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
天國與十架
2024-08-22
—— Jeremy Treat

定義

神的國在耶穌的生命裡,後者通過講道宣講了神的國,通過施行神蹟/趕鬼使人管中窺豹瞥見神的國,通過受死建立了神的國,通過復活歡慶神的國,聖靈通過教會推進神的國,基督再來時神的國將完全實現。

總結

本文探討了「十架」與「天國」這兩個神學概念之間的聯繫。要通過耶穌基督的位格和工作來探尋這兩個相互競爭之價值觀的張力,使它們融爲一體。


今天許多基督徒要麼堅持十架,要麼擁戴天國,往往顧此失彼。關於天國的著作汗牛充棟,卻很少提及基督的十架。關於十架的書籍則忽略了耶穌所講天國的信息。這兩個聖經主題的兩極分化現象將我們引向不同的路徑:以十架爲中心的神學側重於罪人得救贖,而以天國爲中心的行動主義則尋求改變世界。許多教會或基督教運動都在兩個神學主題中二選一。就好像我們只能在沒有十架的天國或沒有天國的十架中做出一個選擇;這種錯誤的二分法截斷了福音,削弱了教會。

我們當然不應該在聖經教義中做出選擇。而且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在神的全備旨意和救贖故事中我們應該看到天國和十架可以榮耀地融爲一體。但首先,在找到解決方案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問題所在。

天國與十架

教會怎麼進入到將重要聖經教義對立起來的這一不幸處境呢?儘管人們一直都對天國與十架矛盾地融合感到困惑並且加以抵制,但如此鮮明的劃分並非一直都有。公元一世紀,巴拿巴宣稱「耶穌的天國建立在十架之上」。(《巴拿巴書》[Epistle of Barnabas] 8:5)[1] 奧古斯丁說:「主在十架上建立了祂的王權。誰用木頭作戰?基督。祂從十字架上征服了諸王。」[2] 馬丁·路德責備那些「無法將基督是萬王之王和祂也應受苦並被處死這兩種觀點協調起來」的人。[3]

天國與十架之間醜陋的溝壑在啓蒙運動後才開始出現,並在二十世紀美國的社會福音運動中特別得到了擴展。華特·饒申布士(Walter Rauschenbusch)從十九世紀的德國自由主義汲取營養,濃墨重彩地描繪了神的天國,從而令十架黯然失色。這場運動不僅忽視了上帝通過基督的死和復活所成就的福音。而且他們重新定義了福音,使福音變成了關於我們如何使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信息。理查德·尼布爾(H. Richard Niebuhr)對這套神學的評價非常恰當:「它講的是一位不會發怒的上帝通過一個沒有十架的基督,將沒有罪的人帶入了一個沒有審判的天國。」[4] 保守派的反應十分激烈,他們重拾十架的中心地位,但往往將天國僅僅放在未來,或完全忽略它,從而形成了本文所討論這個主題的背景,它的決定性特徵是:鐘擺式的還原論(是一種哲學思想,認爲複雜的系統、事務、現象可以通過將其化解、拆解各部分的方法來加以理解和描述——譯註)。

將聖經中的兩個主題拆分開來,往往讓它們相互對立,這事實上製造出巨大的問題。前行途中,我們需要一條比「天國或十架」更好的道路。僅僅尋求「天國十架」仍不夠好,這就好像需要抓住兩個相互競爭、互有張力的價值觀。關鍵不在於平衡,而在於融合。而融合正是我們在聖經中所發現的,一個不斷展開的敘事將救贖和天國交織在一起,這就如同那位釘在十架上的君王,戴著荊棘的冠冕。

通過犧牲取得勝利的故事

天國和十架最終由基督維繫在一起,祂是天國的統治者,也是十架上的受難者。但耶穌並不是一個普通的超級英雄。祂是彌賽亞,是以色列期待已久的救主,祂會實現上帝的所有應許。這個不斷展開的救贖故事爲我們理解天國與十架之間的聯繫提供了正確的框架。

故事從伊甸園開始,雖然「天國」這個詞後來才出現,但神的國這個概念的根基就在伊甸園的土壤裡。《創世記》1-2 上帝描繪爲一位慈愛的君王,祂通過承載自己形像的子民治理著自己美好的創造。這就是我對神國的定義:上帝通過祂的子民統治祂的創造。

但是亞當和夏娃沒能治理全地,反而屈從了全地最狡猾的生物——蛇的統治,從而破壞了他們與上帝的關係,也挫敗了上帝治理全地的計劃。他們非但沒有走出伊甸園去擴大上帝治理帶來的祝福,反而被逐出了伊甸園,流亡在外,傳播了詛咒。

然而即使是在遭到叛變的情況下,上帝也不會放棄祂的天國計劃。從伊甸園受詛咒之地,萌生出救贖歷史,女人的一位「後裔」承受應許將打破蛇的頭,而在這一過程中,蛇也會弄傷他的腳(創 3:15)。這位後裔的勝利將扭轉詛咒,更新上帝的創造。雖然最終目標仍然是上帝統治全地,但勝利的應許現在包含了受苦爲其代價。從此,亞當和以色列的故事中出現了這樣一種模式:勝利來自苦難,升高來自羞辱,最終,天國來自十架。

