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不要扁平化你的鄰舍
2022-06-27
—— Trevin Wax

猶記四年級時,我在我的兒童版NIV聖經裡看到一張圖表,裡面列出了以色列和猶大的每一位國王。表裡附有他們的在位時間和對他們成就的一句話總結,右手邊則是對每位國王的評價:「好」、「壞」、「大部分時間好」或「大部分時間都壞」。例如,像亞撒這種就屬於「大部分時間好」的一類。我很好奇,就回去讀並了解聖經關於亞撒的記載,看看他爲什麼「大部分時間都好」,這時我才知道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他與耶和華之間的關係所受的損害。

不幸的是,近來我們社會上有很多人似乎正重拾這種「四級分類法」來評估他人,而且往往還帶著大義凜然的十字軍狂熱。

隨著我們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後基督教化」,基督教的人論從人們的頭腦中消失也就不足爲奇了——基督教對人性的理解允許複雜性的存在,甚至期待著複雜性。

相反,我們屈從於一種衝動:將每個人都劃爲「好」或「壞」這兩類,然後按著這一劃分看待他們。

結果呢?越來越沒人能區分同一個人的好與壞,或是區分特定話題上的真理與謬誤,甚至在教會中也是如此(我們理應認識得更清楚!)。

我們很容易把過去和現在的鄰舍扁平化、塞進僵硬的分類中,毫無關心、沒有愛心,也不去觀察細微差別或給予恩典,從而背叛了基督教的人論。來看看我們是怎麼做的吧。

第一,認爲每個人和每件事都「非黑即白」。

每個社會都必須決定:應該通過我們樹立的紀念碑和刻在建築物上的名字來描繪哪些美德?我以前住在羅馬尼亞時,街道的名字偶爾會發生變化,因爲人們重新評估了向過去某些人表示敬意是否還恰當。

不幸的是,近年來關於歷史人物的許多討論使每個人都陷入了這種非黑即白的困境。突然之間,倫敦一座溫斯頓·丘吉爾的雕像受到了威脅,因爲不論他在幫助西方文明擺脫納粹威脅上展現了多少騎士精神和英雄氣概,他對種族問題的一些態度和回應都很糟糕。人們批判亞伯拉罕·林肯,因爲他對聯邦的委身勝過了他對廢奴主義的厭棄,而且他從未擁護過黑人平權。

類似的衝動也出現在神學議題上。一些自由派基督徒拒絕借鑑一切與最新神學立場或政治提議有一絲不一致的牧師和神學家,無論後者的生命有多敬虔、有多基於聖經或在神學上能帶來多少益處。同時,一些保守派基督徒也會如此,他們因爲不同意某位受尊敬、符合聖經的牧師過去對種族問題的處理方式,就摒棄他的一切書籍、抵制一切他作主講的大會。

我想起了我神學院教授的一句話,他有次推薦了一位其他傳統的神學家的幾本書,當有學生抱怨說這位神學家屬於「壞」的類別時,這位教授說:「我同意他有錯而且他的一些觀點有問題,但他在別的領域很有幫助,以至於你們若不讀他的書就是在自陷貧瘠。」

不要扁平化鄰舍而導致自陷貧瘠。非黑即白式的衝動並非洞察力,相反,這是種被正義狂熱所掩蓋的可怕姿態,它使你不必真正辨別真理與錯誤或好與壞。當你因爲在某個方面與他人意見相左而貶低他們時,你就是在扁平化他們並使你的靈魂自陷貧瘠。

第二,將人等同於他的立場。

扁平化一個人的第二種簡單方法,是將良善與否和他們的立場而非品格等同起來。

簡單來說,爲了論證我的說法,讓我們來做個思想實驗,把人分成「壞」和「好」這兩類。

仔細思考:好人可能被壞立場吸引,而壞人可能被好立場吸引。

難道一個具有各種美德之人,一個真想在世上做好事之人,就不可能被誤導去支持一項壞觀點嗎?難道一個投機之人,一個不太具有聖靈所結果子之人,就不可能爲一個好觀點打頭陣嗎?

