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分类与方法论
福音派神學
2025-06-19
—— John S. Feinberg

定義

福音派神學(Evangelical Theology)指的是教會在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核心教義。這套教義以聖經爲根基,絕不會與聖經所教導的真理相抵觸。福音派神學家通常會區分「基要教義」和「重要教義」。一個人如果要在對神及其與世界關係的理解上符合福音派立場,就必須持守這些核心教義,它們是不可或缺的根基。

概述

福音派神學闡明聖經中關於神及神與人類、與宇宙關係的教導。若要持守福音派立場,就必須接受並理解教會歷史上所持守的某些教義(基要教義)。至於重要教義,福音派內部存在不同觀點。但福音派一致認爲,如果某人的重要教義與基要教義相抵觸或不相符,就無法稱他擁有真正合乎福音派神學的信仰。本文主要探討福音派的基要教義。


聖經不是系統神學著作,但其內容蘊含豐富的神學主張。通過採用字面-文法-歷史解經法(literal-grammatical-historical hermeneutic)進行正確釋經,我們可以釐清聖經作者的原意,從而發掘出聖經關於神、人類、世界及其相互關係的基要真理。這些教義經過確認後,可歸納爲信仰告白,闡明「信仰的根基」(即人必須相信的內容,方能與聖經所啓示的世界觀和信仰保持一致)。

福音派關於神、基督、聖靈與聖經的基本認信

福音派神學的出發點是這樣的基本信念:這世界上有一位神,祂通過多種方式向人顯明他自己,最明確的啓示就是通過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以及聖經六十六卷書。福音派相信,聖靈在聖經作者寫作時感動並引導他們。因此,聖經既是神的啓示,也是人所寫成的,是神向世人啓示祂要人知道的一切真理。這種聖經的默示性涵蓋每一字句,因此整本聖經都是神的話語。既然是神的話,聖經在它所教導的一切事上都絕對真實無誤。對於所有基督徒,甚至非基督徒來說,聖經都是一切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聖經也是神的唯一一種啓示,既指出了人因罪而失喪的光景,也闡明並提供了神爲人預備的、挽救人脫離無望處境的救贖之道。

福音派神學還宣告,神確實存在,且只有一位真神。同時,聖經啓示說,聖父、聖子和聖靈這三個位格,這三個位格同享完全的神性本質,永恆共存,這就是三位一體。「三位一體"並不是指有多個神,而是指在獨一神性裡有三個位格。位格間的從屬關係僅體現在三一之外的職能分工上,就其本質而言(與他們所作之工無關時),三者同等且同質,是獨一神性的不同彰顯。

按福音派神學的教導,大約兩千年前,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格聖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道成肉身成爲完全的神與完全的人。因此,基督同時具有完全的神性與完全的人性。基督的神人二性區分明確卻不可分割。基督的神性屬性不會轉移到祂的人性上,祂的人性屬性也不會轉移到祂的神性上。耶穌曾在人間生活,被釘十字架,復活後升天,如今與父同在。然而,與聖父和聖靈一樣,耶穌也是無所不在,宇宙中沒有一處不在祂的臨在之中。

福音派關於人類、罪與救恩的認信

人類,無論男女,都是按神的形像所造,這一特質賦予人獨特的尊嚴,是其他受造物所不具備的。最初,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被造時本是正直無罪的,但他們不幸屈服於撒但的誘惑,墮落成爲罪人,並將全人類拖入罪的深淵。因此,亞當夏娃之後的所有人都繼承了他們的罪性,生來就帶著道德上的敗壞,且都有犯罪傾向,容易屈服於撒但的試探,在神面前都是罪人。儘管人可能意識到自己的罪疚,卻無力靠自己消除罪、得到救贖,與神和好。唯有透過聖經的神聖啓示,人才能認識神的救贖計劃;也唯有聖靈的大能,人才能選擇接受基督代贖的恩典。

神愛世人,就差遣耶穌降世,爲人得救贖作成了必要的工。耶穌在世時,活出了完全聖潔的生命,向人顯明了什麼是真正敬虔的生活。但聖經明確宣告:「罪的工價乃是死」(羅 6:23),而不是靠完美的行爲換取救恩。凡人之死無法償還自己或他人的罪債,但基督作爲無罪的完美替代者,能夠且確實爲全人類的罪付上贖價。只要人憑信心接受基督的代贖,罪得赦免,人蒙救贖,與神和好。

福音派神學還強調:聖靈作爲三位一體中的第三位格,會叫世人爲罪、爲義、爲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 16:8),目的就是感動人的意志,使他們願意接受基督作自己個人的救主。當人轉向基督、接受祂作救主時,聖靈使他們重生,賜給他們新的性情(樂意順服神),內住在他們裡面,並且隨著他們立志順服基督,聖靈也不斷使他們在信仰上成長,使他們成聖。信徒也蒙命令要「被聖靈充滿(弗 5:18)。這種充滿並不意味著基督徒從此不可能犯罪,但卻使他們有能力順服神、跟隨神,這是人靠自己完全做不到的。聖靈還會引導信徒明白神在一般及特定情況下的旨意,並賜下力量去踐行。

福音派還相信,凡信靠基督爲救主的人,都受洗歸入基督的身體——教會。這包括現今及歷代所有真信徒。福音派也主張,信徒應在所居之地建立地方教會,以供應靈糧、促進屬靈成長並彼此牧養,同時肩負向未信者傳福音的使命。基督還設立了兩項聖禮(或稱「命禮」):洗禮與聖餐。這些都是基督徒以有形可見的方式,表明自己與基督的聯合與歸屬,並且藉此記念基督的死、埋葬與復活。

