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神與人之間的中保,耶穌基督承擔並統合了三種職分:祂是先知,使我們得著必要的知識;祂是祭司,藉此我們得蒙赦免與稱義,從而與神和好;祂是君王,藉此使我們不再爲敵,並使我們順服在祂恩慈的統治之下。
作爲神與祂子民之間的中保,耶穌基督承擔並統合了舊約中已經顯明但彼此有別的三種職分。凡是擔任先知職分的人,都是神所使用的器皿,爲要使祂的子民得著認識神所需的知識。耶穌基督作爲完美的先知而來,因爲祂本身就是神的道。凡是擔任祭司職分的人,是神所設立的,使祂的子民得蒙赦罪、稱義並與神和好。耶穌基督作爲完美的大祭司而來,因祂藉著自己的犧牲之死與永活的生命,使我們與神和好。舊約中的君王受託在地上執行神的統治。而如今,耶穌基督作爲萬有的君王掌權,完美地以神的身份施行神的統治。這三種職分最早由約翰·加爾文清楚地闡述和整理出來,後來也成爲教會諸多信條與要理問答中,用以說明基督位格與工作的核心框架。
基督道成肉身的位格,在邏輯和本體層面都先於祂作爲先知、祭司和君王的工作。神的兒子是永恆、非受造、無限的存在,與父及聖靈同享完全的神性;藉著難以言喻的奇蹟,祂將人性納入自己的位格。於是,永恆者同時存在於時間之中,非受造者以受造之軀顯現,無限者受限於形體,永不改變者卻「在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 2:52)。簡而言之,耶穌就是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在這位立約的代表者身上,神作爲人居住在我們中間。道成肉身這一行動本身彰顯了大能、智慧、無限洞察、無可比擬的降卑與極致榮美——單是這行動就足以引發敬拜(正如耶穌降生之夜的情景)。但與此同時,這也是完全救贖神選民的必要步驟。十一世紀的安瑟倫(Anselm)曾深刻地指出:唯有道成肉身的神子,才能完全滿足神榮耀的要求,使拯救之恩既是憐憫的彰顯,又完全符合神完美的公義。
爲完成這復原之工所需的特定職分,早已在舊約先知、祭司與君王的職分中顯現。藉著先知,我們得著認識神所需的知識;藉著祭司,我們得蒙赦免、稱義並與神和好;藉著君王,我們心中的敵意被除去,並順服在基督恩慈的統治之下。自神呼召摩西爲先知起,我們便看見言語在救贖歷史中的關鍵地位。摩西因口拙而懼怕,但神對他說:「誰造人的口呢?……現在去吧,我必賜你口才」(出 4:11–12)。雖然沒有人受託去膏立摩西爲先知,但從以利亞膏立以利沙(王上 19:16)的事上,我們可以看見,先知的呼召被視爲出自神的膏立。先知的事工常伴隨著聖靈突然而強烈的降臨,使他們能宣講關乎審判(結 34:1–10;那鴻書;哈 1:5–11)、安慰(賽 40:1–2、27–31;番 3:14–20)、解釋(摩 4:6–13)或預告未來事件(耶 23:5–8;但 10:10–17)的話語。
撒母耳立掃羅爲以色列首任君王,並在告別演說中兩次稱他爲「耶和華的受膏者」(撒上 12:3、5)。大衛得知掃羅之死後,也稱他爲「耶和華的受膏者」(撒下 1:14、16)。大衛曾拒絕殺害掃羅,因爲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撒上 26:11、23)。撒母耳後來膏立大衛作王(撒上 16:13)。以利亞又膏立哈薛爲亞蘭王,同時膏立耶戶爲以色列王(王上 19:15–16)。
至於祭司的膏立,是一項由神親自啓示的莊嚴禮儀:「要膏他們,使他們分別爲聖,可以給我供祭司的職分」(出 28:41)。這種膏立被視爲合一、喜樂與甘甜的象徵,「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因爲在那裡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詩 133:2–3)。在救贖的工作中,我們也看見了這三種職分之間完美的合一。
先知們早已預見那位要來的「受膏者」,祂將被聖靈膏抹,去成就神的一切旨意,使選民得以獲得真知,領受救恩,並以順服的生命來回應神。以賽亞傳達了耶和華的話:「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賽 42:1)。這位受聖靈所膏的,將要救贖(42:6–7)、啓示(42:9)並掌權(42:13)。
