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那些沒有聽過福音的人會怎麼樣?
2020-11-10
—— Collin Hansen

也許你自己也曾爲這個問題苦惱過。你也肯定從某個人那裡聽到過這個問題,而且那個人可能是用挑戰基督教的口吻提出來的。在一個全球意識越來越強烈的世界裡,「那些沒有聽過耶穌基督福音的人會怎麼樣?」這一問題需要基督徒們的回答。但正如我們近來所發現的那樣,並不是每一個自稱信靠基督之名的人都會有同樣的回答。

這回我們再次向克里斯托弗·摩根(Christopher Morgan)求助,他曾引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地獄,並就基督信仰與其他宗教的關係向我們提供過幫助。他細緻入微的解釋將幫助你理解爲什麼我們對那些堅持犯罪、不相信耶穌基督赦罪恩典的人最終結局會如何竟有這些不同觀點,這分歧背後都有哪些歷史、聖經和神學背景。一定要讀到最後,這位來自加州浸信會大學的神學教授最後分享了他如何向今天持懷疑態度的受眾解釋聖經中這一難懂的教義。

在關於其他宗教的對話中,經常會出現一個相關的問題:那些從未聽過福音的人會怎麼樣?教會在歷史上對此曾有過哪些看法,各有哪些不同的觀點?

從教會歷史和神學而言,通常有三種觀點會受到關注。排他主義(Exclusivism)是指認爲透過福音或特殊啓示信靠耶穌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包容主義(Inclusivism)認爲藉著一般啓示認識和相信上帝對很多人來說就已經足夠。多元主義(Pluralism)則認爲,所有的信仰道路都是有效的、真實的。不過,這些同樣的術語「排他主義」和「包容主義」常常被混亂地用在不同具體問題上,造成了概念的混淆。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注意到,有些人在討論其他宗教信徒的問題時自稱是排他主義者,但在討論未聽聞福音之人會如何的問題時,又自稱是包容主義者。【1】

這些觀點裡還各自有一些重要的子集(通常根據得救方法加以區分),也有一些上述三者之外的對從未聽聞福音之人結局的觀點。在我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中,我發現至少有九種。

第一,教會排他主義(Church Exclusivism)。基督教歷史上對這一問題的最早回答是:不,「教會之外無救恩」。迦太基主教居普良(Cyprian,約200-258年)在提到異端、分裂主義者和叛教者時,做出了這樣的聲明。非洲如斯普主教傅箴修(Fulgentius of Ruspe,468-533)後來將這一教義應用於猶太人和異教徒,並且被佛羅倫薩會議(1431-1438)接受和正式確認。第四次拉特蘭會議(1215)堅定地宣告:「確實有一個由信徒組成的普世教會,在她之外沒有人能夠得到拯救。」這就是(梵二前)羅馬天主教會傳統的排他主義立場。

第二,福音排他主義(Gospel Exclusivism)。第二種對未聽聞福音者最後是否得救的主要回應是:不,他們必須聽到福音並且信靠基督才能得救。詹姆士·寶蘭德(James Borland)是這立場的支持者之一,他主張:「每個人都必須聽到並信靠福音才能得救。」【2】 寶蘭德指出,舊約中百姓所信的內容是神的特殊啓示,但隨著啓示的進展,自基督的十字架以來,福音就是所信的內容。

約翰·派博也持這種觀點,他說:

在基督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中,是否有虔誠的人,能夠謙卑地依靠他們僅通過自然或非基督教的宗教經驗所認識的上帝恩典得救?新約聖經的答案是明確而認真的「不」。整本聖經告訴我們的是,基督的降臨是救贖歷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那之前,拯救的信心要放在神的憐憫、他在以色列民中的救贖行爲,以及動物獻祭贖罪的制度上,並相信那指向將來的救贖預言……但現在信仰的焦點已經縮小到一個人:耶穌基督,他是所有救贖、所有獻祭和所有預言的應驗和保證。從今以後,所有救贖的信心都要指向他,爲要榮耀他。【3】

