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存有者神學(Perfect being theology)源於坎特伯雷的安瑟倫(Anselm of Canterbury,1033-1109)之神學默想,他試圖從聖經關於神的陳述中推導出完美的神應該是什麼樣的。今天,完美存有者神學通常不以聖經爲出發作爲基礎,這帶來了當今嘗試中的許多混亂和偶像崇拜。
完美存有者神學試圖從關於神的認識推導出神一定是什麼樣的細節。這種類型的神學默想推導源於坎特伯雷的安瑟倫(1033-1109)所著兩部作品《獨白》(Monologion)和《宣講》(Proslogion,1077-78),在這兩本著作中,他根據聖經中關於神的陳述推導了神是最完美存有者這個想法。這是本體論的根基,因爲(1)神是最完美的存有者,因爲(2)有存有者總比沒有存有者好,那麼(3)最完美的存有者必定存在,因此(4)神必定存在。後來的學者和改教家並沒有大力依賴安瑟倫的論證,而傾向於採納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等神學家的宇宙論論證。今天研究的完美存有者神學顯示了安瑟倫方法的弱點:如果推論的首要原則不是聖經的真理,那麼所推導出的「神」反映的是神學家的思考,而非聖經中神的自我啓示。
坎特伯雷的安瑟倫(1033-1109)在他的兩部作品《獨白》和《宣講》(1077-78)中推導了神是最完美的存有者這個想法,作爲系統性地理解三位一體(godhead)的一種方式。作爲「沒有比祂更大的」之神,祂是我們服事和崇拜的對象。由此,我們得到了「完美存有者神學」。安瑟倫從古典神論的角度發展了它。此外,他認爲根據神是最完美的存有者,完美的存有者不可能不存在,因此神是最完美存有者可以通過推導成爲一個證明。這是本體論論證的根基,從只思考對神的認知出發,推導出神存在的論證。
這裡「對神的認識」並非指人腦海中關於神的樣式。這樣式必然是有限的和不充分的。神的樣式,無論是一個實物還是在頭腦中的,都遭禁止。相反,它是關於神的認知。人的方法是在頭腦中想像或通過文字描繪神的樣式,但聖經並不鼓勵這種方法。《獨白》是對神存在的持續、努力地默想。
後來的改革宗神學認爲要從神的必要性、獨立性以及祂的非創造性推導出神的完美。神不需要任何事物;祂不是派生的,卻是完美的。完美不是神的一個屬性,與此相反,神的每個屬性都可理解爲是完美的,因它們是完整的。
約翰·歐文指出了完美與神之自足的關係。
神是絕對完美的;所有完美之物,都歸因於他;否則,祂就既非絕對自足,也非完全充足,亦非蒙受祝福。祂絕對完美,因「祂不需任何非祂的完美性,而且相比而言,祂凌駕於我們所能想像到或感知到的任何完美(Works, vol. XVI, 95 頁)。
因爲安瑟倫的方法中有弱點,而且聖經中沒有關於神存在的論證,可以說,十六和十七世紀的學者、改教家和清教徒神學家都將安瑟倫的本體論置於阿奎那在《五路論證》(「Five Ways」)中的宇宙論論證之下。這種論證並非從關於神的認識出發,而依賴於我們世界中的事實,遵循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一章和二章中的方法,以及他在雅典和路司得向外邦人傳道的方法(徒 14,17)。改教家像阿奎那一樣,在他們根據神的普遍啓示推導出的自然神學研究中,對本體論論證幾乎毫無興趣。
《宣講》是一本比《獨白》更長、更詳細的書,在這本書中安瑟倫的方法有一個弱點。他的關鍵問題是「成爲......(「x」)是否比不是......好」?答案若爲「是」,那麼填空處就製造了一個完美的屬性。一些問題的答案有點出人意外。例如,神是永恆的總比在時間之中好,三位一體總比不是三位一體好,作爲創造主總比不是創造主好,等等。然而,安瑟倫也自始至終假設,神比想像的更偉大,居住在無法接近的光中。
