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神学
出埃及
2025-02-17
—— L. Michael Morales

定義

以色列民族歷史上的出埃及經歷,在聖經中樹立了上帝救贖工作的典範模式。眾先知預言,以色列民和萬國都將經歷第二次出埃及,從被擄之地歸回。這個預言最終由彌賽亞——主耶穌基督實現,這就是新約聖經所宣告的新出埃及。

序:出埃及前的流放歲月

聖經以一個美好的前景開始敘事:上帝創造世界,爲要與祂的子民同住。作爲上帝形像的承載者,人的使命是奉祂的名治理全地,管理資源,建立一個公義正直的社會。上帝按自己的形像造人,因此人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認識上帝、服事上帝,順服祂的命令,在伊甸園這塊樂土上與造物主享受親密的團契生活。

然而,亞當很快就背叛了上帝,違背了祂的命令。結果,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失去了與上帝同在的福分。上帝使他們向東遷移,又在園子的入口處設立了基路伯(cherubim,在古近東世界被視爲威嚴的守衛天使)和發出火焰的劍,把守通往生命樹的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說,聖經後面的故事都發生在流放之地,都在伊甸園上帝同在之外展開。人類的歷史本質上就是一部流放史。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人」的定義現在也包含了這種被驅逐的原始現實——我們生來就是流亡者,活在與上帝團契之外的世界裡。《創世記》第 1-11 章特別記述了人類越來越往東面流放的進程:亞當和夏娃被趕到「伊甸園的東邊」,該隱後來被放逐到「伊甸以東」更遠之處,挪亞那一代人在大洪水中滅亡,最後,當人類試圖建造一座通天的巴別塔時,上帝混淆了他們的語言,使他們分散在全地上。巴別塔事件的審判重現了最初的驅逐,由此形成了關於萬國的神學觀:萬國都從上帝面前流放,與祂隔絕,因此陷入越來越深的黑暗之中,這種情況在那些充滿偶像崇拜、道德敗壞和暴力的文化中清晰可見。

爲了使萬國重新認識上帝、重獲與祂相交的福分,耶和華呼召了亞伯蘭(後改名爲亞伯拉罕)。從《創世記》第 12 章開始,聖經的主要內容就在敘述耶和華上帝如何通過以色列國開始實現祂的救贖計劃。這個計劃最終在彌賽亞——主耶穌基督那裡達到頂點,並以新天新地爲終極(啓 21-22)。

簡而言之,聖經故事中反覆出現的兩個主要脈絡是逐出和出埃及:從上帝那裡被逐出導致死亡,歸向上帝的出埃及則帶來生命。例如,在《以西結書》第 37 章中,以色列的死亡與復活就象徵著國家的流放與出埃及(也可稱爲「復興」)。因爲萬國都從上帝面前逐出,都在祂的審判下沉淪,所以救贖就以出埃及的形式出現,是一種從被逐出歸回上帝的過程。因此,以色列人出埃及(出 1-15)就成爲了聖經中救恩的典範。

第一部分:歷史上的出埃及 

亞伯拉罕的生平預表出埃及

上帝呼召亞伯蘭離開吾珥時,祂的護理就已經顯出出埃及的樣式,這在很多方面都預示了以色列民族後來的出埃及經歷。上帝對亞伯蘭說:「我是耶和華,曾領你出了迦勒底的吾珥」(創 15:7),這話與祂日後對以色列人說的「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爲奴之家領出來」(出 20:2)遙相呼應。

亞伯蘭蒙召要離開本地、本族,前往上帝將要指示他的地方(創 12:1-3)。因那地發生饑荒,亞伯蘭和他的妻子撒萊(Sarai,後來改名爲「撒拉」〔Sarah〕)不得不下到埃及避難。就像以色列人日後的經歷一樣,耶和華降災於法老,之後亞伯蘭和撒萊才得以離開,還帶走了大量財物(創 12:10-20)。在後來的一次沉睡中,耶和華在異象裡向亞伯蘭啓示了以色列將來出埃及的景況(創 15:7-21)。在聖經記載的亞伯拉罕屬靈旅程的最後一幕中,他經歷了一次類似逾越節的拯救:耶和華爲他的兒子以撒預備了一隻替代的羔羊(創 22:7-8、13-14)。

