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论
舊約中的基督
2025-10-13
—— Stephen M. Coleman

定義

神的啓示通過整部舊約提前預示、期盼並宣佈了祂在道成肉身的神子耶穌基督的位格和工作中將要成就的救恩。

摘要

當使徒們閱讀舊約時,他們看到字裡行間都提到了基督和祂的國。耶穌是第二個亞當、完美地遵行了律法、永遠坐在大衛寶座上的大衛子孫、詩篇的終極歌詠者、神的智慧、受苦的僕人、完美的大祭司等等。這個立場的神學根基是,神是歷史的主宰,祂是聖經的(終極)作者。因此,神用預表和影子、應許和預言的方式,預先宣佈了祂將通過道成肉身的神子成就的救恩。祂這樣做是爲了讓祂子民能夠在彌賽亞降臨之前就相信祂所應許的彌賽亞,也是爲了讓那些認識已經到來之基督的人能夠更好地理解祂通過受難所成就之工和榮耀。


「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路 24:25-27)

耶穌斥責祂那些已經陷入絕望的門徒(「無知的人哪」),這一事實清楚地表明,這些門徒在很大程度上失敗了。因爲,他們沒有相信他們讀的聖經所明確教導的,即彌賽亞的榮耀之路必須經過受苦和死亡的十字架。然而,耶穌把門徒們的失敗當作一個機會,來向他們證明所有的經文(此時的經文指的是我們所熟知的舊約)都以某種形式或方式與祂有關,並在祂身上得到了應驗(參路 24:44 及以後)。

對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人來說,耶穌的說法聽起來顯得荒謬。如果批判學者承認聖經具有統一性(許多學者並不這樣認爲),那麼他們的結論是這統一性主要(或者說全都)歸因於某個群體的授權,這個群體確認並領受這些書卷是他們的聖經。換句話說,聖經批判學者認爲經文本身沒有任何內在聯繫——更別說某個人了——能將這些書卷統一在一個共同的主題或敘事中。

然而,基督是聖經的中心,也是正確解釋聖經的關鍵,這一立場從基督教會成立之初就已經建立了(弗 1:1-6;羅 16:25-27)。爲此,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宣稱:「我……直到今日還站得住,對著尊貴、卑賤、老幼作見證。所講的並不外乎眾先知和摩西所說將來必成的事,就是基督必須受害,並且因從死裡復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傳給百姓和外邦人。」(徒 26:22b-23)

那麼,由二十多位作者歷時一千年寫成的不同文學體裁(律法、歷史、建築描寫、詩歌、啓示、預言等)的這套書,怎麼會以一個人爲它的中心並且在這個人身上得到應驗呢?答案就在聖經的神聖起源和神聖特性中。主宰歷史的神這樣安排所有事件,干預歷史,以便向祂的子民啓示祂自己和祂的救贖目的(見出 7:3-5)。聖經說,這位神,在祂啓示一些人編寫基督徒所熟知的聖經時,督導了對這些事件的記錄和解釋(提後 3:16)。神在這一特殊啓示中的目的是預先宣佈聖子將要完成之工,使在祂降臨之前的子民可以相信祂並獲得永生。

舊約啓示以各種方式預言了基督的工作。雖然篇幅有限,無法詳盡論述,但以下內容代表了從舊約到基督的幾個主要軌跡。

第一,首先,或許這是顯而易見的,基督通過應許出現在舊約中。神在許多地方應許了救主和救贖主的到來,以消除罪的詛咒和這個邪惡時代帶來的破碎。例如,神對蛇說,「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爲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爲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 3:15)在這裡,我們得到了關於彌賽亞的明確應許,並宣佈了這位來自女人後裔的救主將戰勝蛇的後裔以及祂所要完成的工作。這一福音應許在整部舊約中都得到了重申,因此保羅可以在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寫道:「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他也都是實在的,叫神因我們得榮耀。」(林後 1:20)

第二,基督出現在舊約中的第二種方式是通過預言,預言一次又一次地宣告了以色列的救主彌賽亞的到來和祂將開創的國度。例如,在《以賽亞書》中以馬內利的預言裡,先知說:「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賽 7:14)「以馬內利」的意思是「神與我們同在」,這個預言宣告了神與祂子民同在,最終在童女馬利亞腹中孕育的道成肉身之神子身上應驗了(太 1:22-23)。在撰寫福音書時,馬太經常會用「這是爲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如太 1:22-23,2:5、17,3:2)這樣的表述來強調耶穌的一生如何應驗了舊約的預言。

第三,除了明確預先告知了彌賽亞位格和工作的應許和預言之外,基督還以預表和影子的形式出現在舊約中。「預表」一詞來自希臘文 tupos,字面意思是「印記」或「烙印」。 一個 tupos 就是耶穌手上留下的釘痕 (約 20:25)。耶穌手上的洞就是釘子留下的印記。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我們在舊約中所看到的基督之印記或印跡。就像耶穌手上的洞不是釘子本身一樣,舊約中的預表也不是基督本身,但它們爲基督作了見證。舊約中的預表是一種標誌,它們將基督徒引向實體(神學家稱之爲「對範」 antitype),也就是基督本身。預表說的整個概念前提是,聖經有一位神聖的作者,祂用至高無上的權柄安排歷史,爲祂的子民預先提供了這些關於基督位格和工作的圖景(如羅 5:14)。傳統上,舊約中的預表僅限於預先代表了基督工作或其國度某一方面的人物、地點、事物或事件。例如,挪亞就是基督的預表。挪亞是一個義人,在他的世代是個完全人(創 6:9)。正是因爲他的公義(雖然這只是相對的,因爲挪亞本人也是罪人),神才會用他來預表祂兒子的工作。公義的挪亞將自己和家人從審判的洪水中拯救出來,並在洪水消退後開啓了新的創造秩序。挪亞在他的時代服事了神的子民,今天他也服事了我們,他是基督的預表,而基督將以祂完全的公義拯救所有以祂爲避難所之人。