福音派關於末世的認信

教會歷來相信,救主耶穌基督必將再來,在地上建立祂的國度並統管萬有。但對於基督再來的時間、國度的性質及起始時刻,存在不同觀點。後千禧年派(postmillennialists)認爲,在現今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會歸向基督,文化也會逐漸被福音化。世界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千禧年國度時期。待這一時期結束時,基督會有形有體地再臨(這就是「千禧年後派」這個稱呼的由來),並且會有一次最後的審判(啓 20:15-20;太 25:31-46),隨後神會設立永恆的國度。

無千禧年派(amillennialists)主張,基督在第一次降臨時已將國度帶到世間,並宣告自己爲王。儘管多數人拒絕基督的救恩,但通過福音的傳播與人的回應,基督的國度仍在擴展。這國度本質上是屬靈的,雖然基督徒能使社會更符合神的心意,但無千禧年派不像千禧年後派那樣認爲世界會變得越來越敬虔或越來越基督化。相反,他們認爲當現今這個時代走向高潮時,地上的光景無論在屬靈上還是其他方面都會變得更加敗壞、不敬虔。在這現今時代結束時,基督會再臨,親自、有形有體地降臨地上,隨後會有一次最後的審判,並進入永恆國度。

前千禧年派(premillennialists)認爲,當現今時代結束時,世界將進入一個特別的七年大災難期。基督將在災難期開始、中期或末期爲祂的教會再來(帖前 4:13-18;林前 15:50-57),此事件稱爲「被提」(rapture)。屆時基督並不會真的踏上地面,而是將基督徒(無論或活或死)提到空中與主相遇。大災難末期,基督將率「天上的眾軍」(啓 19:11-21)再臨地上,擊敗敵擋祂的列國,建立千年國度。千年期滿後,被囚的撒但將暫時獲釋,發動最後一次叛亂,但這場叛亂不會成功,撒但將被扔進硫磺火湖(啓 20:1-10)。千禧年國度結束時,神會毀滅現有的天地,死人將復活,接著會有白色大寶座的審判(啓 20:11-15)。在這審判中,凡被定罪的人都要被扔進火湖,永遠受刑罰;而信徒則要永遠與神(聖父、聖子、聖靈)同在。白色大寶座審判之後,神會創造新天新地(啓 21-22;彼後 3:10-13),進入永恆國度。

儘管對末世有以上不同的觀點,但所有福音派基督徒都共同相信死人將都要復活。凡是信靠神的人將永享救恩之福,與神同在;而那些不信的人,最終要被扔進火湖,在那裡永遠承受刑罰的痛苦。福音派也堅信,死後沒有第二次機會讓未信者轉向神得救。人在今生,要把握唯一的機會悔改歸信基督,與神和好,得蒙救恩。

總結

以上對福音派神學的闡述,重點介紹了其基要教義。當然,福音派信徒也在許多其他教義上持有不同的觀點,比如地方教會中長老的人數與職分、人的非物質部分(靈魂)是如何在世代間傳遞的、教會被提的具體時間等等。對於這些重要的教義,福音派內部容許存在不同看法,只要所持的觀點不與聖經所教導的基要信仰相抵觸或加以否認,就仍然屬於福音派信仰的範疇。

延伸閱讀推薦

福音派神學經典著作:

  • 米拉德·埃里克森(Millard J. Erickson)《基督教神學》(Christian Theology)(貝克出版社,1985)。中譯參考校園出版社版本。
  • 布魯斯·德馬雷斯特(Bruce Demarest)與戈登·路易斯(Gordon R. Lewis)合著《整合神學》(Integrative Theology)(宗德萬出版社,1987)
  • 韋恩·格魯登(Wayne Grudem)《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宗德萬出版社,1995)。中譯參考《系統神學》,更新傳道會出版。

十架路出版社福音派神學基礎系列(Foundations of Evangelical Theology Series),約翰·範伯格(John S. Feinberg)主編:

  • 大衛·克拉克(David K. Clark)《認識與愛神:神學方法論》(To Know and Love God: Method For Theology)(2010)
  • 約翰·範伯格《黑暗中的光:聖經論》(Light In A Dark Place: The Doctrine of Scripture)(2018)
  • 約翰·範伯格《無與倫比者:神論》(No One Like Him: The Doctrine of God)(2006)
  • 史蒂文·韋勒姆(Stephen J. Wellum)《道成肉身的聖子:基督論》(God the Son Incarnate: The Doctrine of Christ)(2016)
  • 格雷厄姆·科爾(Graham A. Cole)《賜生命者:聖靈論》(He Who Gives Life: The Doctrine of the Holy Spirit)(2007)
  • 格雷厄姆·科爾《對抗黑暗:天使、撒旦與魔鬼論》(Against the Darkness: The Doctrine of Angels, Satan and Demons)(2019)
  • 托馬斯·麥考爾(Thomas H. McCall)《違背神與本性:罪論》(Against God and Nature: The Doctrine of Sin)(2019)
  • 布魯斯·德馬雷斯特《十字架與救恩》(The Cross and Salvation)(2006)
  • 格雷格·艾利森(Gregg R. Allison)《客旅與外人:教會論》(Sojourners and Strangers: The Doctrine of the Church)(2012)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標明所作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Evangelical Theology.

John S. Feinberg約翰·S. 費恩伯格)是三一福音神學院系統神學系主任及教授。他的研究領域廣泛,涵蓋罪惡與苦難、倫理學、離婚與再婚、聖經預言、當代神學與哲學、救贖以及護教學等多個方面。他和妻子帕特里夏(Patricia)現居住於伊利諾伊州的弗農山莊(Vernon Hills),育有三個孩子。
標籤
神學方法論
神學分類
福音派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