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濫讀」可以培養美德
2024-06-17
—— Karen Swallow Prior

編輯注:以下爲《好書帶來好生活:通過偉大著作找到美好生活》(On Reading Well: Finding the Good Life through Great Books)(佈雷佐斯出版社,2018)中改編的節選,經作者許可發佈於此。

我在教會長大,然而,卻是州立大學一位不信教的自由派教授教會了我:好好讀書能讓我做個更好的基督徒。

從小到大,牧師、奮興家、主日學老師讓我相信,如果基督徒真愛主,他就會想要做牧師(就我而言,是願意做牧師妻子),或者去到遙遠的地方宣教——越荒涼越好。

但是這不是我的夢想。(可能,更恰當的說法是我「沒有感到呼召」,但是老實話,這些都不是我的夢想。)我想成爲一名學生,一個讀者,一位作家,最終當上教授。

我不知道怎樣將我對文學和對神的愛結合起來。所以有那麼一陣子,我離棄了神。

濫讀(Reading Promiscuously)

後來,我在讀博士時遇到一位教授,雖然他不是基督徒,但他向我傳授了基督教作家豐富的思想和神學遺產。其中一位是約翰·彌爾頓,他不僅寫下了一部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史詩(而且還是基督教史詩),還洋洋灑灑地寫下一篇文章,鼓勵「濫讀」。

英國內戰時期,作爲忠心的清教徒,彌爾頓將審查制度與羅馬天主教會(清教徒在政治和教義上的敵人)聯繫在一起,他從宗教改革的遺產中看到思想、宗教、政治和個人自由相互依存,關係十分緊密——他認爲,所有這些都取決於美德。彌爾頓解釋說,墮落後的世界既有善也有惡,能棄惡從善才算有美德。他將人區分爲兩類:一種是不知道惡的無辜者,另一種是知惡卻選擇行善的有德者。彌爾頓在 1644 年倡導新聞自由的小冊子《論出版自由》(Areopagitica)中提出,要想了解惡善之間的區別,還有什麼比廣泛閱讀更好的方法嗎?

因此,既然在這個世界上,知曉罪惡對於構建美德如此必要,見過錯誤才讓我們對真理更加確信無疑,那麼,除了讀各種書,聽各種論述之外,我們還能怎樣更安全地探索罪惡和虛假之險地呢?這,就是「濫讀」的好處。

課上完之後,我和教授談了許久,我們在他的辦公室裡讀彌爾頓的著作,討論彌爾頓的思想,這時我才明白,閱讀不只是一種有趣的消遣或世俗的學術追求,它對基督徒有著重要的神學和實際應用意義。

培養美德

文學閱讀並不是簡單地將資訊或娛樂輸入大腦,讓大腦把這些內容儲存起來。相反,廣泛而深入的閱讀可以塑造人的品格。所以,要閱讀培養美德。

美德一詞有多種含義,但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卓越。讀好書,本身就是一種美德,一樁卓越之舉,讀書是一種習慣,它能培養更多美德。

文學將美德具體化,因爲文學作品首先是讓讀者看到美德在生活中是什麼樣子的;其次,讀者必須要深入細心地閱讀文學作品,才能親臨其境一般去體會作品的含義,這種閱讀就是在培養心靈的習慣。「美德式閱讀」(Reading virtuously)首先意味著精讀,忠於文本和上下文,準確深入地解讀作品。事實上,閱讀這種形式——閱讀行爲——就有某種趨向於美德的東西。深度閱讀(閱讀文學作品時訓練的那種閱讀,而不是瀏覽一下新聞報導、使用說明時的那種掃一眼)所需的專注力需要耐心。解讀和評價都需要謹慎。在這個琳琅滿目的花花世界裡,即使是刻意留出時間來閱讀這樣一個簡單的決定,也需要人有節制精神才能做到。

讀好書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才能。讀好書,這麼說吧,其實很簡單(不過並不容易)。它只需要時間和專注。

要讀好書,並不是從書本中去尋找思考的內容。相反,讀好書是爲了學會如何思考。讀好書會讓生活美好——不過,不是像五金店的工具那樣讓生活變得美好,因爲工具一旦丟失或損壞,對我們就毫無益處;讀好書,就好像友誼那樣豐富我們的生活,永遠地改變我們。

爲培養美德而閱讀,意味著既要關注作品的形式,也要關注其內容。文學,從根本而言,是一種審美體驗,而不僅是增長智識,因此我們不單要關心文學作品的內容,也要關心文學作品的形式,甚至要關注後者更多。形式很重要。

注意體裁

例如,要理解《哈克貝利·芬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向讀者展示的勇氣,就必須要知道這篇小說是以反諷的口吻寫的。哈克勇敢地保護離家出走的奴隸吉姆,這個故事核心在於哈克以爲他做的是錯的,是違反他的良知和信念的(但是他依然冒著風險這樣做了)。但我們知道,他做的是對的。這個故事教會我們要勇敢,不管是在思想方面,還是道德方面,敢於將世人認爲的是非與真正的是非區分開來。那些時不時要求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從學校課程中刪除的讀者,他們只是讀了內容,卻沒有注意到它的體裁。他們忽略了書中諷刺的口氣,沒有注意到該書是在糾正,而不是在維護當時的社會價值觀。

18 世紀的小說《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也是優秀文學作品體裁與內容相結合的典範。該故事的核心美德是審慎,或者說,如何運用智慧。故事講述了主人公爲追求審慎的漫長曆險。這部作品爲長篇小說,充滿了形形色色各種人物,代表整個社會,大多數時候很幽默,但有時也很嚴肅,這就要求讀者在讀的時候都要審慎。小說告訴讀者,我們在評判故事人物的同時,也是在塑造自己的性格。

遠藤周作的《沉默》(Silence)以一位 17 世紀的神父爲中心,講述了他在極其殘忍的酷刑逼迫下叛教的故事。這個故事很吸引人,甚至有點悵然若失。神父叛教後發生的事情讓讀者質疑他是否真正放棄了自己的信仰。這部小說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們來審視信仰這一神學美德。《沉默》是基於歷史事件的小說,它提出了一些關於真正信仰的本質、傳福音、信主的難題,但由於故事本身語焉不詳,我們無法對虛構的人物和世界做出清晰明確的判斷,而且,小說的敘事形式又使這些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但讀這本小說,或讀任何小說的目的,並不是要找到明確的答案,而是對我們自己提出明確的問題。

好書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教益,還有視角。正如道德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在《愛的知識》Love's Knowledge)一書中解釋的那樣,文學複製出具體的世界,而美德所需的「體驗式學習」就發生在這個世界。對於基督徒來說,好的文學作品會「察驗」萬事(帖前 5:21)——我們也通過閱讀偉大的文學作品,得到察驗、經受熬煉、變得更加優秀。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Practice the Christian Virtue of Reading Promiscuously.

Karen Swallow Prior(凱倫·普萊奧)是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的英語文學教授,也是浸信會南方神學院宗教自由與倫理委員會研究員。
標籤
閱讀
讀書
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