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福音就是宣講福音——關於耶穌基督的好消息,這是上帝的大能要拯救所有相信福音並離棄罪惡跟隨祂的人。
本文解釋了什麼是「傳福音」,並探討了合乎聖經且在各個時代和文化實踐中經久不衰的信息、動機以及方法。耶穌本人就是一位「傳道者」,祂呼召祂的跟隨者學習如何「傳福音」。祂的使徒們爲我們提供了在各個時代和文化中傳福音所傳信息、傳福音的動機和方法的明確指示。在這些經久不衰的指導原則下,基督徒和教會將探索在不同背景下有效「傳福音」的各種舉措。傳「福音」既是上帝子民激動人心的特權,也是當務之急。因爲這是神的使命,爲此祂推遲了末後的到來;這是遵從耶穌的「大使命」——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這是聖靈爲了神永遠的榮耀,引導所有蒙揀選得救之人脫離可怖地獄進入美好天國的方式。
讓我們來看看聖經如何闡述傳福音的信息、動機和方法。
「傳福音」就是宣講上帝的「福音」或「好消息」。這個信息或「道」由神的能力發出,使人產生得救的信心,相信祂的福音,轉離罪,跟隨耶穌。「福音」一詞的意思是「好消息」。在新約時代的羅馬帝國,這個詞指重大的公告,如皇帝的誕生。「神的福音」是在聖經中逐步揭示(羅 1:1-17)的、上帝向祂的世界宣佈的重大消息。福音並不是聖經中所宣佈的一切好消息,而有其具體的內容。
福音最早出現在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中,應許他的後裔將成爲一國,使萬國蒙福(創 12:1-3,這個應許在《加拉太書》3 章 8 節稱爲「福音」)。以色列的歷史爲我們描繪了一副未來國度的塵世圖景,美好的屬天祝福將通過這個未來之國帶給萬國。
上帝在《以賽亞書》中反覆應許將賜下一位君王治理祂的國,這再次宣告了祂的「福音」(賽 40:9-11,52:7-10,61:1-2)。這些應許宣告,主將親自降臨,會像牧羊人一樣聚集祂的羊羔。祂將向萬國啓示祂的救恩。祂將把祂的百姓從遭上帝放逐的囚禁中解放出來,將他們聚集到祂的國。令人吃驚的是,這位大能的拯救者竟然是耶和華受苦的僕人,祂代替罪人受死,然後復活,使他們「稱義」(有資格)能進入天國(賽 53:4-12)。
但之後的幾個世紀裡卻只有靜默。直到爆炸性的時刻——耶穌在加利利出現,祂「宣講神的福音」,祂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 1)
當耶穌作爲應許的君王要拯救罪人進入祂的國度時,福音的奧祕就變得清晰明了。上帝的福音有許多版本,因爲它涉及的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公式。但它們都有兩個榮耀的主題:耶穌是我們的主(祂的身份),耶穌是我們的救主(祂的活動)。這兩個主題對世界來說都是令人震驚的好消息。
耶穌是我們的主
在《羅馬書》1 章 1-4 節中,保羅解釋說,上帝給萬民的福音「關於他兒子」。如果我們不談論耶穌,我們就不是在談論福音。保羅多次用「耶穌基督是我們的主」這句話來總結福音(羅 1:4;使徒行傳;西 2:6;林後 4:5):
上帝的福音稱頌了耶穌的奇妙:耶穌是我們的主基督。然後,它告訴我們祂做了什麼:
耶穌是我們的救主
上帝的福音稱頌了基督最偉大的四項成就:
上帝福音帶給我們的巨大益處是在祂的天國中生活。
聖經描述上帝的福音爲平安、盼望、生命、公義和恩典的福音。這並不是說,如果我們談論和平或盼望,我們就是在傳福音。相反,這些詞描述的是福音給基督徒帶來的奇妙益處。我們開始體驗到即使在悲傷痛苦中也能與神和睦相處的安慰,盼望天國所帶來的振奮人心之鼓勵,因認識神而獲得豐盛生命的深深滿足,基督的義歸算爲我們的義並在我們裡面成長的喜樂,以及神恩典的甜蜜和慷慨。有一天,當基督再來時,我們將在祂更新的創造中完美地體會到這些喜樂。福音的這些益處就是天國中神所賜的生命:最初應許給亞伯拉罕的祝福。
這條信息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詞來概括:交換。上帝在耶穌身上變成了一個普通人,在十字架上與祂的子民交換了位置:在那裡,祂被當作我們來對待,爲我們的罪受罰;因此,我們也可以被當作耶穌來對待,被收納爲上帝的兒女,進入天國。哪怕即使......祂仍深愛著我們。這福音不是一個好主意或好建議,而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在《哥林多後書》第 5 章中,保羅因受到假教師的嘲諷而爲自己平淡無奇、不受歡迎的傳福音工作辯護,他揭示了自己傳福音的五個動機。它們都與基督相關:
第一,順服基督:「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5:9)——因爲當耶穌呼召祂的門徒時,祂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所有信徒都是傳福音的人);當祂從死裡復活時,祂命令他們:「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 28:18-20)。
第二,敬畏基督:「因爲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我們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勸人」(5:10-11)。基督會獎賞我們傳福音的工作,在諸多愛我們的社群和關懷患難之人的工作中,傳道是我們最優先的工作,因爲它能把人從地獄永恆的痛苦中解救出來。
第三,感恩基督:「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爲自己活,乃爲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5:14-15)基督在十字架上爲我們的罪承受了我們應得的羞辱、痛苦和地獄折磨,基督的愛驅使基督徒向他人講述祂。
