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 14 年前,歐文傑(Mun Kit Au)和他的妻子約瑟芬(Josephine)在一個他們喜愛的教會小組中聚會。他們在這個小組已經聚會多年,大家在一起感覺很自在。他們談笑風生,享受與彼此的相處,敞開分享並一同禱告。
然而,這對夫婦後來離開了。
文傑說:「我們覺得也許我們太舒服了。」在他和約瑟芬所生活的馬來西亞,「舒服」通常不是用來形容基督徒生活的詞彙。馬來西亞大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約 65%)或佛教(約 20%)。只有 3.5%的人宣稱他們是福音派基督徒。
文傑和約瑟芬與另外兩對夫婦一起開展了一個新的小組,但這個小組有些不同。
在這個小組中,許多女性是基督徒,而她們的丈夫卻不是。
這個小組很奇怪。奇怪的點不在於這些女性是基督徒,而在於她們的丈夫不是。在全球範圍內,女性更有可能信奉宗教,每天禱告,並表示信仰對她們來說非常重要。在東南亞,這種性別差異更加明顯——在教會裡,女性比男性多三到五倍。
在馬來西亞的父權制社會中,不信教的丈夫同意來參加他們並不信奉的宗教小組,這也算不上奇怪。在華人群體中,男人是一家之主,但女人通常掌管家務、家庭財務、子女教育和宗教活動。
不,奇怪的是,在一個有著舒適節奏的成熟教會中,一位教會領袖嘗試了一種全新的方法。
更奇怪的是,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中的每一位——有些人已經抵制基督教幾十年了——都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了主。
馬西莫·蓋(Massimo Gei)的父親信主了,他感嘆說:「上帝真的在那個小組中作工。」
約瑟芬說:「這太神奇了。現在回想起來,你可以看到上帝是如何精心地安排這一切。」
在吉隆坡一所高中的化學實驗室裡,文傑第一次見到約瑟芬。那時,他們都已經信主了。文傑對約瑟芬一見鐘情,並說服約瑟芬與他交往。在他醫學院畢業後,他們結婚了。
後來,文傑在馬六甲一家醫院找到一份工作。幾個世紀前,商人們通過馬六甲這個港口城市將伊斯蘭教傳入該地區。1511 年,葡萄牙人佔領了這座城市,穆斯林教師紛紛逃往外地,將伊斯蘭教傳播到周邊地區。當文傑和約瑟芬搬來時,該市約65%的人口是穆斯林。其餘大部分是佛教徒(24%)或印度教徒(6%)。
文傑和約瑟芬加入了剛剛建立的海峽浸信會(Straits Baptist Church),這是一個由美南浸信會宣教士伊恩·班坦(Ian Buntain)建立的英語聚會點。伊恩·班坦後來在西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並帶領世界宣教中心(World Missions Center)的事工。海峽浸信會後來買下了屬於自己的建築,並成立了一個中文聚會點,還建立了四個新植堂。
從一開始,文傑就是推動小組活動的人。
他說:「當我們住在吉隆坡時,我漸漸遠離了基督徒生活。我妻子決定回到教會。結婚幾年後,通過一個小組,我重新回到了基督信仰中。因此,小組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他帶頭在海峽浸信會開展這項事工,最終照看了八個小組的誕生。16 年來,他一直帶領著一個小組。
他說:「這是一個令人感到非常舒適的小組。所以我說,『我們爲什麼不分開呢?』一位成員接手了現有小組的大部分工作,約瑟芬和我以及另外兩對夫婦成立了一個慕道友小組。」
約瑟芬找到了慕道友。
她在海峽浸信會帶領姊妹事工,只要是有關傳福音的想法她都很喜歡。她在教會裡組織了有氧健身操班、烹飪演示課、美容課程和野餐。她安排婚姻和育兒研討會,舉辦時裝模特秀,還主持了數不清的晚宴。每個月,她都會邀請當地婦女參加早餐會,在會上請教會成員分享見證。
約瑟芬的努力結出了果子:在她第一次傳福音活動中,約 20 名參加者中有 6 位歸信了基督。隨著時間的推移,約瑟芬看到有更多人信主,她注意到有時丈夫會跟著妻子信主,但有時他們不會。過了一段時間,一些婦女開始定期聚會,並祈求上帝拯救她們的丈夫。
莫琳·蓋(Maureen Gei)就是其中之一。
莫琳從小生活在天主教影響下,但在十幾歲時她拒絕了這一信仰——當你不相信上帝時,宗教儀式就會變得非常無聊。結婚後,她丈夫的工作讓他們周遊世界。將近 20 年後,他們來到了中國,她遇到的一位鄰居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
