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覺得聖經很乏味。冗長的家譜把你弄得暈頭轉向,會幕的建造材料和肘的度量搞得你不知所云,某些儀式和祭祀也讓你困惑不解。那些拗口的名字你讀起來磕磕絆絆,陌生的地理名稱讓你眉頭緊鎖,更不用說舊約新約浩如煙海的內容了。
不過,讓我們換個角度想想:聖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想想基督徒是如何看待這本書的,想想聖經討論的內容多麼深刻,想想它從古至今對全世界帶來的影響。
聖經是貫穿歷史長河的偉大史詩,是最偉大的故事。在這部著作裡,我們看到永生之神創造萬物、救贖世人的作爲。聖經是這個世界最真實的故事。它超越了所有史詩,遠勝於任何古代神話傳說。聖經與世上任何書籍都截然不同。
如果你覺得聖經索然無味,有沒有想過是什麼原因呢?造成這種感覺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或許是其中的一個,也可能是幾個因素疊加在一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四個可能的原因。
聖經是一本關於耶穌基督的書。舊約預言祂的來臨,新約宣告祂的降世。要正確理解聖經的各個部分,就必須從整體的角度來看。這幅宏大的圖景講述的是一個救贖的故事,一個經過十字架、通向空墳墓的故事。
我們需要思考這樣的問題:聖經中提到的那些人物和聖約、那些大大小小的事件和律法、那些規範和制度,究竟是如何融入這個宏大敘事當中的?了解這個故事就好比手邊放著一個拼圖遊戲的包裝盒,上面清清楚楚地印著完整的圖案。或許你讀聖經時就像在摸索拼圖,卻沒有參照完整圖案,所以一時半會兒看不出這些零散的片段該如何拼合,也不明白它們最終會呈現出怎樣的圖畫。
當我們真正明白聖經是以基督爲核心展開的,就會發現它就像一個精心編排的圖書館,裡面的每一卷書都在傳遞同一個好消息——神滿懷恩典地尋找罪人。但假如我們抓不住這個核心主題,聖經的各個部分難免會顯得互不相干,讀者自然也就提不起什麼興趣了。
無論你翻開聖經哪一章哪一卷,都要知道這些文字的寫作年代和內容與我們現在相隔幾千年之久。其實,我們對歷史地點、民俗習慣、律法條例或家譜了解越多,那些看起來難懂的經文就越加容易理解。
要保持一顆永不滿足的求知心!了解聖經的歷史背景確實需要下功夫,也需要借助工具書。聖經地圖集、解經書和研讀版聖經,都能幫助你理解那些初看時令人一頭霧水的內容。所以,做一個充滿好奇心的讀者吧——不妨問問自己:這段經文爲什麼會出現在這裡?這一段或這一章在整本聖經的脈絡中扮演什麼角色?關於這部分內容,我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深入研究?
在研讀聖經的時候,我們要承認:有些事情現在還不明白,但我們需要知道,也終將會明白。這樣的心態會讓我們對聖經作者們懷著應有的信任和尊重。同時也要常常提醒自己:雖然現在是我們在讀,但我們並不是聖經最初的受眾。記住這點能讓我們保持謙卑。
如果你只是對聖經一知半解,是不會愛上它的。我們常常會因爲在某件事上花了許多精力,而慢慢愛上它。這就像交朋友——我們對彼此越來越熟悉,就會越來越喜歡對方。學習技能也是這個道理,只有持之以恆地練習,才能得心應手。那些一開始覺得苦不堪言的事,到後來可能會變成一種享受。
如果你只是偶爾翻翻聖經,或是想起來才讀一下,就很難愛上讀經。我們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你難道不想做個更好的聖經讀者嗎?不想更深入地理解聖經,更熱愛它,把它牢牢記在心裡嗎?要達到這個目標,你需要養成規律的讀經習慣。這樣才能讓你沉浸在聖經作者的教導和他們的世界觀當中。
你的讀經習慣(或者沒有讀經習慣)並不會讓神愛你多一分或少一分。但你在屬靈操練上的堅持,卻會影響到你對真理的熱忱。你對聖經的忠心投入,會讓你越發欣賞基督的榮美,越發體會福音的美好。
這個原因雖然放在最後,但絕不是最不重要的,相反,它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想要培養規律的讀經和默想習慣,千萬不要忽略禱告。許多屬靈前輩都強調讀經與禱告密不可分的關係,包括唐納德·惠特尼(Donald Whitney)在他的著作《用聖經禱告》(Praying the Bible)中就特別提到這一點。
讀經時要禱告,因爲聖靈是真實存在的,也一直在工作。你相信這一點嗎?你是否真的照著這個信念來禱告呢?是聖靈賜給我們領悟,照亮我們的心思意念。是聖靈讓我們認罪,賜我們喜樂或平安。我們靈命的成長、成熟不是聖靈之外的作工,而是聖靈動工的結果。
當你翻開聖經的時候,要禱告求主幫助你專心致志,享受祂的話語。求神賜你特別的看見。求聖靈的果子在你生命中彰顯。不要不禱告就讀經。當你用心領受神的話語時,祂必用信實和恩典來餵養你的心靈。
這四個原因並不是全部。但要知道,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見證了上帝在基督裡的救贖大工,所以我們的心思意念需要明白神的話語。祂的話語句句真實、良善、充滿智慧。聖經絕不乏味。就像詩人所說:「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 119:105)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4 Reasons You Might Think the Bible Is B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