第四,基督的信息:「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5:18-20)上帝通過當時的使徒,也通過現在所有忠心宣講上帝福音的人,呼召人們與祂和好。
第五,基督的日子,「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6:1-2)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即基督再來臨之前的「末世」,是傳福音的美好時代——上帝通過祂的福音不斷呼召萬民得救。
因此,我們傳福音的動機應該是順服基督的命令、懼怕基督的審判、感激基督的愛、對基督的信息義不容辭,以及爲基督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所賜予的機會感到興奮。
聖經中有許多精妙的經文列出了敬虔傳福音的方法:
第一,充滿愛心的教會:「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掰餅、祈禱......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 2:42-47)在耶路撒冷教會中,眾人最近被聖靈充滿,因此按照聖經所說行了許多耶穌所預言的奇事,天天都有得救的人加給他們,這並不只是通過幾個有恩賜的人,而是通過整個教會都致力於學習、愛、分享和禱告。
第二,敬重的態度。使徒彼得教導分散在羅馬帝國各地、經歷逼迫的基督徒要以溫柔誠實的態度說話:「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要心裡尊主基督爲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著無虧的良心,叫你們在何事上被毀謗,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譯註:彼前 3:14-16)相信我們的福音,相信耶穌是主,授權我們傳福音,主宰我們的談話,懼怕就會消失。但我們必須準備好回答人們的詢問,準備好見證我們對復活耶穌的盼望。但我們必須溫柔恭敬地說話,牢記我們都曾迷失過,對上帝一無所知,在上帝面前存無虧的良心——拒絕一切誇大和權術。許諾健康和財富或趁人之危誘導人都是邪惡的。
第三,文化上的靈活性。保羅解釋說,雖然他不會爲了使人更容易接受福音信息而扭曲它,但他總是願意在文化上保持靈活性,並從根本上使他的事工符合具體情況:「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 9:22)
第四,真誠的誠意。保羅曾解釋說,與許多假教師不同,我們不是「爲利混亂神的道」之人,而是「誠實」之人(林後 2:17)。在《哥林多後書》第 4 章中,保羅解釋了傳福音是上帝聖靈賜予新生命的事工,並詳細闡述了四項原則:
我們不難發現,主耶穌的首要任務是傳福音。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爲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 9:35-38)
耶穌來不僅是要成爲福音本身,而且也宣講福音並訓練他人這樣做。因爲在上帝三位一體的聖潔中,作爲神祂有自我犧牲的愛,所以在祂與罪人的關係中,祂的公義蘊含在傳福音的恩典中,之後將來祂再來時祂的公義就顯現在祂的忿怒中。因此,當上帝道成肉身時,祂以傳道者的身份降臨!請注意祂傳道的規模:祂走遍了「各城各鄉」:有兩百多個城鄉。這不是一次隨意的漫步,而是一次堅定而艱鉅的努力。要像基督一樣聖潔,我們既要與罪分離,又要致力於傳福音。事實上,耶穌的佈道、小組討論和談話諮詢主要不是關於養育子女或婚姻,而是關於救贖。事實上,爲了傳講福音,祂避免醫治事工讓自己分心(可 1:38)。顯然,敬虔就是傳福音。因此,雖然教會最爲至關重要的活動是教導聖經,但教導聖經的目的是裝備基督徒在聖潔的傳福音生活中跟隨耶穌。教會不應該像遊輪上的乘客一樣,只顧自己的舒適,而應該像救生艇上的船員一樣,致力於拯救在罪中溺水的人。因爲耶穌的首要任務就是傳福音!
耶穌看到了表象之下人們屬靈上的需求:祂看到眾人就像羊群一樣,容易遊蕩,容易受到掠食者的傷害,渴望食物,但對牧人來說他們卻是寶貴的,即迫切需要好牧人(參見《以西結書》34:11-13,在那裡,上帝看到以色列迫切需要從傳福音開始的良好牧養:「我必親自尋找我的羊......我必從那裡救回他們來.....我必從萬民中領出他們,從各國內聚集他們。」)耶穌看待這些人的方式主要不是視他們爲罪大惡極、應該受到報應的罪人,而是「困苦」(即受壓)「流離」(即無助)之人!他們不需要我們——他們需要祂!這裡的「憐憫」一詞在福音書中只會用到耶穌身上,而且指的總是耶穌如何看待人:它的意思是「肺腑」,描述的是令人心碎的溫柔。我們通常難以向我們的社區傳福音,主要原因並不是他們比其它文化更具敵意,而是我們沒有用耶穌那令人心碎的憐憫之心來看待他們。
耶穌指出了我們所處時代的兩個特點:莊稼多,工人少!請注意,我們面臨的挑戰不是社會的艱難,而是工人的短缺——不僅是神職人員,還有爲傳福音的工作做好準備的基督徒。傳福音的機會並不缺乏,因爲我們周圍都是不信的人。耶穌說自己是「莊稼的主」,願意差遣工人——正如祂在第 10 章中差遣十二個工人所證明的那樣。如果我們要通過在社區中培養門徒、跨文化傳福音和建立教會來向世界傳福音,我們必須從向莊稼的主耶穌禱告開始!
我們的主最後在《啓示錄》第七章用一個關於天國羔羊盛宴中驚人的文化多元化之異象,鼓勵祂的百姓傾盡一生完成傳福音的任務。在那裡,我們將與數不清的來自各國、各族、各民、各種語言的人群一起爲我們的救主歡慶,他們都通過福音聚集在一起......
編注:
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Biblical Evange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