莫琳說:「她是個基督徒,一直和我聊天。我只知道去泡吧、跳舞、看戲,諸如此類的事情。她一直說要去教會,參加查經小組。」
最終,莫琳同意了去教會,然後參加了一個婦女查經班。她說:「沒過幾週,我就覺得自己必須接受這白白的恩典。」
她告訴了丈夫米歇爾(Michele)。他爲她感到高興,並喜悅她成爲一個更好的人。事實上,他認爲宗教對她很有好處。在寒冷的週日早晨,他會熱好車,給她泡茶,然後開車送她去教會。但他對自己是否得救並不感興趣。
當米歇爾和莫琳搬到馬六甲並遇到約瑟芬時,莫琳已經向上帝禱告十幾年了,她一直在求神拯救她的丈夫。在馬六甲,她與其他幾位姊妹聯起手來。莫琳說:「我們聚在一起,每週禱告兩次——一次在電話裡,一次面對面,祈求我們的丈夫歸向基督。」
約瑟芬把她們的事告訴了文傑,文傑開始考慮爲這些夫婦建立一個小組。
爲沒有「同負一軛」的夫婦開展一個有果效的小組很有挑戰,尤其是當你已經在一間成熟的教會裡帶領一個舒適的小組十多年的時候。
馬西莫是馬來西亞福音城市網絡(Gospel City Network,GCN)的負責人,他說:「文傑另闢蹊徑,嘗試一些非常規的東西。在海峽浸信會所接觸的華人所信奉的主要宗教——佛教、道教的信仰體系裡,即便是開放自己的家門迎接客人也是不尋常的做法。」
他接著說:「在這裡,通常帶人去餐館一起吃飯就是好客的體現了。你可能會在重要節日期間敞開家門接待別人,但不會定期這樣做。」
他表示,家庭隱私很重要,通常不會讓外人知道,以免帶來羞恥。「人們往往會維持表面的和諧,而非真正的和解。如果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有衝突,他們很可能會避開對方,而不會試圖就此事進行坦誠的對話。」
因此,邀請基督徒和她們未信主的丈夫到家裡來,不僅會讓你容易受到影響,也會將縈繞在他們家中潛在張力關係的對話引發出來。文傑和約瑟芬必須既親切又有策略。
文傑說:「我們不想爲未信主的丈夫單獨設立一個小組,否則他們可能根本不會來。同時,我也不想讓現有的成員覺得我們學習的內容過於基礎,否則查經時間就會變得沒有成效。」
他自編了一種節奏,讓大家一起唱歌 10 或 15 分鐘,然後男女分開分別進行學習。一小時後,他們再聚在一起邊吃邊聊。
可即便如此,還是要費一番口舌才能讓這些男人們參加。
1990 年,約瑟芬的朋友麗娟(Elsie)與李志業(CG Lee)結婚時,她讓志業爲他們選擇一個宗教信仰。志業由祖父母撫養成人,他們都是狂熱的道教徒。他對此並不介意——因爲道教認爲小孩子的祈禱更有效,所以人們會付錢讓他爲他們祈禱。後來,他又對佛教「積德行善」的思想產生了興趣。
但當麗娟問他,他們應該信奉什麼宗教時,他並沒有足夠的確信去做出這樣的選擇。
他說:「我的思想很自由,所以我覺得沒有必要選擇去信奉某個宗教。」他說到做到。當麗娟問他們的孩子能否上主日學時,她告訴他,(在那裡)孩子們會學會尊重長輩,並正直地生活。他同意了。但宗教於他而言,頂多就是這樣了。
志業說:「我記得我的大兒子讓我試著去教會。我回答到,『我強迫過你待在家裡,不去主日學嗎?沒有!所以請不要強迫我和你一起去教會。』」
沒錯,讓志業參加一個小組並不容易。
麗娟第一次出現不對勁的跡象是在給鄰居的孩子們做輔導時,她把白板筆掉在了地上。她把這歸咎於疲勞,但這是運動神經元病(motor neurone disease,又稱爲「漸凍人症」;在美國這種疾病更廣爲人知的名字是ALS,即: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或盧·賈裡格症Lou Gehrig's disease)的第一個徵兆。
診斷結果令人心碎——麗娟的神經系統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衰弱,而且沒有治癒的辦法。她將在十年內死去。
麗娟驚慌失措,開始盡她所能嘗試各種順勢療法藥物(Homeopathy,又稱「同質療法」)或宗教。
志業說:「情況越來越糟,最終,在用盡了所有辦法後,麗娟放棄了。」
大約在那個時候,約瑟芬邀請麗娟和志業加入小組。這兩位女士是在學校裡認識的——她們的兒子在同一個班級。約瑟芬還邀請麗娟參加過其他傳福音活動。過了一段時間,麗娟問志業她是否可以接受基督爲主。志業知道她剩下的時間不多了,而且這樣會讓她很開心,於是告訴她:「接受吧。」
