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神学
逐出
2025-02-16
—— Matthew Harmon

定義

逐出指的是被迫離開故土在異鄉生活。在聖經中,被逐出是人背叛神之後的結果,與神的榮耀隔絕。逐出可以是現實層面的,也可以是屬靈層面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有時,神的子民雖然身處神所賜的土地上,卻因不斷悖逆神而在屬靈上仍處於被逐的狀態。反之,即便神的子民遠離了神所賜之地,他們仍然可以在屬靈上與神保持美好的關係。

概述

因著亞當和夏娃的背叛,神的子民被逐出伊甸園,與神的居所和同在隔絕。在救贖的歷史長河中,神始終在作工,將祂的子民從被逐中拯救出來,重新進入祂榮耀的同在。儘管神曾以某種有限的方式與祂的子民同在(比如通過會幕和聖殿),但這與神希望與祂的子民建立的親密關係仍有很大差距。通過一系列的應許和立約,聖父差遣聖子來完成祂子民未能做到的事——祂承擔了因被逐出而遠離神同在的咒詛,又從死裡復活,使祂的子民從因罪導致的逐出中拯救出來。凡信靠基督的人,都在屬靈上從遠離神榮耀的逐出中得到恢復,同時他們也盼望著在新天新地中,藉著復活的身體得到完全的恢復。


要正確理解「逐出」這一主題,我們需要從《創世記》1-3 章談起。神創造人類作爲祂形像的承載者,讓他們在伊甸園中與祂同住(創 1-2)。亞當和夏娃是神的首批子民,他們在神所賜的居所中生活,當他們順服神時,就能經歷祂的同在。神賦予亞當君王、祭司和先知的職責。然而,在蛇的誘惑下,亞當和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背叛了神(創 3:1-7)。這一罪行不僅破壞了他們與神之間完美的關係,更使整個受造界陷入咒詛之中。他們最終因犯罪而被逐——神將他們驅逐出伊甸園,遠離祂的同在(創 3:22-24)。人類在肉體上被逐出伊甸園,正是他們在屬靈上遠離神的真實寫照。

然而,即便在宣告這個逐出的審判時,神也應許將來必有恢復。亞當和夏娃的後裔將要傷蛇的頭(創 3:15),完成亞當未竟的使命。神向亞伯蘭所作的應許,揭示了祂要帶來那位傷蛇者並使人類脫離逐出狀態的計劃(創 12:1-3)。神應許亞伯蘭和他的後裔(子民)一片土地(地方),祂要在那裡與他們同住(同在),並最終使地上萬國蒙福。從亞伯拉罕蒙應許的後裔中,神建立了以色列國。在將他們從埃及爲奴之地領出後,神與他們立約,使他們「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出 19:5)。作爲這個約的組成部分,神吩咐以色列人建造會幕,使祂能在他們邁向應許之地的旅途中與他們同行(出 25-31)。此時,神的子民雖然擁有了祂的同在(與在伊甸園的情形不同,雖然神與祂的子民同住,卻保持一定距離),他們還沒有得到神計劃與他們同住的應許之地。

作爲與以色列人所立之約的一部分,神警告說,如果他們違背聖約,就會被逐出應許之地(利 26:33-39;申 28:36-68)。就如同亞當和夏娃一樣,在肉體上被逐出離開神所賜的地方,正是他們在屬靈上已經遠離神同在的具體表現。儘管以色列人最終得到了那片土地,神也與他們同在(最初是藉著會幕,後來是藉著聖殿),但神仍然不斷警告祂的子民,如果繼續悖逆,他們就會被逐(例如,《何西阿書》8-10 章;《以賽亞書》39:1-6;《耶利米書》18:1-17)。由於以色列人一再地背棄與神所立的約,逐出的陰影如同一片烏雲,始終籠罩在前。

這片烏雲最終降臨在南北兩國。儘管耶和華的眾先知一再警告,百姓仍執迷不悟,拒絕悔改,繼續拜偶像。公元前 722 年,亞述征服了北國,擄去大部分百姓(王下 17)。南國在大衛王朝的統治下得以維持,直到巴比倫分三個階段(公元前 605 年、597 年、586 年)征服並毀滅耶路撒冷,每一次都有人被擄到異邦(王下 24-25;但 1:1-4)。神的子民因爲違背聖約,又因自己的罪與祂隔絕,最終被遷離神原本計劃與他們同住的地方。

對神子民而言,逐出的生活充滿艱辛。被逐之初,一些假先知聲稱被擄的時間會很短暫;對此,耶利米專門寫信給被擄的百姓,被逐將持續七十年,並勸他們在巴比倫安頓下來,開始新的生活(耶 29:1-23)。除了在異國他鄉重建生活的艱難,百姓還擔心神是否已經完全離棄了他們(哀 5:21-22)。