但這不是一個好方法,除非我們有一個成熟的、公認的方式來確認對神的認識。安瑟倫本人認爲這樣的神學是一種訓練,訓練人思考聖經中關於神是什麼以及神是誰的陳述。在他那裡,這不是一種自我沉醉,並非創造一個「我想要的神」,而是努力思考聖經中的主-神,並思考祂的完美。在這種情況下,默想與清空思想無關,而是讓頭腦充滿跟神之本質有關的啓示真理並聚焦於這些真理。前面提到的兩本書都是寫給神的,主體是安瑟倫的默想。它們不僅涵蓋了獨一之神之所是,祂的純一性,還涵蓋了作爲造物主之神和祂作爲三位一體之聖父、聖子及聖靈,包括了祂們在經世救贖中的工作。完美不僅涵蓋了神本身,還涵蓋了祂在創造中的工作,以及祂如何啓示自己爲聖父、聖子和聖靈。這種方法,凱瑟琳·羅傑斯(Katherin Rogers)稱之爲「中世紀的觀點」,接近聖經的見證,正如我們下面將要看到的那樣,它因此不那麼帶有推測性,也與我們的文化不那麼相關。
這種對證明神存在之方法的描述聽起來像是創造一個神,按我所喜歡的屬性設置神的性格。如果用這種方法使用本體論,那麼自然神論者、泛神論者或普救論者將各自發展出對神的認識,並將與安瑟倫所設想之神完全不同。因爲他們對神之完美的觀念完全不同。他的神學發展方法淪爲主觀主義或人類文化相對主義的獵物。
聖經說神和祂的工作都是完美的(伯 11:7;詩 18:30,19:7;太 5:48)。當聖經說男人和女人是完美的時,這裡反映的是神自己的完美,這就像基督在給出命令「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時,所指的是受造物中衍生的完美。在某些情況下,「完美」有不同的含義,意思是「完全」。一個能夠勒住自己的全身的人是「完全」的(雅 3:2)。《希伯來書》的作者在解釋神與亞伯拉罕的盟約時,提到神爲盟約起誓,因祂不能指著比自己更大的起誓,所以祂就指著自己起誓(6:13)。這至大顯示了一個完美的存在,人不能想像出任何一個合乎聖經、且比祂更偉大的存在。這偉大並非指大小、形態或重量,而是神的本質。因此,祂自己在權柄和知識、正義、愛和智慧等方面是最偉大的。同樣,《希伯來書》論到基督,說祂是「大祭司」(來 4:14,great high priest 直譯爲「極高的祭司)。「完美」是《希伯來書》中反覆出現的主題(來 2:10,5:9,7:28,10:1,11:40,12:23)。我們的救主基督通過受苦成爲完全,成爲完全之後祂也成爲所有順服祂之人——即被完美之義人——的永恆完美之救贖源泉。在新約中,完美明顯聚焦於基督論。
在我們現代文化中,更常見的是將神的完美視爲祂爲了讓人獲得快樂充實的生活狀態而施行的力量以及祂爲此目的而擁有的美善。在現代,最重要的是神在創造方面的「完全美善」,尤其體現在那些按照祂形像受造之人的身上。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神與亞伯拉罕立約。除了履行這些義務,神還有其它職責嗎?祂有權利嗎?祂的旨意是讓我們一直快樂嗎?因此,神的完美是由文化決定的,而非由聖經決定。
按照這種可變的、對完美的理解,完美存有者神學(perfect being theology,這是它的名稱)目前在宗教學中成了一種共同標準,好讓來自不同神學立場的人可能找到一個統一的哲學標準,用於形成論點、測試人的直覺等。一個思考的方式是思考最偉大的存在是唯一值得崇拜的。另一個方式是採取安瑟倫在《宣講》中不懈的提問:成爲......(「x」)是否比不是......好?
因此,如果一個人已經認爲神是在時間之中的,那麼她的直覺可能就與安瑟倫相衝突。也就是說,她可能會從其它地方得出一個完美存在神學的結論。如今,完美存有者神學已經成爲一種更靈活的工具,從各種來源吸收也反映各個來源對神的認識。這種極具創造性的神學帶來的是負面破壞,只是反映了人們對其想要擁有之神的認識,以及論證這樣的神所做的思辨。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God the Perfect 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