派博後來進一步解釋說,一般啓示可以作爲救恩過程中認識神的步驟之一,但一般啓示仍然是福音預工而不是福音本身。

第三,特殊啓示排他主義(special Revelation Exclusivism)。有些人對未聽聞福音者最後是否得救的主要回應是:不,除非神選擇以特殊的方式給他們特殊的啓示,也就是主的直接啓示,例如夢、異象、神蹟或天使的信息。由於這一觀點強調救恩只通過特殊啓示賜下,我把這稱爲「特殊啓示排他主義」,以示與福音排他主義的區別。蒂莫西·喬治(Timothy George)批判了這一排他主義,並提出:

然而,從聖經神學的角度來看, 這種理論輕視了墮落的悲慘後果,因此過於高估了普遍恩典帶來的可能性。耶穌基督的具體信息,他的十字架和復活,並非額外「附加」在已經藉著創造和文化存在於人類心理的東西之上。相反,這是把迷失的罪人帶入與上帝正確關係中的絕對決定性因素。……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主張這樣的教義:如果不通過人類宣教士和傳道人傳講福音,就沒有人可以得救?相信上帝主權揀選的聖經特救主義者,會謹慎地避免使用這樣一種一刀切的說法。神是神,神可以用非常規的手段,也可以用常規的手段來達成他的目的。【4】

然後,喬治引用了《1689倫敦浸信會公認信條》這一浸信會經典信仰告白(它在這個問題上與《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高度一致),該信仰告白中提到了「那蒙揀選的嬰孩」和「其他未能在外部蒙受所傳之道呼召的選民」的救恩。他接著推論說,如果復活的基督向掃羅顯現,如果天使能帶來福音(林後11:14;加1:8),那麼從理論上來看,「神的恩典護理」有可能拓展至「福音的特別傳達」。【5】喬治還澄清說,聖經中沒有任何內容應許這種情況,但如果真的發生,這些信息的內容應當與使徒見證的內容完全相同,畢竟得救是唯獨恩典、唯獨信心,也唯獨透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贖而得著成就。

第四,(對未聽聞福音者結局的)不可知論。第四種反應是,我們無法確定這個問題的答案。丹尼斯·奧克霍姆(Dennis Okholm)和提摩太·菲利普斯(Timothy Phillips)提到了這種方法的兩種形式:「悲觀的不可知論」("pessimistic agnosticism")和「樂觀的不可知論」(」optimistic agnosticism」)。【6】

那些「悲觀的不可知論者」聽起來很像排他論者,這一觀點的主張者通常,雖然理論上存在著一種可能性,即那些從未聽過福音的人可以通過一般的啓示來回應上帝,但聖經上幾乎沒有經文支持我們可以期待真有人可以這樣得救。事實上,許多持這種立場的人強調,聖經經文的證據表明,人們拒絕神在一般啓示中的彰顯(羅1:18-32)。巴刻(J. I. Packer)在論及這一可能性的時候這樣說:

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1)如果任何一個善良的異教徒達到了投靠造物主的憐憫以求得赦免的地步,那是恩典把他帶到了那裡;(2)上帝一定會拯救他這樣帶到自己面前來的任何人(參見《使徒行傳》10:34f;《羅馬書》10:12f);(3)任何這樣被拯救的人會在得救後會知道他是通過基督得救的。但我們不能肯定的是,神是否真的曾經這樣救過任何人。【7】

巴刻強調,墮落使我們若不是靠著神的恩典,僅憑自己無法在信仰中回應神,但他對神是否真會以這種方式拯救的微小可能性仍持不可知論。不過,他還是清楚地指出,「我們沒有理由期待上帝會在任何一個不知道或不理解福音的人身上如此行事。」【8】此外,巴刻還宣稱,「如果我們對聖經忠心,那我們就應當預設沒有人會在不相信基督的情況下得救,並按照這一預設生活。」

約翰·斯托德代表了「樂觀的不可知論」,他寫道:

我相信基督教的立場是在這個問題上保持開放的不可知論。……事實上,上帝雖然在我們回應福音的責任這件事上賜下了最莊嚴的警告,但卻沒有透露他將如何對待那些誰從來沒有聽說過福音的人。……儘管如此,我還是充滿盼望。我從來沒有能夠像一些偉大的福音佈道家那樣,想像出千百萬人正在走向滅亡的可怕景象,而且他們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我不是也不可能成爲一個普救主義者。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我珍視這一盼望:人類大多數將得著拯救。【10】 

第五,一般啓示包容主義(General Revelation Inclusivism)。第五種觀點對未聽聞福音者最後是否得救的回答是:是的,他們可以通過在一般啓示中建立足夠多對神的認識,並且回應信靠神。這也是傳統的包容主義。約翰·桑德斯(John Sanders)是這一觀點的支持者,他仔細地劃分了他和其他包容主義者的立場區別:

一些主張更廣泛盼望的人認爲,一些從未聽過基督福音的人,有可能在死前就獲得救贖,只要他們能對他們所得到的啓示有信心的回應。這種包容主義認爲,救恩的賜下是通過一般啓示和上帝在人類歷史上的護理工作來達成的。簡言之,包容主義者肯定救恩只在基督裡的特殊性和終極性,但否認對基督及其代贖的認識是救恩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他們認爲,耶穌的代贖在本體論上而言是救贖的必要條件(沒有代贖就沒有人得救),但在認識論上卻不是必要條件(人不需要了解代贖就能從代贖中受益)。或者換句話說,人們可以在不知道施恩者或救恩確切性質的情況下接受救恩的禮物。【11】

泰倫斯·蒂森(Terrance Tiessen)的結論與桑德斯相似,但持有不同的神學框架。他提出耶穌基督是上帝唯一的救贖方式,但不接受福音的人也可以「獲得」救贖,因此他認爲非基督徒可以得救。但他強調,他和許多「福音派」包容主義者的結論是,不能把其他宗教看成是上帝救贖的工具【12】,蒂森指出,雖然其他宗教不是救贖的手段,但身處其中的人即使留在其中,也可以通過一般啓示而得救。「鑑於我所提出的觀點,我承認另一宗教的成員可能個人與上帝有拯救的關係,儘管他們的宗教本身是錯誤的,而且作爲一種制度,對尋求上帝的人來說起到了反作用。」【13】

第六,世界宗教包容主義(World Religions Inclusivism)。對這一問題的第六個答案是:是的,他們可以通過一般啓示或他們各自的宗教來回應上帝,因爲他們的宗教包含一般啓示的真理,也可能包含特殊啓示的殘餘。這種立場也常被稱爲「包容主義」,因其與第五種立場相似將一般啓示視爲一種可能的救贖手段。但這一立場與第五種立場不同的是,認爲世界上的其他宗教也是上帝使人獲得救贖信仰的充分手段。

這一觀點的支持者認爲,上帝選擇了使用普世宗教作爲救贖的手段。天主教神學家卡爾·拉納(Karl Rahner)的「匿名基督教」就是這一立場的例子:

因此,無論一個人在他的概念、理論和宗教反思中說了什麼,任何人只要不像詩篇中的愚昧人一樣在心裡說「沒有神」,而是通過徹底接受祂的存在、爲祂作見證,就是一個信徒。……凡是讓自己被這種恩典抓住的人,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稱爲「匿名基督徒」。【14】

漢斯·昆(Hans Kung)講的還要露骨,他提出了普世宗教內部的「普通」救贖方式和基督教會內部的 「特別」救贖方式。【15】

既然上帝嚴肅而有效的旨意是讓所有人都得救,因此除非因自己的過失,否則任何人都不會失落,所以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歷史條件下找到自己的救贖……包括在社會強加給他的宗教中。……一個人要在他所處的歷史條件裡,在他所能得到的宗教中得到救贖。因此,他有權利也有義務在那個隱祕的上帝已經找到他的宗教中尋求上帝。【16】