耶穌之所以是基督或彌賽亞,是因爲先知、祭司、君王這三種職分都是受膏的職分。在舊約時代,這些職分分別由不同的人擔任;但在新約中,耶穌——這位基督——將它們完全聯合在自己身上。正如《約翰福音》所說:「神所差來的,就說神的話,因爲神賜聖靈給他是沒有限量的。父愛子,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 3:34–36)在這短短几節經文中,我們看見了基督三重職分的印記:「說神的話」,顯明了先知的職分;「將萬有交在他手裡」,指向了君王的職分;「信子的人有永生」,則表達了祭司的職分。神賜聖靈給耶穌「沒有限量」,意味著祂所受的這三重膏立必將完全成就,並在祂的位格與工作中被徹底完善。《約翰福音》的序言特別強調了耶穌的先知性角色:「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並且「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 1:1–18)。祂的祭司職分貫穿整卷福音書,尤其顯明在祂「爲羊捨命」(約 10:14–18)以及「被膏以備安葬」(約 12:1–7)中。而祂的君王職分,則在祂對彼拉多宣告「我本是王,但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時達到高峰(約 18:33–38)。
《希伯來書》的作者極爲簡潔地總結了耶穌如何完全成全了這三重職分。過去神曾「多次多方地藉著眾先知曉諭列祖」,如今卻「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聖子完全有資格傳達神的話,因爲祂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祂的祭司工作已臻完全:「他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這番話同時也指出,這完成的祭司工作使道成肉身的神之子成爲救贖之君,從而完美成就了彌賽亞的使命:「論到子卻說:『神啊,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你的國權是正直的權杖。你喜愛公義,恨惡罪惡,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樂油膏你,勝過膏你的同伴。』」(來 1:1–3、8、13)基督的完美祭司職分與祂君王統治的關係,在《希伯來書》9:25–28 與 10:8–15 中再次顯明。特別是第 7 章論到麥基洗德時指出,基督在神特別指定的完美祭司職分上,成爲「公義的王」和「平安的王」:「律法本是立軟弱的人爲大祭司,但在律法以後起誓的話,是立兒子爲大祭司,乃是成全到永遠的。」(來 7:28)
彼得也認出耶穌正是摩西所預言的那位先知:「主─你的神要從你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他凡向你們所說的。」這位先知同時也是祭司與君王,因爲那關於「基督必須受害」的預言已經應驗;藉著祂的死與復活,「因著耶穌使人得著完全的健康」。這位大祭司般的先知如今升到天上,直等到祂再來,作爲全能的君王「復興萬物」(徒 3:13–21)。這些主題貫穿整卷《彼得前書》,構成其神學論證的底色。第三章 18–22 節濃縮地展現了這三重職分的統一:基督作爲祭司,「一次爲罪受苦」,又在復活後升天,宣告祂對一切邪靈的得勝;祂如今「在神的右邊,眾天使、掌權的、有能的,都服從了他」。
在《啓示錄》最後的景象中,我們看到了先知啓示的完全實現、祂祭司工作的永恆果效,以及恩典的君王統治如何齊聚於基督一身:「不再有咒詛(祭司職分);在城裡有神和羔羊的寶座(君王職分)……也要見他的面……因爲主神要光照他們(先知職分)。」(啓 22:3-5)
最早清晰系統表達基督三重職分的總結,出自約翰·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第二卷第十五章(II.xv)中。加爾文以這樣一句話引出討論:「爲了明白父神差遣基督的目的,即基督所賞賜我們的,最主要的是必須查考基督的三種職分:先知、君王、祭司。」加爾文指出,「當時的敬虔人總是深信,唯有在彌賽亞降臨時,他們才能獲得全備的知識。」(《基督教要義》1:495)在此意義上,加爾文稱基督爲「所有(即將)應驗的預言。」,因爲「基督至高先知職分的威嚴告訴我們,祂所教導的教義使人獲得完美的智慧。」(同上,496 頁)。