麗娟知道志業對基督教並不感興趣,所以當他們受邀參加小組活動時,她告訴志業可以讓她下車,她自己去。但志業並不放心讓她一個人去,尤其是在她越來越虛弱的時候。
莫琳·蓋有時會組織小組活動,她回憶說:「他會在我家花園裡走來走去,或者在小組外坐一會兒。當她的病情發展到開始難以拿起杯子時,他會坐在她身旁。他是一位有愛、關心麗娟的丈夫。」
志業說:「我對基督教話題不感興趣。我的英語不好,我也很難理解他們。我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也懶得去理解。但學習結束後,他們會有團契。這個我喜歡,因爲團契裡通常會有好吃的。」
可以和其他人社交也是吸引其他男人加入這個小組的原因。米歇爾、一位名叫林國強(KC Lim)的醫生和一位名叫傑夫·薩拉瓦納(Jeff Saravana)的退休郵遞員,他們是在與妻子一起參加的教會傳福音活動中認識的。
米歇爾的兒子馬西莫說:「我曾經問過我爸爸,『你爲什麼要參加這個活動?』他回答說,『因爲我終於不再是唯一的一個了。我總是受邀參加小組活動,而我是唯一一位慕道友。我覺得自己成了眾矢之的。人們會開這樣的玩笑,『總有一天我們會得到你!』或者『主會在你身上作工!』但這一次,我和其他與我一樣的人在一個小組裡。』」
文傑帶領大家學習了 1975 年由馬來西亞國際讀經會(Scripture Union)首次出版的《與基督同行:初信造就》(Going On with Christ: Studies for Young Christians)一書。這本書涵蓋了基督信仰的基本知識,解釋了聖父、聖子、聖靈、受洗和禱告等內容。
文傑說:「這些人很安靜,全神貫注,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這四個人一直來。幾個月後,傑夫接受了以基督爲生命的主。他一直很好奇,也很開放,所以文傑對此並不感到驚訝。他表示:「我早有預感。」
可他對米歇爾卻沒有同樣的期待。文傑評價說:「米歇爾是個很有自己主見的人。」作爲一名國際商人,米歇爾在世界各地生活過。他聰明老練,對很多事情持質疑態度。他已經了解了基督信仰,莫琳已經和他談論了 15 年,但他並不相信。
這讓莫琳很難受。她說:「有時,牧師會叫我去和那些想嫁給非信徒的年輕姊妹談談。她們會說:『他多好呀。他對信仰持開放態度,還讓你來教會。』」
莫琳卻告訴她們:「千萬別嫁給非信徒。晚上躺在床上,看著他,你意識到如果他死了,他不會和你一起上天堂。這太痛苦了!他將下到地獄。當你聽到關於財主請求亞伯拉罕打發拉撒路爲他五個弟兄作見證的講道時,對你來說,那會刺痛你心。你一個人去教會,看到別人都是一家人在一起聚會,丈夫和妻子互相凝視著對方,這讓我感到受傷。你怎麼能做這樣的選擇呢?」
在小組開始聚會大約八個月後,米歇爾讓莫琳邀請文傑來吃早餐。吃完飯後,他們來到另一個房間私下交談。20 分鐘後,文傑出來了。
他說:「莫琳,你丈夫剛剛接受了基督。」
她目瞪口呆地看著他。
文傑告訴她:「我從沒見過你啞口無言的樣子。」
她說:「你知道那種感覺嗎?當你期待已久的東西突然出現在你面前時,你卻難以置信。」
後來,她問米歇爾是什麼改變了他的心意。
他告訴她:「不是某節經文,不是某篇講道,不是某次查經或更多的信息,而是我看到了真正的基督徒家庭。他們向我見證了基督信仰。它是如此可愛,觸動了我的心,並且贏得了我。」
米歇爾並非從未見過基督徒。畢竟,他的妻子就是基督徒。多年來,莫琳在他們家舉辦了幾十次查經聚會,米歇爾總是很樂意在查經班結束時進來吃點東西,聊聊天。他見識過基督信仰。
只是他從未有過這樣的經歷。
麗娟的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但她的見證卻一天比一天堅定。她讓米歇爾想起了《哥林多後書》4 章 16-17 節的經文。
米歇爾告訴他的兒子馬西莫:「我看到她日漸消瘦,但每次她在教會裡都面帶微笑。當她參加小組活動時,我能看到她的喜樂。這太奇怪了,因爲當這種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時,你怎麼能相信上帝是良善的呢?」
米歇爾看到這群人圍繞在她身邊,給她送食物,幫她照顧孩子,和她一起禱告。他們忠心而溫柔的愛足以讓他歸主。
但志業不同,當他在小組裡,幫助麗娟吃甜點或喝咖啡時,他告訴他們:「只有當基督醫治我的妻子時,我才會信主。」