出埃及的目標:認識耶和華

在上帝的護理之中,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處境急轉直下。新法老登基,他不知道約瑟在位時期埃及所蒙的福。這位法老看到以色列人蒙上帝賜福,不但人數眾多,而且才智超群,就把這視爲威脅,強迫他們過著痛苦的奴隸生活。這樣的遭遇使以色列人不得不正視他們在埃及寄居的現實,也激發他們渴望通過出埃及獲得救贖。更爲深遠的是,以色列的出埃及成爲了萬國救贖的典範,因爲萬國都在屬靈的流放中受苦。耶和華要讓萬民認識祂就是那位引導出埃及的上帝。

由於遠離了上帝的同在,萬國都陷入了抵擋真理、不認識上帝的黑暗之中。就連以色列人在沒有聖經啓示的情況下也不認識上帝——摩西曾問耶和華說:「他們若問我說:『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什麼呢?」(出 3:13)因此,真正的救贖、真正的出埃及,不僅要恢復上帝的同在,更要恢復對上帝的認識,這就是爲什麼彰顯耶和華的獨特性成爲了出埃及的核心目標。

當摩西首次見到法老,傳達耶和華要求釋放以色列民的旨意時,法老傲慢地回應說:「耶和華是誰,使我聽他的話,容以色列人去呢?我不認識耶和華,也不容以色列人去。」(出 5:1-2)法老的這番話實際上奠定了後續事件的主題:啓示耶和華的聖名,彰顯祂的本性和屬性。通過出埃及這一系列事件,耶和華要啓示自己是創造天地的主宰,是超越萬神之上的君王。

爲此,降在埃及的災殃(即「神蹟奇事」)都以認識耶和華的宣告作爲序幕。前九災巧妙地分爲三組,每組三災,每一組都以這樣的宣告開始。第一組(第 1-3 災)中,耶和華藉著摩西對法老說:「你必知道我是耶和華」(出 7:17);第二組(第 4-6 災)中宣告:「好叫你知道我是在天下的耶和華(出 8:22);第三組(第 7-9 災)中則宣告:「你知道在普天下沒有像我的」(出 9:14)。上帝施行這些神蹟奇事,不僅是要讓埃及人認識祂,也是要讓以色列人認識祂,並且要世世代代傳頌祂的大能作爲(出 10:2)。

過紅海的神蹟同樣帶有這樣的宣告(出 14:4、18),最終在以色列人過海後的讚美詩中達到高潮。他們齊聲歌唱說:「耶和華啊,眾神之中誰能像你?誰能像你至聖至榮,可頌可畏,施行奇事?」(出 15:11)這出埃及所啓示的耶和華的榮耀與威嚴最終要傳遍萬邦,這一點從米甸祭司葉忒羅的回應(出 18:10-12),以及後來迦南地的妓女喇合的見證(書 2:10-11)中都得到了印證。

被羔羊之血救贖

以色列人出埃及絕不僅僅是一次政治解放——這是一次真正的救贖,是用贖價將以色列民族從死亡中拯救出來。在聖經中,埃及常常被比喻爲屬靈的陰間(Sheol),象徵著死人居住的水域。人們總是說「下」埃及,因爲那裡遍地都是墳墓(參見《出埃及記》14:11)。以色列的出埃及經歷,其實就包含了這個民族從死亡之水中重獲新生的過程。法老被比作古代神話中盤踞在埃及水域的海怪拉哈伯(Rahab)(如《以西結書》29:3 所述)。但在所有的預表中,最能彰顯以色列出埃及作爲救贖意義的,莫過於逾越節這一重大事件。這表明耶和華不僅是創造天地的主宰,是超越萬神之上的君王,更是祂子民的救贖主。

在最後一災中,上帝親自臨到埃及施行審判,擊殺所有頭生的,無論人畜。然而,祂爲以色列人預備了一條得救之路。他們要宰殺一隻毫無瑕疵的羊羔,不可折斷它的骨頭,並要用羊羔的血塗抹房屋的門楣和門框,作爲記號。羊羔的肉要用火烤了吃,吃的時候要手拿杖,隨時預備離開埃及。上帝將羊羔設立爲每家長子的替代,而吃羊羔肉則使全家人都與長子聯合。通過這種方式,每個家庭都親身經歷了耶和華如何救贖祂的「長子」以色列(出 4:22-23)脫離埃及這個象徵死亡的處所。藉著獻祭羊羔和同享這聖潔的筵席,以色列人被預備成爲「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出 19:6)。逾越節這一戲劇性的場景,生動地象徵了以色列民族如何從死亡中被贖回,獲得新生。

