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揮之不去的傷痛 
2025-02-21
—— Murray Vassar

那年夏天,我驅車從加州到肯塔基州的新家,一路開了 2157 英里,正好趕上泰勒·斯威夫特發佈熱門單曲《通通甩掉》(Shake It Off)。在長達 32 小時的旅程中,似乎每個電臺都在循環播放這首歌。我對泰勒並沒有什麼成見,只不過在那次旅途中,我正要離開加州一段痛苦的經歷——那裡的一些基督徒深深地傷害了我。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就不禁想說,有些傷痛永遠無法「甩掉」。

隨後的幾個月裡,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當你無法忘記某些傷痛時,如何做到真正的饒恕?

與內心抗爭

你竭盡全力想要饒恕,你以爲自己已經做到了,卻發現那些痛苦的記憶依然日復一日地在腦海中縈繞,這實在令人沮喪。母親是造詣頗深的神學家,最近她讓我注意到《馬太福音》18:21-22 的經文:

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以前我總以爲耶穌只是在用誇張的說法,但那是因爲我從未真正體會過傷害的滋味。如今我終於明白,一次饒恕很少能徹底解開心結。耶穌要我們去饒恕,幾小時後當那些記憶重現時,祂再次要我們饒恕。第二天清晨醒來,記憶依然縈繞心頭,祂還是要我們饒恕。即便六個月後,我們饒恕的次數遠超 490 次,祂仍在要我們饒恕。耶穌要求我們饒恕,與其說饒恕是一個個獨立的行爲,不如說是一種習慣,一種生命態度。

此外,《羅馬書》第 6-8 章告訴我們,耶穌賜予我們戰勝罪的力量,我們並非注定要陷在犯罪和懺悔的死循環中。然而,在與怨恨和仇恨抗爭了數月之後,我開始懷疑福音的力量是否真實有效。我不斷自問:爲什麼我始終無法勝過罪?最終我領悟到,勝過罪與擺脫誘惑是兩回事。耶穌賜給我們力量去抵制內心湧現的憤怒和痛苦想法。當明天同樣的誘惑再次出現時,並不表示我們沒能勝過罪,而是讓我們再次有機會藉著聖靈的力量去戰勝它。

在痛苦中尋找神的旨意

有一篇關於寬恕的精彩講道提醒我:無論他人如何傷害我們,都無法阻擋神的計劃,祂必要將我們塑造成祂兒子的形像。我們經歷的磨難越多,就越能彰顯耶穌的形像。我反覆咀嚼這一點時,《歌羅西書》1 章 24 節保羅的話深深觸動了我:「現在我爲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爲基督的身體,就是爲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以前我一直不太理解這節經文的含義,如今卻豁然開朗。我們蒙召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追隨耶穌走向各各他(可 8:34-35)。我們蒙召與祂同受苦難,才能同得榮耀(羅 8:17)。因此,除非我們真的像基督一樣經歷死亡之痛苦,否則我們就還沒有完全回應主耶穌對我們生命的呼召;我們的肉體就還沒有完全體會祂所受的創傷。這樣看來,每當往事重現,痛苦湧上心頭時,我們其實是在通往榮耀之路上又邁進了一步。

然而,即便明白這點,知道我們的苦難最終是爲了讓我們更像基督,也不意味著這些苦楚就變得容易承受。備受煎熬之時,我們該如何避免陷入怨恨與仇恨的深淵呢?不久前,我得知一位朋友離世的消息。確切地說,他是被罪謀殺的。他小時候遭受過性侵,這段陰影讓他陷入絕望的漩渦,最終選擇了終結生命。聖誕季節,當我格外痛苦時,我做出了一個決定:每當憤怒或痛苦的念頭襲來,我就要爲朋友悲哀的家人禱告。我發現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打斷負面思緒的循環,還能讓我立即對自己的痛苦有全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這讓我的苦難有了意義。保羅教導我們要互相分擔重擔,但在紛繁的生活中,我們往往容易遺忘這一點。相比之下,我們自己的痛苦記憶卻揮之不去。聖誕節前,我可能連續幾天都不會想起這位朋友的家人,但自從我將他們的痛苦與自己的聯繫在一起後,我便時常爲他們獻上禱告。

最後,我們必須牢記,饒恕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主親自賜下的命令。約翰·衛斯理曾說:「聖經中的每一條命令都暗含著一個應許。」換言之,神要求我們做的事,祂必定會賜予我們完成的能力。因此,愛仇敵的命令本身就是一個應許——在基督裡,憑藉聖靈的大能,我們終將擺脫怨恨與仇恨的苦毒。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澳大利亞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en You Can』t Shake, Shake, Shake It Off

Murray Vassar(穆瑞·瓦瑟)是阿斯伯里神學院(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新約神學博士研究生。他之前在泰爾伯特神學院(Talbot School of Theology)學習,並曾在加州拜歐拉大學(Biola University)和希望國際大學(Hop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擔任兼職科學講師。
標籤
饒恕
斯威夫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