然而在這樣的困境中,仍有一群餘民聽從並信靠耶和華藉著耶利米、但以理和以西結等先知所傳講的信息,對耶和華始終保持忠心。通過這些先知,神應許了一個新約(耶 31:31-34;西 36:24-28),內容包括回歸故土(賽 51:3;何 2:18-23)、重建一座比所羅門聖殿更輝煌的新聖殿(結 40-48)、一個更新並順服的子民(番 3:11-13),以及一位大衛王朝的君王(摩 9:11-12)來統治神的永恆國度(賽 11:1-10)。神應許,祂的子民終將回到祂的同在中。

被擄七十年後,一批餘民按著神的應許(耶 25:11-14)得以歸回故土(拉 1:1-4),等待他們的卻是更多的艱難和失望。雖然回到了故土,但他們仍在異族統治之下(尼 9:36-37),重建的聖殿遠不如從前的榮美(拉 3:1-12),沒有大衛家的君王(尼 9:36-37),百姓也難以持守神的律法(瑪 3:5)。這些現實清楚地表明,儘管身體上回到了故土,但從被逐中完全恢復的應許仍未實現。

在舊約結束到新約開始這將近四百年的期間裡,百姓對神應許的渴望日益強烈。除了一段大約一百年的時期外,神的子民一直處於不同外族王朝的統治下,最終被羅馬帝國統治。因此,當施洗約翰出現,作爲預備主道路的人應驗《以賽亞書》40:3-5 的預言時,許多人認爲他是在宣告從被逐中重建的時刻即將到來(路 3:4-6)。作爲應許中那位要傷蛇頭的,耶穌重走了以色列的歷程,但在以色列失敗之處卻完全順服(賽 49:1-8;太 1-4)。通過醫治病人(賽 35:5-7;太 11:4-6)、趕逐污鬼(賽 49:22-23;太 12:25-28)和教導神的話語(申 18:15-18;太 5-7),耶穌開啓了應許中從被逐得恢復的新紀元。通過祂的捨己之死,耶穌親身經歷了祂子民因悖逆所應得的、遠離神同在的被逐(賽 52:13-53:12;路 22:37)。通過祂的復活,耶穌重新回到神的同在中(結 37:1-28;太 28:1-20)。作爲末後的亞當,耶穌彰顯了新創造的樣式,在祂裡面,神的子民找到了安息之所,得以經歷神的同在。凡因信與耶穌聯合的人,都在這從被逐中得以恢復上有份(林後 5:14-21)。

這種從被逐中的恢復雖已開始,卻尚未完全實現。儘管信徒在屬靈上已經從遠離神同在的逐出中得到恢復,但就肉身而言,我們仍如客旅一般寄居在這墮落的世界中。正因如此,彼得寫道(彼前 2:11-12):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爲,便在鑑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

在我們等候新天新地——那個我們將親身與主同住的地方的同時,我們蒙召要過聖潔的生活,等候基督的再來(彼後 3:11-13)。如同我們的先祖亞伯拉罕一樣,我們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們的心要嚮往那「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在那裡我們要永遠與神同住(來 11:13-16)。我們要向他人傳揚這個好消息:藉著耶穌所成就的,人可以得到罪的赦免,從遠離神同在的被逐中得到恢復(賽 40:6-8;彼前 1:23-25)。作爲末世的神子民,我們已經因著聖靈住在我們裡面而經歷神的同在,同時我們「心裡嘆息,切望得著兒子的名分,就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 8:23),等候進入神爲我們預備的地方。

聖經的結局描繪了神的子民在新創造、新伊甸園中,在身體和靈性上都從被逐中得到恢復(啓 21-22)。應許中的新耶路撒冷將從天降臨(啓 21:1-21;參照《以賽亞書》54:11-12)。整個受造界都將成爲神的聖所,祂要在那裡與祂的子民享受永遠的相交(啓 21:22-27;參照《以賽亞書》60:19-20)。神所更新復興的子民將居住在新的伊甸園中,在元首基督的帶領下治理受造界(啓 22:23)。最榮耀的是,神的子民「要見他的面。祂的名字必寫在他們的額上」(啓 22:4)。神的子民將在祂爲我們預備的地方安居,完全地經歷祂的同在。

對於我們基督徒的日常生活而言,理解「逐出」這一主題具有深遠的實際意義。它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認識神——特別是祂對悖逆子民所顯明的憐憫和忍耐。這一主題也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身份:我們雖是神形像的承載者,卻是以悖逆聖潔神的罪人身份來到這個世界。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破碎世界,雖然並不常承認,卻普遍感受到與神的同在隔絕的被逐狀態。作爲基督徒,被逐的主題提醒我們:儘管在屬靈上我們已經重新得到神的同在,但我們仍要以寄居者和客旅的身份活在這墮落的世界中。我們既要爲周圍人的福祉努力,又要始終記得這世界並非我們永恆的家鄉。我們真正的家在新創造之中,在那裡,我們將永遠在主裡面,從被逐中完全得到恢復。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Exile.

Matthew Harmon(馬修·哈蒙)博士畢業於惠頓大學(Wheaton College),目前在恩典大學與神學院(Grace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擔任新約教授,該校位於印第安納州。他曾經在學園傳道會任職八年,著有多本書籍。
標籤
聖經神學
被逐
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