,他用詞精妙,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路易斯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基爾比。

之後,基爾比拜讀了路易斯出的每一本書。將近十年後,1952 年 12 月,時任惠頓大學英語系主任的基爾比寫信給路易斯,來年夏天他要去英國,屆時是否能見他一面。兩人在牛津大學抹大拉學院(Magdalen College)路易斯的房間裡談了一個小時,討論的話題包括十六世紀的文學、藝術、文藝復興。基爾比寫道,「路易斯在所有的談話中,都流露出幽默和真誠,和他交談實在是一種享受。」

基爾比把路易斯介紹給福音派

路易斯的文學遺囑執行人沃爾特·胡珀(Walter Hooper)回憶說:「那次會面之後,基爾比越加欽佩路易斯,他成爲路易斯在美國的主要擁護者和捍衛者。基爾比對路易斯作品的判斷非常正確,稱他爲『路易斯研究院院長』和『美國的路易斯幫教父』一點都不過分。他把路易斯介紹給了福音派基督徒,這方面他所做的工作比任何人都多。」

1952 年的見面是基爾比和路易斯唯一的一次面對面會談,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他們一直保持通信聯繫,直到 1962 年。(路易斯於 1963 年 11 月去世,離他 65 歲生日只差一週。)

1965 年,基爾比在惠頓建立了馬裡恩·E.韋德中心(Marion E. Wade Center),目的是收集並研究路易斯和淡墨會(Inklings)成員(尤其是歐文·巴菲爾德Owen Barfield、查爾斯·威廉姆斯Charles Williams和多蘿西·L.塞耶斯Dorothy L. Sayers)的作品。

1966 年夏天,克萊德·基爾比再次前往牛津大學,他與托爾金有過短暫的書信往來,這次去牛津是爲了會見已經 74 歲的托爾金。在這次旅行中,他還拜訪了沃倫·漢密爾頓·路易斯(Warren Hamilton Lewis)少校——路易斯唯一的哥哥。基爾比請求在沃尼(沃倫的暱稱)去世後,他可以接收路易斯的信件、手稿和個人物品。路易斯少校欣然同意,這些資料爲韋德中心的路易斯收藏奠定了基礎。(沃尼·路易斯於 1973 年去世)。

樂馬可(Mark Noll)指出,「基爾比爲宣傳這些英國作家的作品所做的努力,也許在不知不覺中,稍許改變了一些美國福音派的特徵。『他』向基要主義者和福音派教徒普及了路易斯,並在一定程度上讓美國大眾也對路易斯有所了解。」

基爾比對路易斯的研究

基爾比是最早將路易斯的作品作爲嚴肅文學研究對象的美國人之一。

  • 1964 年,路易斯逝世後的第二年,基爾比出版了對路易斯思想進行批判性研究的著作《C. S. 路易斯的基督教世界》(The Christian World of C. S. Lewis),這本書屬於第一批對路易斯開展研究的作品。(再早些對美國人介紹路易斯的文章包括查爾斯·布雷迪(Charles Brady)1944 年在《美國耶穌會》(Jesuit America)雜誌上發表的兩篇文章,以及查德·沃爾什(Chad Walsh)1946 年發表的文章《C.S.Lewis:路易斯:懷疑論者的使徒 》(C. S. Lewis: Apostle to the Skeptics)一文,該文於 1949 年出版了同名書籍)。
  • 1967 年,基爾比收集並編輯了《給一位美國女士的信》(Letters to an American Lady),其中收錄了路易斯與一位名叫瑪麗·謝爾本(Mary Shelburne)的女士從 1950 年到 1963 年期間的通信。
  • 1969 年,基爾比編輯了一本按主題編排的路易斯文選《覺醒的心靈》(A Mind Awake)。
  • 1973 年,基爾比與他人合著了《C. S. 路易斯:他世界的意象》(C. S. Lewis: Images of His World)一書,這本圖冊包含許多補充說明和描述。
  • 十年後,基爾比撰寫了《C.S.路易斯小說中的救贖形像》( Images of Salvation in the Fiction of C. S. Lewis)一書。
  • 他的最後一個項目是與他人合編了《沃尼·路易斯日記》 ,該書於1983 年出版。
  • 最近,韋德中心出版了基爾比的遺作散文集,名爲《奇蹟之井:C.S.路易斯、托爾金和淡墨會》(A Well of Wonder: C.S. Lewis, J.R.R. Tolkien, and the Inklings.)。