第七,死後被傳福音(Postmortem Evangelism)。第七個回答是:是的,那些從未聽過福音的人在死後會有機會相信基督。這種觀點傳統上被稱爲「死後被傳福音」。當它強調信仰是對基督的自覺和明確的信靠時,它與排他主義一致,但當它主張說上帝的愛和公義帶來每個人都有機會相信基督時,它又與包容主義站在一邊。J. P. 蘭格(J. P. Lange)主張說:「聖經沒有一處教導說那些作爲異教徒或非基督徒而死的人要受到永遠的詛咒;相反,聖經在許多地方暗示,在墳墓裡仍有得到饒恕的機會,一個人最後的決定不是在死亡之前,而是在主的日子之前。」【17】儘管加布里埃爾·法克雷(Gabriel Fackre)更喜歡「上帝的堅韌」這一說法,但他對此表示贊同:「沒有認識福音而死的罪人不會被剝奪聽道的機會。」【18】 唐納德·布羅西(Donald Bloesch)和傑瑞·沃爾什(Jerry Walls)提出了類似的觀點。【19】

第八,普救主義(Universalism)。第八種觀點的回答是:是的,每個人最終都會得救。這種觀點在歷史上被稱爲「普救主義」。它有多種形式,但每一種形式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神所創造的每一個人最終都會得著到永遠的救贖,而基督徒此時此刻也會成爲他們當中的一員。

普救主義者之一羅賓遜(John A. T. Robinson)認爲,聖經中上帝出於對祂創造世界的愛而賜下的啓示包含著拯救每一個人的目的,而上帝必須達到這個目的。小說家馬德琳·蘭格爾(Madeleine L'Engle)清楚地說明了這一觀點:

我知道在我自己的教派(聖公會)中,有許多對教義很敏感也很聰明的人,他們認爲我的信仰是一種異端,即上帝對他創造的愛如此關注,以至於祂超越我們所有的意志和驕傲。不管要花多少時間,他都不會休息,直到所有的受造物,包括撒旦,都與他和好,直到沒有一個受造物不能以愛的喜樂回應他愛的眼神。……我不相信上帝希望懲罰無休止地持續下去,就像慈愛的父母一樣,慈愛的懲罰全部目的是爲了教導,它只持續到教導所需的時間。而這個教導的核心永遠是愛。【20】

新近的另一位主要支持者是揚·邦達(Jan Bonda)。他認爲,上帝要拯救所有人,他將實現這一目的。他認爲,沒有人會在地獄中無休止地受苦。【21】

第九,多元主義(Pluralism)。對本文標題的第九種回答是:是的,那些從未聽說過的人可能會經歷他們所理解的「救贖」,因爲每個人都會擁抱他們心目中的「真實」。因此,這一觀點的主張者認爲,本文標題中的問題本身是錯誤的,因爲這問題假設了只有基督教是終極真理。普救主義認爲每個人都會得救,但卻是按著基督教的定義、在上帝那裡得救;而多元主義則認爲各大宗教都是同等有效的,因此否認基督教的獨特性。多元主義者約翰·希克(John Hick)解釋說:

世界各大信仰都體現了對真實(終極宗教)的不同認識和觀念,以及相應地從人類的主要不同宗教方法內部對真實(終極宗教)的不同回應;在每一種信仰內部,都有著人類存在意義從自我中心向現實中心的轉變。因此,這些不同的宗教傳統都應被視爲替代性的拯救「空間」,在這些空間或「方式」中,世間的男男女女都找到了救贖/解放/最終實現。【22】

保羅·尼特(Paul Knitter)、戈登·考夫曼(Gordon Kaufman)和蘭登·吉爾基(Langdon Gilkey)等人也是這種多元主義觀點的代表。

歷史上,教會主要教導過教會排他主義、福音排他主義、特殊啓示排他主義或悲觀的不可知論。歷史上的教會通常認爲樂觀的不可知論是有問題的、一般啓示的包容主義是錯誤的,世界宗教包容主義、死後被傳福音、普救主義、多元主義都是非常嚴重的錯誤。

那麼,作爲一個堅定的基督徒、神學教授、教會史研究者、生活在加州的牧師,你如何向今天的懷疑論者解釋聖經的這一立場呢? 