這是志業正在進行實驗的一部分。當他第一次陪麗娟參加小組活動時,不論是英語還是宗教,都讓他感到不自在。他不想讓這個小組束縛他的自由思想。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繼續參加這個小組,於是他問 16 歲的兒子尤金(Eugene)有什麼想法。
尤金問他:「你相信上帝嗎?」
志業回答道:「我不知道,我沒看到什麼上帝。」
尤金接著問:「你希望有上帝嗎?一位良善的上帝。」
志業答道:「當然希望!爲什麼不呢?」
尤金繼續問:「如果有人告訴你上帝存在,你會相信嗎?如果不信,你可以挑戰他,讓他證明給你看。你可以開始像科學家那樣思考。他們從自己相信的開始,即使別人還不相信。」
所以在一年多時間裡,志業一直在試探上帝。他在等待一個神蹟來證明上帝的存在和祂的愛。
在等待的過程中,麗娟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志業表示,教會成員們「有時會來我家彈吉他、敬拜並爲她禱告。我有親兄弟姐妹,他們不會這樣做。我有鄰居,他們也不會這麼做。但這些人會這樣做。」
當麗娟虛弱得無法離開家時,小組成員來到她身邊。他們一起爲她慶祝生日,帶去她需要的東西。他們爲她禱告。而他的佛教徒朋友們,儘管他們多年來關係密切,卻不會這樣做。
馬西莫說,這並不奇怪。「社會公益是佛教信仰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它很少是針對個人的。因此,你可以在他們的廚房得到幫助,但只有僧侶會爲你祈禱,而且通常是在寺廟裡爲你祈禱,很少會在家裡。」
文傑會定期會問志業是否準備好了接受基督,志業則會回答:「並沒有。」之後有一天,志業告訴自己:「能不能給我一個充分的理由,我不應該接受基督。祂對人展現出了那麼多的愛和關懷。祂是個騙子嗎?祂對人做壞事了嗎?祂是不是想欺騙我呢?」
他想不出一個充分的理由(去拒絕接受基督)。所以,當文傑接下來問他時,志業答道:「是的,我已經準備好接受基督了。」
他表示:「我妻子非常開心。」
在傑夫、米歇爾和志業陸續信主後,國強也禱告接受了基督爲主。後來加入慕道友小組的兩位女士也是如此。
上帝並沒有醫治麗娟的身體。在志業得救後的幾個月裡,她躺在床上聽志業爲她播放讚美詩或聖經經文。當他不知道如何爲她禱告時,她就教他,讓孩子們在白板上寫下禱告詞讓他念。
最後,她在醫院住了幾個星期。約瑟芬鼓勵會做中餐的姊妹去爲志業和孩子們做飯,因爲他們都有「中國胃」。其他年輕且腿腳方便的姊妹負責接送孩子們上下學。還有成員輔導他們做作業。莫琳和其他人則輪流在醫院陪伴麗娟,爲她讀聖經,輕聲唱詩。麗娟於 2011 年 10 月逝世。
起初,志業的朋友們懷疑他是否做了決志禱告,讓麗娟在臨死前受到安慰。
莫琳說:「但他們大吃一驚。他一信主就變得很火熱,就好像他一直在猶豫,但已經開始相信了一樣。」
志業在主裡成長,成爲了海峽浸信會的執事,現在帶領著自己的小組。後來,他與在教會裡認識的一位姊妹再婚了。志業說:「我的孩子們可以看到我的轉變。我和他們說話的時候變溫柔了,並爲他們禱告。」
志業給牧師的建議是:不要低估了小組。他說:「小組就像一個小型教會。信任是從那裡建立起來的。」
與教會相比,小組也更加靈活和短暫。幾年後,這個小組解散了。米歇爾和莫琳搬到吉隆坡,加入了梳邦再也第一浸信會(First Baptist Church Subang Jaya),開始向國際學生傳福音。在 2020 年米歇爾去世之前,他們當中許多人都受洗歸主了。
他們的兒子馬西莫在父親信主不久後也歸主了。他現在帶領著馬來西亞福音城市網絡(GCN),鼓勵參與教會建立的人們不斷嘗試新的傳福音方式。
他表示:「在我們所處的環境裡,傳福音方式的創新非常重要。我們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向不同的人傳福音。有效的、因地制宜的事工——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爲特定的人群重新闡述福音。文傑看到了這樣的需要,並試圖做些什麼。因此,我總是鼓勵教會建立者嘗試一些突破常規的事工方式。」
譯:北落師門;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An Unequally Yoked Small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