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進入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的第一年,我才真正明白什麼是門訓。那時,在學生休息室的角落裡,我遇到了一群熱心的年長信徒,他們真誠地關心我的屬靈成長。之後的幾年裡,其中一位姊妹成了我的屬靈導師,她教我讀聖經,也讓我看到如何在生活中活出基督的樣式。
如今,大學畢業已過去許多年(好吧,其實是幾十年),我越來越發現,願意通過門訓去教導和培養他人的信徒少之又少。爲什麼響應耶穌大使命(太 28:18-20)、投身門徒栽培的基督徒這麼少?我想,或許是因爲人們對門訓的理解存在誤區。如果我們能先搞清楚門訓不是什麼,也許就能打破不必要的障礙,更積極地回應耶穌的呼召。
刷社交媒體時,你可能看過這樣的畫面:一位屬靈長輩和年輕信徒相對而坐,手捧咖啡,面前一本打開的聖經,兩人目光真摯地交流。這種以福音爲中心的咖啡時光固然美好,但門訓絕不侷限於此。
如果我們把門訓框定在「咖啡約會」的模式裡,就忽略了它的核心——生命的聯結,而不是聚會的氛圍或形式。其實,教會走廊的簡短交談、電話裡的鼓勵、短信中的真理分享,甚至公園散步時的對話,都可以是門訓的一部分。真正的門訓,關鍵在於用神的話語和禱告去幫助他人跟隨基督。只要做到這些,沒有咖啡,照樣能造就生命。
也許你總想著「等孩子大點」」等父母身體好些」,或者「等工作不這麼忙了」再帶門徒。但事實是:要造就他人,永遠沒有「恰好「的時機。如果要等到生活輕鬆時才行動,年輕信徒就錯過了親眼見證你如何在困境中活出信仰的寶貴機會。
何不邀請你門訓的對象一起參與你的日常生活?比如整理院子時邊幹活邊交談,疊衣服時分享聖經真理,甚至帶孩子辦事時讓他們觀察你如何用恩典管教孩童。你手忙腳亂處理小調皮鬼的瞬間,可能正是那位年輕媽媽最需要學習的功課,讓她看到如何用恩典管教孩子。
我們如果向門徒敞開真實的生活,就會發現:門訓的機會,比想像中多得多。這個過程或許雜亂無章,但正是這些「不方便」的時刻,在造就他人的同時,也帶出著我們的成熟——讓門訓成爲靈命成長中「甜蜜的負擔」。
門訓就像養育兒女:需要付出代價,令人疲憊,卻充滿回報。雖然你要花大量時間教導栽培對方,但在這個過程中,你同樣會從門徒身上學到很多。那些我帶過的年輕姊妹們,就曾教會我如何提出有深度的問題,如何謙卑向年長姊妹請教,她們的熱忱也常激勵我的信心。感謝主,門訓從來不是單方面的施與。在造就他人的同時,我們自己的生命也在得到塑造。
你或許覺得門訓是專爲高階基督徒準備的,但其實它並非神學家和屬靈超人的專利,這是神給每位平信徒的大使命。《提多書》2 章提醒我們,門訓年輕信徒,應當教導符合純正教義的內容(第 1 節)。值得感恩的是,有一整本充滿純正教導的聖書可供我們學習。
我們不需要通曉所有問題的答案,也不需要活出完美人生。作爲門訓者,最重要的是與門徒一同查考聖經,引導他們認識那位有全部答案的主。我們祈求聖靈的幫助,並將他們帶向那位完美救主,祂才是他們應當效法的榜樣。
在教會裡,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具備兩個身份:既是一些人的屬靈前輩,也是另一些人的後輩。你是否已經成爲某些人的「屬靈長輩」?那你就有責任帶門徒。你是否還需要向更成熟的信徒學習?那你就要接受門訓。門訓從來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而是每個基督徒都要同時進行的雙向操練。
有趣的是,這種關係不完全取決於年齡。比如我們教會就有位年長的姊妹,主動邀請一位年輕姊妹來帶領她,因爲她看到對方雖然年輕,屬靈生命卻相當成熟。無論你是初信者還是老信徒,是年輕人還是長者,神都呼召我們要在教會中建立這種跨代際的門徒關係,讓福音在彼此的生命中彰顯出來。
門訓絕不是少數熱心信徒的選修課,而是每個基督徒都必須遵守的大使命。《提多書》2 章中,保羅對教會中的每個人——年長的、年輕的、弟兄、姊妹——都發出同樣的呼召:要用純正的教導彼此造就,讓福音在生活中發光(第 10 節)。耶穌升天前最後的命令就是:「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 28:19-20)。祂沒說「等你有空時」或「等你準備好了」,而是直接說「你們要去」。
雖然門訓是一份重大的責任,但當我們明白這些誤區後就會明白:陪伴他人認識神、愛神,本就是基督徒生命中再自然不過的組成部分。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6 Things Discipleship Is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