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2024 年神學大事回顧
2024-12-30
—— Collin Hansen

自 2008 年我開始編寫年度神學大事盤點以來,西方基督教影響力持續衰退。儘管每年都能看到一些盼望的曙光,但總體形勢依然黯淡。這或許是因爲新聞媒體天生偏好報導負面消息,經濟大衰退和全球疫情的衝擊雪上加霜。加之智能手機的普及,更是帶出了一代焦慮的年輕人

16 年後的今天,情況似乎首次出現了轉機。這種明顯的新氛圍並非都與基督教直接相關——比如大家對安樂死和墮胎的接受度在上升。這種變化也不都是很具體,更不主要是政治層面的轉變。但它更像是一扇扇意想不到的大門正在打開,爲基督教參與社會對話和傳播福音創造了新的契機。這裡有幾個典型的例子:

  • 去年我曾提到,10 月 7 日是一個轉折點。當公眾拒絕爲恐怖分子襲擊以色列的行爲辯護時,「身份認同政治」(identity synthesis)的影響力開始減弱。到 2024 年底,就連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也取消了要求教職員工提交多元、公平、包容(DEI)聲明的規定,這項規定此前一直在變相排斥許多基督徒學者。
  • 經過多年的相對主義盛行,善與惡的概念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我們討論以色列與伊朗在加沙及其他地區代理人的戰爭、俄羅斯消耗烏克蘭防禦力量、叛軍推翻敘利亞巴沙爾·阿薩德政權、中國威脅入侵台灣可能引發世界大戰等問題時,道德判斷重新回歸現實。
  • 作家J.K.羅琳(J.K.Rowling)多年來一直遭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在今年,她又打破了跨性別議題的禁忌,她公開反對蘇格蘭一項針對正統基督徒的新仇恨犯罪法
  • 傳統和主流媒體雖然一向對基督教信仰持懷疑態度,他們的影響力也足以在拜登經歷災難性的夏季辯論後將其趕出總統競選。但如今他們已經失去了對公共話語的主導權,取而代之的是播客節目,這些節目通過討論從UFO到耶穌基督復活等各種話題,吸引了數千萬聽眾的關注。

迄今爲止,各項調查都未發現在像瑞典這樣的世俗化國家裡,年輕一代重返教會的跡象。我也不認爲目前的這種趨勢,是美國再次選出一位獲得福音派基督徒(同時也獲得了近幾十年來最多少數族裔)支持總統的主要原因或結果。這或許僅僅是一種氛圍,一種模糊的感覺——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變得如此具有顛覆性,以至於自上世紀 60 年代那個同樣動盪的時期以來,首次有可能變得「酷」起來。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那些我在 2008 年預期會抨擊基督教的叛逆、反體制的聲音,如今卻願意聆聽、討論並探討福音及其對生活的影響。

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發展。但 2024 年帶來了許多意外驚喜,其中一些對教會來說是好消息。

無論人們如何看待耶穌,我們的使命始終不變:「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 4:2)福音不可能被所有人接受。但如果這是主的旨意,這些日子或許會有更多人願意接受福音,儘管也會有人繼續保持敵意。我們要記住,「因爲我們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林後 2:15-16)

感謝主,無論文化之風往哪個方向吹,我們都能「堅固,不可搖動」(林前 15:58)。因此,在你閱讀這份年度回顧時,不必爲這些新聞感到焦慮。在這篇文章中,我試圖梳理今年最重要的神學大事。一如既往,我是以一個認同「福音聯盟」信仰宣言的美國人的視角來寫作。你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但讓我們一同爲福音在世界各地結出果子、數量增長而感恩(西 1:6)。

第十、聖經銷量激增

2024 年聖經銷量增長了 22%,這一現象不能僅僅歸因於美國大選帶來的焦慮情緒和市場細分營銷策略。更令人鼓舞的是,這種增長並非只來自長期基督徒對收藏版聖經的追捧,而是得益於高質量的播客節目,讓首次接觸聖經的讀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更輕鬆地了解聖經內容。值得一提的是,《英語標準版聖經》(ESV)在 10 月份還登上了聖經譯本暢銷榜榜首

第九、人口危機引發全國熱議

各國生育率持續走低早已不是新聞。但在 2024 年,這場堪比 14 世紀黑死病大流行以來最嚴重的人口結構變遷,終於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候任副總統萬斯(JD Vance)和他年輕的家庭引發了人們對現今撫養子女難度加大的討論。然而,似乎沒有人知道該如何解決現代社會中阻礙人們步入婚姻、養育子女的個人主義困境。

第八、主流教派衰落凸顯全球南方教會領導力的崛起

退出美國聯合衛理公會(United Methodist Church,簡稱UMC)的截止日期是2023 年 12 月 31 日。到了 2024 年,這一主流教派因支持同性婚姻而付出的代價終於浮出水面:近 8000 個教會(佔總數的 26%)不是轉投新成立的全球衛理公會(Global Methodist Church),就是被迫關閉。同樣,坎特伯雷大主教韋爾比(Justin Welby)不顧全球聖公宗教會進一步分裂的風險,放棄了教會在性議題上的傳統立場,隨後又因參與掩蓋性虐待事件而辭職。今年在韓國舉辦的第四屆洛桑大會,見證了全球教會領導權從西方向東非等地區轉移的歷程。這一進程已持續了 50 多年,在這些地區,生育率和傳統基督教信仰都呈上升趨勢。