加爾文強調,基督的君王職分「是屬靈的」。地上的大衛王朝的國度逐漸衰微,直到「直到最終可悲的結局」;但在耶穌基督裡,那應許——「他的後裔要存到永遠,他的寶座在我面前,如日之恆一般」(詩 89:36)——得到了完全的實現(497 頁)。基督統治的屬靈性意味著,祂所賜的福分是永恆的,遠超世上財富、平安、肉身的安逸或暫時的享樂。「我們的君王永不離棄我們,也必看顧我們一切的需要,直到戰爭結束我們與他一同得勝。」(498–499 頁)作爲君王,基督不僅要使一切仇敵都伏在祂的腳下,用鐵杖轄管列國、打碎他們如同打碎窯匠的瓦器(詩 2:9),祂也保護教會,賜下聖靈的同在與能力,帶領教會最終進入永恆的生命。「教會永遠的保守」建立在「基督永恆的寶座」之上;祂被神的「永不改變的旨意」所命定,得著這職分與這必然的勝利(497–498 頁)。
加爾文用「使信徒與神和好並爲信徒代求」來概括基督的祭司職分。正如舊約的祭司必須獻上贖罪祭一樣,基督也必須親自獻上自己,以「獲得神對我們的恩惠並平息祂的烈怒」(501 頁)。在祂的祭司工作中,基督除去了使我們無法親近神的過犯與罪孽;藉著祂的死,我們得以經歷祂祭司職分的功效與益處。藉著祂的代求,我們得著禱告蒙應允的確據、天父持續的恩待,以及被潔淨的良心,並且在祂裡面也被接納爲祭司,可以獻上禱告與讚美的祭,成爲神所悅納的馨香之氣。
艾利克森(Millard Erickson)在《基督教神學》(Christian Theology)中,把基督的三重職分稱爲「職能」(functions),使用「啓示、治理、和好」(revealing, ruling, reconciling)來描述(779–797 頁)。基督的啓示職能,體現在祂道成肉身之前作爲「道」藉眾先知和神顯說話;在道成肉身中,祂教導真理,祂自己就是真理,是神本性一切的豐盛在肉身中的顯現;升天之後,祂差遣聖靈來完滿顯明祂救贖工作的本質。祂再來時,耶穌將帶來另一次啓示,那時「一切阻礙我們完全認識神與基督所講真理的障礙都將被除去」(785 頁)。
基督的君王職能是「基督的統治」。基督的統治可見於祂創造並托住萬有;祂在教會中掌權,尤其當祂的子民順服祂的主權時;祂現在以被高舉的身份掌權,這統治將在祂再來時完全顯現,那時「萬有,無論是心甘情願、熱切期盼的,還是迫不得已、勉強服從的,都將伏於祂的權下」(787 頁)。
基督的祭司職能則是「基督的和好之工」。艾利克森首先強調基督的代求事工。在《約翰福音》17 章中,耶穌爲門徒祈求,也爲那些因門徒的話而信的人祈求;祂特別爲彼得代求,叫他的信心不至失落。如今,基於信徒已被稱爲義,基督就爲他們代求,使他們的日常罪得赦免,並使他們在成聖中更完全。埃里克森用三章篇幅論述贖罪之工,認爲這是基督祭司職分中至高無上的工作。
在改革宗傳統中,信條與要理問答也系統地闡明了基督的彌賽亞職分。《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及其要理問答清晰總結了基督作爲先知、祭司、君王的身份。信仰告白在論中保一章開頭寫道:「神按祂永遠的旨意,隨己意揀選、設立祂的獨生子主耶穌作神人之間的中保;爲先知、祭司、君王。」而《倫敦浸信會第二公認信條》(The Second London Confession)在「獨生子」之後補充了一句:「照他們二者之間所立的約。」《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本章共有八段,而浸信會版本增添了兩段,專門闡述基督的三重職分。其內容總結如下:「這個神人之間作中保的職分只是屬於基督的,祂是先知、祭司,和神教會的君王,而且這職分無論是全部或是部分,都不能從基督轉移到別的人。(先知、祭司、君王)這三個職分和先後次序是必需的。因爲我們的無知,我們需要祂先知的職分。因爲我們與神隔絕和我們最佳的事奉都是不完全,我們需要祂祭司的職分來使我們與神和好,使我們成爲可接受的人,帶到神面前。因爲我們離開神而且又完全無能力返回神那裡,爲了拯救我們和保守我們脫離屬靈的惡者,我們需要祂君王的職分來折服、征服、吸引、舉起、釋放和保守我們直到我們到達祂天上的國度。」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hrist as Mediator: The Offices of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