在這方面,我們最好聽聽宣教士們的意見。從根本上說,我們要把福音處境化。這意味著,首先,我們要尋求傳講完整的福音,所處文化的確會影響我們傳達福音的方式,但福音的內容必須保持不變。我們不能讓艱難的問題導致我們淡化福音。

我們還必須以人們能夠理解的方式來傳達福音。我們必須清楚,使用例證、講故事,並指出福音是如何向他們講述他們景況的。我們必須認識到,僅僅使用正確的語言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努力了解聽眾會如何理解我們的信息。

此外,我認爲這可能是教會犯的最大的錯誤,我們的生活必須彰顯福音。人們不僅需要聽到教會轉述耶穌的教導,還需要看到我們如何體現耶穌的教導。畢竟,溝通包括了語言,也包括了非語言。通過對他人的愛、通過對社會公義的促進、通過聖潔的生活、通過合一、通過委身於對真理的順服來展現基督的教會,才是真正彰顯福音的教會。

當我們相信、結合文化處境,並且彰顯福音的時候,我們也必須愛人靈魂。地獄不是一個概念而已,地獄是一個現實,導致我們爲沒有信靠基督的人負起責任。辛克萊·弗格森(Sinclair Ferguson)很好地捕捉到了這一點:

當羅伯特·麥琴(Robert M'Cheyne)在星期一遇到他最親愛的朋友安德魯·伯納(Andrew Bonar) ,並詢問博納主日講了什麼,結果得到的答案是「地獄」。於是麥琴問道:「你是帶著淚水講的嗎?」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非常需要恩典來拯救我們脫離即將到來的忿怒,認識到那審判的可怕性質,認識到上帝在基督裡爲我們所作的供應,認識到祂給我們的呼召是奉著基督的名——他來到世上不是要定這世界的罪,而是要拯救世人——把福音帶給每一個受造物,我們就能夠這樣傳講地獄的教義。【23】。

這種對人真正的愛在司布真身上也有體現,他敦促未信者說:「被人嘲笑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大困難, 我可以享受你們的嘲笑和譏諷。……但與此同時,你們卻在拒絕上帝預備的恩典,這令我感到悲哀。唾棄我吧,但是,哦,悔改吧! 嘲笑我吧,但是,哦,請相信我的主! 大可以看我的身體如街上的泥土,但不要詛咒你們自己的靈魂。」他還熱情地勸告教會:「如果罪人被詛咒,至少讓他們從我們的身體上跳到地獄去。如果他們要滅亡,就讓他們在滅亡時能看到我們雙手拖住他們的膝蓋、懇求他們留下。如果地獄必須被填滿,至少要讓它在我們的努力後被填滿,不要讓一個人在沒有受到警告和沒有得到代求的情況下去那裡。」此外,他還指示說:「聖靈會先感動你來感動他們。如果你能在他們沒有得救的情況下休息,他們也會休息。但如果你對他們充滿了痛苦,如果你不能忍受他們的失落,你很快就會發現他們也是不安的。」【24】

參考文獻

【1】平諾克(Clark H. Pinnock)在A Wideness in God's Mercy.The Finality of Jesus Christ in a World of Religion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2)一書15頁指出:隨著分類體系的模糊,人們大可以宣稱自己同時是世界宗教的排他主義者和關於未得之民得救的包容主義者,可以宣稱自己同時是排他主義者和普救主義者,可以宣稱自己同時是排他主義者和死後被傳福音的支持者,也可以宣稱自己是所有意義上的排他主義者。

【2】James Borland, "A Theologian Looks at the Gospel and World Religions,"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33(March 1990): 3-11.