第七、英國推進安樂死合法化進程

目前尚不清楚英國是否會跟隨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部分州的腳步,允許安樂死。即便看到加拿大在 2022 年已有超過 4%的死亡案例是在醫生協助下完成的這一驚人數據,英國議會似乎仍未退縮。當前的辯論主要聚焦於個人自主權和死亡權議題。但記者克勞奇(Andy Crouch)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些具有誤導性的說辭:「你所謂的『死亡權利』可能只會存在 15 分鐘,接著你就會感受到『死亡的義務』,再過 15 分鐘,你就會被告知(當然是打著爲了更大益處的旗號)你『必須死亡』。」對當今西方社會而言,這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如果人與其他生物沒有任何區別,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第六、試管嬰兒爭議引發共和黨轉變立場,傾向支持墮胎選擇權

阿拉巴馬州最高法院出人意料地將胚胎視爲兒童裁決引發了強烈的公眾反對,這促使共和黨開始放棄其反墮胎立場。這一轉變在 2022 年《多布斯訴傑克遜婦女健康組織案》(Dobbs v. Jackson Women's Health Organization)裁決後就在預料之中。儘管最近手術流產案例有所增加,且民主黨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愈發極端,反墮胎活動人士仍在 11 月份爭取到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川普改變了共和黨綱領,並提名支持墮胎選擇權的小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擔任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部長——該部門對墮胎實踐和政策具有重要監管權,但他基本上避免了來自反墮胎團體的公開批評。在這樣的形勢下,教會需要做好準備,爲越來越多因無法原諒自己過去墮胎經歷而困惑的女性提供輔導。

第五、神學院在生源整體下滑中尋求突圍

人口下降的陰影,再加上千禧一代對基督教認同感的降低,長期困擾著神學教育工作者。過去十年中,種族和性取向相關的爭議進一步衝擊了那些依賴校友推薦招收新生的大型福音派院校。哥頓-康威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通過變賣房地產所得重新投入校園教育。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的院長辭職,校方重申了與播道會(Evangelical Free Church)的合作關係。面對財務困境,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似乎選擇了不同道路,開始重新審視其在性問題上的傳統立場。該院教授克里斯托弗·海斯(Christopher Hays)與其父親、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神學院退休教授理查德·海斯(Richard Hays)合著了一本書,暗示上帝改變了祂的觀點。與此同時,那些堅持歷史正統信仰的美南浸信會下屬神學院校卻依然保持著招生增長的態勢。

第四、巴黎聖母院重開前夕,奧運會上演世俗文化大雜燴

在當今支離破碎的社交媒體時代,能引發廣泛關注的事件並不多見。但巴黎奧運會做到了這一點,而且一口氣貢獻了兩個熱門話題。阿爾及利亞拳擊手伊瑪內·赫利夫在女子比賽中一路碾壓對手奪金,卻讓所有人都感到困惑不已。開幕式上對《最後的晚餐》的戲仿更是引發了無數熱議和爭辯,這被視爲西方文化衰落的最新表現——他們能夠否定過去,卻無法爲未來描繪願景。不過,這種嘲諷至少表明法國人依然關心宗教,並未完全遺忘其基督教傳統。畢竟,如果一個民族對宗教真的漠不關心,甚至遺忘了過去,就不會在巴黎聖母院險些被大火永遠摧毀後,在區區五年內不惜代價重建了這座舉世聞名的大教堂。

第三、卡斯報告揭露跨性別治療真相

我問一位文化評論家,爲什麼由希拉里·卡斯(Hilary Cass)在英國主導的「史上規模最大的跨性別健康領域調查」在美國幾乎沒有引起關注,答案很簡單:因爲在拜登政府的支持下,美國的醫院和醫生通過這些所謂的治療大賺特賺,儘管這些治療實際上並不見效。本月,美國最高法院開始審理針對田納西州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某些手術禁令的挑戰,將於 6 月做出裁決。隨著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性別轉換的危險,並開始逃離那些隱瞞這些不可逆轉手術的公立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預計相關訴訟案件會持續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教會領袖可以通過研究和教導神學人類學來提供幫助。

第二、Z世代顯現屬靈復興跡象

大約從 2016 年開始,年輕女性在墮胎等議題上開始持更開放的觀點,紛紛離開教會,這也迫使教會開始思考如何彌合日益擴大的性別鴻溝。而到了 2024 年,自開展民意調查以來,首次出現男性比女性更具宗教信仰的現象。這種情況至少在Z世代中尤爲明顯,因爲教會爲他們提供了一個遠離性別認同混亂的避風港。有超過 14,000 名年輕人報名參加了「十字架大會」(Cross Con)。各大學校園裡不斷湧現的基督徒見證和集體洗禮儀式,都讓人感受到屬靈復興的脈動。Z世代承受了疫情封鎖和心理治療網紅的負面影響,因此當教會通過系統的要理問答靈性塑造來幫助他們變得更加堅韌時,這樣的努力顯然正在發揮積極作用。

第一、川普再次當選總統

唐納·川普在 11 月重返白宮。考慮到他在  7月險些遭遇暗殺,人們不禁發出諸多「假如當時」的感慨。他的倖存是否意味著上帝要藉他成就美事?正如對待所有掌權者一樣,我們祈求他不會打擊善行,而是懲戒惡行(羅 13:3)。主吩咐我們「第一要爲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爲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提前 2:1-2)。我們對上帝護理的認識提醒我們要爲祂所允許的美善和所遏制的邪惡感恩。這也告訴我們,上帝的旨意——無論是祝福還是管教——並非總能立即看清,有時甚至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也難以完全明白。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My Top 10 Theology Stories of 2024.

Collin Hansen(柯林·漢森)是福音聯盟的編輯主任,也是多本書籍的作者;他在三一神學院獲得道學碩士學位。他和他的妻子是阿拉巴馬州伯明翰救贖主社區教會(Redeemer Community Church, Birmingham, Alabama)的成員,他是Beeson神學院的顧問委員會成員。
標籤
文化
政治
醫療
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