歷史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好人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各種有嚴重錯誤、弊大於利的事業。你也能看到那些爲了私利或自己益處(甚至是出於信念但沒有相應美德)而推進正義事業的人,儘管他們的心被罪孽所蒙蔽。

讀完羅伯特·卡羅(Robert Caro)關於林登·B. 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的權威傳記(譯註:即《權威之路》,該書是《紙牌屋》的構思來源),沒人會認爲約翰遜是個擁有偉大信念的好人。然而,他爲推動全體美國人的民權這一美好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即使他作爲政治家而言非常陰險。

反之亦然,你在整個教會歷史裡可以看到一些人物/男女,所有人都說他們具有良好品格和偉大信念,他們甚至贏得了政治或神學反對者的尊重,然而卻推動了神學錯謬或成爲不公正之事的同謀。

我們有可能欽佩那些表現出模範美德之人,即使他們融入了那些我們認爲不公正的事業,或者他們支持我們認爲有錯誤的神學。因此,基督徒在審視過去的英雄時應避免美化他們的吹捧性傳記(hagiography)。我們可以認識到:即使是最偉大的人,甚至他們曾傳播真理,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污點。

第三,將善行等同於善心,或將惡行等同於噁心。

扁平化他人的一種簡單方法,就是自認爲全知全能,並成爲他人意圖和動機的法官。

相比之下,基督教的人論則提醒你:你看不到表面之下的很多東西。

小說在這方面很有啓發性。從外表看,人們可能會看《悲慘世界》中妓女芳汀(Fantine)的行爲,然後說「她是個妓女,她很壞。」但是更寬泛的背景框架能讓你看到一個年輕女人的純真無邪,看到她曾經歷的不公,以及由照顧女兒的善良衝動所驅動的深深絕望,這絕望使她陷入黑暗。

《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卡捷琳娜·伊萬諾芙娜(Katerina Ivanovna)表達了留在德米特里(Dmitri)身邊的強烈意願,而德米特里則是個羞辱、惡待過她的人。你可能會看著她的行爲說,「這真是無私受苦、擁有英雄美德的典範啊!」直到德米特里的哥哥伊萬(Ivan)戳穿了她的虛假面具,並揭露了她是因愛自己所以想扮演殉道受害者角色的真相。她並不愛那個男人,她愛的是自己那種恆久忍耐、道德高尚的形像。

基督教的人論能幫助我們理解耶穌告訴我們不要論斷的原因。我們看不到人心,只能看到人的行爲,但並非所有行爲都能揭示人心。因著普遍恩典,悖逆上帝的人仍然會把好東西給自己的孩子(太7:11-12)。而因著罪的無處不在,即使是愛耶穌的義人也常常會活得與自己的悔改相矛盾。

愛人,而不是扁平化他人

耶穌告訴我們要愛鄰舍如同自己。但太多時候,在這個熱衷於社交媒體的時代,我們對他人很雙標 / 我們衡量他人的標準從來沒用在自己身上過。在審視自己時,你會看到自己充滿矛盾,你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會有過失、犯錯、經常失敗,然而你卻希望他人考慮到你的所有複雜性,而非把你划進一個「好」或「壞」的盒子。

所以請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不論是你敬佩的英雄還是與你辯論的人——別把你的鄰舍扁平化了。


譯:許志斌,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作者博客:3 Simple Ways to Flatten Your Neighbor.

Trevin Wax(特雷文·瓦克斯)是北美宣教委員會(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研究和資源開發部的副總裁,也是錫達維爾大學的客席教授。特雷文曾是羅馬尼亞的宣教士,是福音聯盟的定期專欄作家,並爲《華盛頓郵報》、宗教新聞社、《世界》和《今日基督教》撰稿。他曾擔任《福音計劃》(The Gospel Project)系列叢書的總編輯,並在惠頓學院教授宣教和教牧事奉課程。瓦克斯著有多本書籍。
標籤
論斷
人論
鄰舍
人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