基爾比對兩名學生的影響

20 世紀 60 年代,基爾比的眾多學生裡,有兩個都是文學專業的,一個是樂馬可,一個是約翰·派博。樂馬可後來成爲福音派最有影響力、也最有傳奇色彩的歷史學家之一;派博則是福音派最著名的牧師和神學家之一。他們兩人在惠頓的最後一年一起上了基爾比的畢業設計課。

樂馬可評論了基爾比的詩歌創作方法:

基爾比熱愛文學,他相信想像力的作用,也可以大段大段地引用華茲華斯(Wordswort)的話。最重要的是,他非常想改變惠頓大學那些基要主義者的觀念,讓他們不再認爲詩歌是裝飾品,或者只是講道最後的補充說明。基爾比認爲,詩歌就是生命,而且不僅是生命,還是基督徒的生命。我隱隱約約地察覺到這一點,基爾比的這句話讓我開了竅。我知道我喜歡詩歌,但我從未將兩者聯繫起來。

雖然樂馬可以其歷史作品而聞名,但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他默默地在各種雜誌上發表了約 30 首詩歌, 1997 年貝克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爲《恩典的季節》( Seasons of Grace)的詩集。

約翰還在讀大學時,在日記裡寫道,

基爾比也許是我遇到過的最偉大的老師——他讓我懂得了如何生活。

派博這樣描寫基爾比對他的影響:

有些東西你熟視無睹,但是當有人突然讓你看到它新的一面時,這絕對是一場革命。基爾比是一生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人之一,我幾乎不知道他對政治、心理、神學方面的看法。這是因爲他看待世界,談論世界的方式是如此不同。他如此敏銳,能感受到世界的奇異美妙。他預備了我的靈魂,幾年後我在神學院學習時看到了神的願景,這與他的教育絕對分不開。

派博本人也寫過幾本詩集,其中一些是他在明尼阿波利斯市伯利恆浸信會(Bethlehem Baptist Church)牧會時,每年降臨節期間發表的聖經詩歌。

1976 年,距離退休還有四年、離世十年前,基爾比在明尼阿波利斯第一聖約教會(First Covenant Church)發表了題爲《心理健康的十大決心》(Ten Resolutions for Mental Health)的演講。時任聖保羅伯特利學院(Bethel College)聖經研究教授的約翰·派博也出席了這次演講。基爾比教導學生敬畏神,處處看到神創造的世界之美妙,他自己也活出了這個樣式。這篇提綱讓我們稍許領略到了基爾比所倡導的人生是怎樣一副圖畫。

演講的結尾是這樣的:

即使是我錯了,我也要用我的生命打賭,假設這個世界並不愚蠢,也不是由一個缺席的房東所管理的。今天,就在這一天,宇宙的畫布又添上了一筆。到時我將欣喜地看到,這是那位稱自己是阿拉法和俄梅戛的偉大設計師的手筆。

基爾比確實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他不僅向美國福音派讀者介紹並闡釋了路易斯、托爾金、淡墨會的作品,而且還影響了兩位年輕的大學生,日後這兩位學生爲福音派世界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資源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Man Who Introduced American Evangelicals to C. S. Lewis

Justin Taylor(賈斯汀·泰勒)是十架之路出版社(Crossway)的高級副總裁,曾出版過多本書籍,同時他也是「兩界之間」(Between Two Worlds)與「福音派歷史學」(Evangelical History)這兩個博客的博主。
標籤
C. S. 路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