第四,除了作爲預表的人之外,我們還發現一些地方也有基督的印記。其中一個地方就是伯特利,雅各在逃離應許之地時就在那裡過夜(創 28:10-22)。雅各在那裡看到了連接天地之梯子(可能是金字形神塔)的異象。他看到天使在梯子上上上下下,在梯子頂端,他看到耶和華的親自神顯,重申祂對雅各的盟約應許。雅各在恐懼和敬畏中醒來,說:「耶和華真在這裡,我竟不知道!」(創 28:16)。雅各偶然發現了通往天國的階梯。耶穌對拿但業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約 1:51),這段插曲就是耶穌對拿但業所說之話的由來。耶穌對拿但業說的實際上是:「我就是連接天地的梯子。我將實現神對雅各的應許,把救恩帶到地極。」

第五,除了人物和地方,事物也可以是基督的預表。在曠野中舉起的銅蛇給所有仰望它的人帶來了醫治和生命(民 21:4),它是神子在十字架上被舉起的寫照,給所有憑信心仰望祂的人帶來了醫治和生命。因此,耶穌可以對尼哥底母說,「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約 3:14)

重要的是要注意,辨識預表並非聰明的註釋者運用某種祕密方法或密碼讓基督神奇地顯現在任何一段經文中。相反,正確識別預表首先要從認識聖經中深奧的模式、圖景和結構,並認識到它們之間的聯繫。值得慶幸的是,使徒們親自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可遵循的模式。我們應該學會與使徒保羅一起閱讀舊約,例如,保羅在以色列人過紅海的過程中看到了洗禮的圖景。他在《哥林多前書》10 章 1-2 節中說:「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曉得: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都在雲裡、海裡受洗歸了摩西。」過紅海如何預表了洗禮?

保羅明白,那天在紅海邊發生的事是神的審判和憐憫。以色列人藉著摩西——舊約之中保的服事,得以通過神的審判之海;而埃及人則相反,被淹沒在神審判的海水中。就像在挪亞時代,那些與挪亞相依爲命之人,在挪亞方舟的庇護下,從審判之水中得著拯救一樣,在摩西的時代,以色列人也在摩西的帶領下,穿過了那些將淹沒埃及人的審判之水。

耶穌說自己被釘十架是祂的洗禮,這表明祂意識到了舊約中的預表。雅各和約翰愚蠢地要求耶穌在他們到達耶路撒冷時坐在祂的左右,耶穌在回答他們時說:「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可 10:38)。正是在十字架上,耶穌像埃及人一樣淹死在神審判的水中,這樣,新約中神的以色列民才能像舊約中神的以色列民一樣,到達天堂的彼岸。保羅看到了這模式。他理解整部舊約中水之審判的預表,他看到了這些預表如何實現在作爲更美之約中保的基督身上。他也明白洗禮如何爲基督徒提供了一個聖禮的圖景,讓他們通過對神兒子的信心,安全地通過神的審判之水。

應許、預言和預表難以窮盡基督在舊約中的顯現。這裡順便再提幾處:基督作爲律法的守護者、詩篇的歌詠者、神的智慧、受苦的僕人、公義的君王,以及《雅歌》中所描繪的最美好的理想丈夫(這或許有爭議),實現了舊約中的應許。是的,基督甚至實現了《雅歌》!

因此,重要的是要明白,當使徒們在舊約中看到基督時,他們並沒有把聖經(神聖的)作者從未想過的含義強加給文本。先知們自己也知道,他們並沒有完全理解他們所寫的一切(彼前 1:10-12)。以基督爲中心來解讀舊約並不是一種自由的聯想,即解經者問自己:「這段經文中的哪些內容讓我想起了耶穌?」這也不是採用古猶太教的一種天馬行空的解讀方法,將舊約文本所沒有的含義強加於它們。在《約翰福音》5 章 46 節中,耶穌斥責法利賽人說:「你們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因爲他書上有指著我寫的話。」耶穌的意思是,如果法利賽人真的認識摩西,他們就會把祂當作摩西所預言的那一位。使徒們爲我們今天如何閱讀和解釋經文樹立了榜樣。這對講道者尤其重要,因爲他們的任務是傳講「神全備的律法」(徒 20:26-27),同時也要傳講耶穌基督和祂釘十字架(林前 2:2;參西 1:28)。講道者如何做到這兩點呢?傳講在舊約中所應許的、在新約所應驗的那位基督。

進一步閱讀

入門級資源

高階資源

  •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hrist in the Old Testament.

Stephen M. Coleman(史蒂芬·高樂門)博士畢業於美國天主教大學(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在威斯敏斯特神學院擔任舊約助理教授。
標籤
福音
聖經
三位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