【3】John Piper, Let the Nations Be Glad! The Supremacy of God in Missions(Grand Rapids:Baker,1993),p.163. 中譯參考《願萬國都歡樂》

【4】Timothy George, "Forum Discussion on Inclusivism," 選自Who Will Be Saved? Defending the Biblical Understanding of God, Salvation, and Evangelism, eds. Paul R. House and Gregory A. Thornbury (Wheaton: Crossway, 2000), pp.145-48.

【5】同上。

【6】Dennis L. Okholm與Timothy R. Phillips, eds., More Than One Way? Four Views on Salvation in a Pluralistic World(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5), pp.7-27.

【7】J. I. Packer, God's Word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1981), p. 210. 中譯參見《字裡藏珍:17個聖經關鍵詞》,在2007年6月15日的電話採訪中,他就此問題自稱是一個「清醒的不可知論者」。

【8】J. I. Packer, "Good Pagans and God's Kingdom," Christianity Today 30 (January 17, 1986), p. 25.

【9】J. I. Packer, "Evangelicals and the Way of Salvation," in Evangelical Affirmations, Kenneth S. Kantzer and Carl F. H. Henry, ed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0), pp.121-23.

【10】David L. Edwards與John R. W. Stott, Evangelical Essentials: A Liberal-Evangelical Dialogue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1988), p.327. 類似的觀點見Michael Green,"But Don't All Religions Lead to God?" Navigating the Multi-Faith Maze(Grand Rapids:Baker,2002), p.81.

【11】John Sanders, No Other Nam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stiny of the Unevangelized(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2; reprint, Eugene, Ore.: Wipf and Stock, 2001),pp.215-16.

【12】Terrance L. Tiessen, Who Can Be Saved? Reassessing Salvation in Christ and World Religion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2004), p.33.

【13】同上,第441頁。蒂森的類似說法見同上,第393頁。

【14】Karl Rahner, Th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 Karl and Boniface Kruger (Baltimore: Helicon, 1969), 6:395。

【15】Tiessen, Who Can Be Saved?, p.44.

【16】Hans Kung, "The World Religions in God's Plan of Salvation," in Christian Revelation and World Religions, ed. Josef Neuner (London: Burns & Oates, 1965), pp.51-53.

【17】John Peter Lange, First Peter (New York: Scribner, 1868), p. 75. 對他立場的評估參見see Erickson, Who Shall Be Saved?, pp. 159-75.

【18】Gabriel Fackre, "Divine Perseverance" in Sanders, What About Those?, p. 84; Fackre, The Christian Story: A Narrative Interpretation of Basic Christian Doctrin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4), pp. 232-34.

【19】Donald Bloesch, Essentials of Evangelical Theology. 2 vol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2), 1:244-45; 2:225-30. Jerry Walls, The Logic of Damnation (South Bend, In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1992).

【20】Madeleine L'Engle, The Irrational Season (New York: Seabury, 1977), p. 97. Quoted in Packer, Hell Under Fire, p. 179.

【21】Jan Bonda, The One Purpose of God: An Answer to the Doctrine of Eternal Punishment, trans. Reinder Bruinsma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3).

【22】John Hick, An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 240. See also John Hick, "Pluralism," in Okholm and Phillips, Four Views on Salvation, pp. 27-91.

【23】Ferguson, "Pastoral Theology: The Preacher and Hell," in Hell under Fire, p. 234.

【24】Charles Haddon Spurgeon, Spurgeon at His Best, ed. Tom Carter (Grand Rapids: Baker, 1991), pp. 67-68.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at About Those Who Haven't Heard?

Collin Hansen(柯林·漢森)是福音聯盟的編輯主任,也是多本書籍的作者;他在三一神學院獲得道學碩士學位。他和他的妻子是阿拉巴馬州伯明翰救贖主社區教會(Redeemer Community Church, Birmingham, Alabama)的成員,他是Beeson神學院的顧問委員會成員。
標籤
福音
真理
見證
基督
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