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有一種喜樂,臥在悲傷之中
2018-10-12
—— John Piper

爲著上帝的榮耀,「基督教喜樂主義者」要珍視必需的憂愁。一方面,無論何時,我們都完全致力於追求以上帝爲樂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們知道敬虔的人除了喜樂之外,也有多種其他的情感。喜樂不是唯一好的情感。但如果不以上帝爲樂,沒有一種情感是好的。所有敬虔的情感,無論是其組成的部分或是隨之生發出來的,都藉著「以神爲樂」的心成爲美好。

談到憂愁,耶穌或聖靈從來沒有犯過罪,但雙方都曾憂愁和悲傷。因此,聖潔的憂愁是有可能的。

不僅如此,聖潔的憂愁也可能出現在罪人身上。這可能正是我們的罪孽所致。其中一種形式是,爲做錯事憂愁。因此,保羅寫信給哥林多人:

我先前寫信叫你們憂愁,我後來雖然懊悔,如今卻不懊悔……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憂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因爲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 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

——林後7:8-10

至少有兩個因素帶出好的憂愁。一個是起因,另一個是結果。爲我們的罪生出聖潔的憂愁,是因爲認識到罪在道德上的醜惡,而不僅僅是認識到罪的消極後果。我們厭惡罪,是因爲我們在靈性上喜愛上帝的美善和真理的滋味,我們爲罪憂愁,是因爲我們深深地喜悅上帝。專注於上帝的生活,就像一場豐盛的宴席,但罪卻是這場盛宴中一股令人作嘔的味道。因此,爲罪憂愁是我們以上帝爲樂的一個標誌,從中可以生出好的憂愁來。

爲罪憂愁的結果是悔改和聖潔。事實上,悔改包括爲罪憂愁,進而去過一種更爲持久的聖潔生活。這種聖潔生活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以上帝爲樂、勝過一切的罪惡。因此,以上帝爲樂帶來合宜的憂愁和悔改。

但若我們的憂愁不是因爲自己的罪,而是因我們被侵犯了,或是遭遇了災難、損失,那會怎樣呢?耶穌的憂愁就像這種。例如,當他看見法利賽人對他在安息日醫治的事竊竊私語時,「他怒目周圍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可3:5)。在客西馬尼園,他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警醒。」(可14:34)。

耶穌的憂愁不是因爲他自己的罪,而是因爲別人的罪。聖靈也是如此憂愁。保羅要求我們把罪從生活中除去,爲的是讓我們不叫神的聖靈擔憂。「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弗4:29-30)

同樣,信徒要珍視聖潔的憂愁,無論是因爲我們自己的罪,還是因爲別人的罪或是損失帶給我們的傷痛。例如,彼得談到我們在試煉中憂愁:「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彼前1:6)保羅談到我們對失去親人的憂傷:「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帖前4:13)保羅指的是他失去親屬的憂傷:「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羅9:1-2)

然而,保羅在《哥林多後書》6章10節中發出驚人的聲明,「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這是保羅自己的生命印記,也是我們的,使我們的憂愁變得敬虔。「憂愁中有喜樂」,不是很容易行出來的,也很難用恰當的言語來解釋。爲親人的離世而痛哭不是件快樂的事。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喜樂還不完全,因爲我們知道「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爲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啓21:4)

不但如此,經歷過憂愁的喜樂,是將來上帝要成爲我們的喜樂的先兆,這是我們所盼望的。在客西馬尼,當耶穌「甚是憂傷,幾乎要死」時,是那「擺在前面的喜樂」(來12:2)支撐著他。這並不是說他在花園裡或在十字架上能感受到復活時的喜樂。但他有盼望,這盼望就是那喜樂的前奏。

因此,我們心裡嘆息,等候我們的身體得贖、我們所有的罪都被挪去(羅8:23)。如果我們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羅5:2-3),就會生出這種聖潔的嘆息和憂傷。痛苦叫喜樂隱匿。但喜樂就像一粒種子,總有一天會長成一棵大葡萄樹,產出醇厚喜樂的美酒。

因此,讓我們珍視所有上帝給我們的憂愁。讓我們不爲淚水感到羞愧。藉著上帝的力量和良善,讓主的應許「早晨便必歡呼」(詩30:5)支撐著我們,塑造著我們的憂傷。

John Piper(約翰·派博)是「渴慕神」網站(DesiringGod.org)的創始人及導師,伯利恆學院和神學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校長。他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市的伯利恆浸信會(Bethlehem Baptist Church)擔任牧師三十三年,著有五十多部書籍,包括《渴慕神 : 論禁食禱告》、《十點十分的盛宴》、《思想的境界:讓頭腦被靈性的激情點燃》等。
標籤
喜樂主義
悲傷
憂愁
渴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