出埃及的終極目標還包括以色列人在西奈山與耶和華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在那裡他們領受了十誡和耶和華的居所——會幕,使祂能親自住在祂的子民中間。作爲上帝特別的產業和立約的夥伴,以色列將成爲上帝使萬國重獲祝福的器皿。

第二部分:預言中的第二次出埃及

神聖歷史的模式

歷史上記載的出埃及(出 1-15)實際上只是一個三重神聖歷史模式的開端,這個模式包括:以色列的救贖、在西奈山立約使以色列成聖,以及在迦南地承受產業[1]。這一歷史模式在所羅門王統治時期建造聖殿時達到了頂峯(王上 8)。然而,由於以色列人違背聖約,歷代大衛家的君王——特別是瑪拿西——竟帶領上帝的子民陷入偶像崇拜和背道,他們行不義,犯淫亂,手中沾滿血腥,最終導致這個國家被擄他鄉。儘管上帝以恆久的慈愛和忍耐,世代興起眾先知——祂的「僕人們「——呼籲以色列悔改,但以色列人始終心裡剛硬,不肯回轉,最終遭受亡國被擄之禍。

然而,先知們傳遞的信息並非只有審判和逐出;上帝同時也應許,這個神聖歷史的模式將藉著聖靈的大能重新展開。在末後的日子,也就是彌賽亞的時代,將有一次新的出埃及,使百姓從流放中得蒙救贖,同時也要建立新約、重獲聖潔,並得到一個永久的產業。這個預言中的第二次出埃及將在各個方面都超越第一次的歷史性出埃及:它將帶來完全的贖罪和徹底的罪得赦免,還有更大規模的聖靈澆灌,使上帝的子民能將祂的律法銘刻於心,忠心地活出祂的榮耀(參見《以西結書》第 36 章,《耶利米書》第 31 章,《約珥書》第 2 章)。這個更新的以色列必將實現她原本的使命,成爲外邦人的光,在萬國中傳揚認識耶和華上帝的救恩之道。

通過綜合先知們的信息,我們可以看到預言中新的出埃及具有五個核心要素:在第二次出埃及中,首先,耶和華的聖名必得榮耀;其次,一位新的大衛將承擔新摩西的角色;第三,一位如以利亞般的使者將預備主的道路;第四,耶和華的靈將澆灌在祂所有的子民身上;最後,百姓最終返回應許之地將不只是一次簡單的歸回,而是一次從死裡復活,進入新天新地的偉大曆程。

《以賽亞書》中的新出埃及

在眾多先知書中,《以賽亞書》對第二次出埃及的盼望闡述得最爲深入細緻,特別是在其核心篇章——第 40 至 55 章[2]。《以賽亞書》第 40 至 48 章主要描述了以色列作爲耶和華僕人的失敗:他們本該在萬國中彰顯上帝,卻對上帝的旨意又聾又瞎。而在隨後的第 49 至 55 章中,一位不同的僕人出現了。這位順服的僕人既體現了以色列國的身份,同時也肩負著對以色列的特殊使命。祂要重新興起雅各的眾支派,使以色列的餘民復興,並要作萬邦的光——將耶和華的救恩傳到地極(賽 49:1-6)!

在《以賽亞書》的結構中,第 53 章著名的「受苦的僕人」部分,巧妙地被安置在兩個重要段落之間:一邊是以色列得救的盼望(第 49-52 章),另一邊是耶和華向世人發出參與祂救恩的邀請(第 54-55 章)。《以賽亞書》第 52 章 13 節至第 53 章12 節詳細描述了彌賽亞的受苦,祂要爲上帝的子民和全世界的罪作出贖價,這構成了新出埃及的救贖核心。在出埃及的背景下,僕人的受苦與逾越節的神學主題緊密相連,展現了這位蒙愛之子的犧牲。在《以賽亞書》的最後部分(第 56-66 章),這位已然得勝的僕人聚集了一群更新的子民。這些子民不僅包括以色列人,也包括外邦人,他們都成爲這位僕人的忠實跟隨者。這群子民最終將在新天新地中承受永恆的產業(賽 65-66)。

第三部分:彌賽亞的新出埃及

《約翰福音》與新出埃及

在《約翰福音》中,施洗約翰從兩個方面介紹了耶穌,展現了彌賽亞在救贖和新創造這兩大使命:耶穌是新出埃及的上帝逾越節羔羊(參見《約翰福音》1:29、36),同時祂也將用新創造之靈爲上帝子民施洗(參見《約翰福音》1:30-34)。

耶穌作爲上帝羔羊的角色,在逾越節宰殺羔羊期間被釘十字架時達到高潮。在四卷福音書中,唯獨《約翰福音》記載了一個特別的細節,印證了耶穌如何完全應驗逾越節的預表:祂被釘十字架時沒有折斷骨頭,這正符合逾越節羔羊被宰殺的規定(參見《約翰福音》19:31-37;《出埃及記》12:46;《詩篇》34:20)。

如同耶穌的受死成就了逾越節的流血,祂從墳墓中復活則開創了新的出埃及。因此,完全的救恩不僅包括屬靈生命的重生,更要成就身體的復活。當主耶穌在審判之日再來時,上帝的子民必要復活,被引入新天新地。

作爲那位用聖靈施洗、已經復活升天的彌賽亞,耶穌使祂的子民與祂的死和復活聯合。將來,祂必使他們的身體從墳墓裡復活,承受新的創造——這新創造就如同一個更加榮耀的伊甸園(參見《啓示錄》21-22 章)。這種奇妙的、進入新創造的出埃及預表,貫穿於整本《約翰福音》。

在十字架上,耶穌呼喊「成了」(參見《約翰福音》19:30),這呼喊讓人聯想到上帝完成第一次創造的場景(參見《創世記》2:1)。約翰接著記載,在耶穌死後隨即來到一個「大安息日」(參見《約翰福音》19:31)。從屬靈和神學的層面來看,耶穌藉著祂的救贖使舊創造達到完滿;因此,祂的復活發生在「第八日」,也就是「第一日」——這是舊創造的七日完成之後、新創造的第一日(參見《約翰福音》20:1、19、26)。

更值得注意的是,祂復活的場景令人想起伊甸園的情景,象徵著人類將重返樂園、與上帝重建親密的關係。耶穌稱爲「婦人」的馬利亞甚至誤以爲祂是園丁,這一幕讓人想起亞當和女人在伊甸園中的情景(參見《約翰福音》20:11-15)。正如《約翰福音》一樣,《啓示錄》也以伊甸式的園子、生命樹和生命水作爲結束,同時記載了上帝的應許:「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參見《啓示錄》21:5-6,22:1-5)。

最終,藉著那成爲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的永恆聖子(參見《約翰福音》1:14),上帝的子民必將承受新創造,而滿有榮耀的上帝要親自住在他們中間(參見《啓示錄》21:3)。

註釋

[1] 這種模式出自 W.J. Phythian-Adams, 「Shadow and Substance: The Meaning of Sacred History,」 Interpretation 1.4 (1947): 419-435.

[2] 見 John I. Durham, 「Isaiah 40-55: A New Creation, A New Exodus, A New Messiah,」 收錄於The Yahweh/Baal Confrontation and Other Studies in Biblical Literature and Archaeology, ed. J.M. O』Brien and F.L. Horton Jr. (New York: Edwin Mellen, 1995): 47-56; Bernard W. Anderson, 「Exodus Typology in Second Isaiah,」 收錄於 Israel’s Prophetic Heritage: Essays in Honor of James Muilenbug, ed. B.W. Anderson and W. Harrelson (New York: Harper, 1962): 177-195.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采用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中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他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Exodus from Egypt.

L. Michael Morales(邁克爾·莫拉爾斯)是格林維爾長老會神學院(Greenville Presbyterian Theological Seminary)的聖經研究教授,著有《誰能登耶和華的山:利未記聖經神學研究》(Who Shall Ascend the Mountain of the Lord?: A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Book of Leviticus)和《出埃及記新觀:救贖聖經神學》( Exodus Old and New: A Biblical Theology of Redemption)。
標籤
救贖歷史
伊甸園
拯救
出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