通過犧牲獲得勝利,這個反直覺的模式在以色列故事中隨處可見。上帝向亞伯拉罕應許要祝福萬國,並以獻祭爲盟約記號。上帝通過獻祭羔羊的鮮血將祂的子民從埃及的奴役中救贖出來。大衛王用卑微的武器戰勝了巨人,他的王權以爲義受苦爲特徵。先知以賽亞揭示了天國的勝利如何取決於神僕人的受難。雖然通過犧牲取得勝利的模式貫穿了整個舊約,但在新約中,彌賽亞的到來將這一模式推向了頂峯。

被釘十架的君王

耶穌來宣告神的國,但祂的王者使命卻引祂慘死在羅馬的十架上。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十架似乎代表著基督的天國使命失敗了。然而,聖經巧妙而有力地表明,十架並不是通往神國的絆腳石,而是天國的房角石。

《馬可福音》中關於耶穌受難的記載充滿了王者意象。耶穌身著紫袍,手握權杖,頭戴荊棘冠冕(可 15:17)。甚至當祂被掛在十架上時,祂頭上的牌子上寫著「猶太人的王」(可 15:26)。馬可通過諷刺的方式表明,這位受人譏諷爲王的人確確實實是王。但祂是另一種君王。圍觀者嘲笑耶穌說:「你可以救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可 15:30)然而,耶穌沒有從十架上下來救自己,反而留在十架上救了別人,從而彰顯了祂的王權。十架是基督掌權最偉大的體現,基督之權是由愛所控制的力量。

根據《馬可福音》(以及其他福音書)的記載,耶穌的天國使命並沒有在十架上結束。耶穌在十架上稱王:赦免罪惡,戰勝邪惡,在地上建立了神的國,使它如同在天上一樣。十架既不是耶穌彌賽亞使命的失敗,也不是祂王權榮耀的前奏。這是祂天國使命的頂點。神王權的榮耀通過神子的犧牲捨命而熠熠生輝。十架是基督天國使命的最高成就。

在約翰關於基督生命的敘述中,一切都朝著高潮「時刻」邁進,耶穌在十架上「被舉起來」,其實是在榮耀中榮登寶座(約 12:23-32;參約 3:14,8:28)。十架不僅是救贖歷史的中心,也是顛覆世界邏輯的支點。羞恥化爲榮耀,愚拙化爲智慧,受辱化爲高升。十架是基督統治世界的寶座。

我們從新約聖經的其餘部分了解到,在上帝使祂的天國降臨到地上如同在天上這個故事中,基督之死是一舉多得的成就。雖然十架的成就沒有盡頭,但十架的核心——其他一切都源於此——是替代性救贖。基督代替我們爲我們的罪而死,使罪人與出於恩慈而使萬物更新的上帝和好。

總之,從《創世記》3:15 中受傷的腳跟到《啓示錄》22:1 中掌權的羔羊,聖經是一個關於被釘十架之彌賽亞的救贖故事,祂通過在十架上的贖罪之死帶來了天國。

天國與十架

那麼,我們該如何總結天國與十架之間的關係呢?雖然許多人會割裂地看待天國與十架,但聖經卻通過以色列的故事刻畫出兩者之間彼此促進的關係,這個故事的高潮是基督這位君王被釘十架。救贖故事揭示出天國的應許(如戰勝敵人、罪得赦免和新的出埃及)主要是在基督的十架上實現的。

此外,天國和十架不必在救贖故事中爭搶地位,因爲它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十架是中心(故事中的高潮點),天國是終點(故事的終極目標)。然而,結局中的天國通過彌賽亞之死闖入了歷史的中間——這展現了神智慧的榮耀。

簡而言之,基督——以色列的彌賽亞——通過祂在十架上的救贖之死將上帝的統治帶到地上,從而將天國和十架融爲一體。天國是十架的終極目標,而十架則是天國降臨的方式。令人震驚的矛盾——上帝通過被釘十架的基督掌權,在墮落的人類邏輯中無疑是愚拙的;然而,如果我們通過信心去感知,這正是上帝的大能和智慧。

說天國是由十架建立的,當然並不排除甚至貶低基督其他救贖工作的重要性。基督之死是決定性的時刻,但肯定不是唯一重要的時刻。神的國在耶穌的生命中,祂通過講道宣告了神的國,通過施行神蹟/趕鬼使人管中窺豹瞥見神的國,通過受死建立了神的國,通過復活歡慶神的國,聖靈通過教會推進神的國,基督再來時神的國將完全實現。

十架樣式的天國

迪特里希·朋霍費爾(Dietrich Bonhoeffer)曾經說過:「死在十架上的君王一定是一個相當奇特的國度的君王。」[6] 這的確是一個奇特的國度;因爲世界的國家是靠武力建立的,而上帝的國度則建立在恩典之上。由於基督的十架建立並永遠塑造了神的國,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確實是一個十架樣式的國度。十架創造了一個生活在上帝統治之下的贖民群體。

十架樣式的天國爲我們委身於君王的生活提供了一個框架。因爲通過十架,我們不僅罪得赦免,還成爲了救主的跟隨者。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 9:23)要跟隨這位君王,我們就必須背起自己的十架。跟隨耶穌的人必定會得到榮耀。但基督的真理也同樣適用於那些「在基督裡」的人:榮耀來自苦難。作爲與基督同在天國的人,「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羅 8:17)正如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所說,「基督徒一直堅持認爲,我們背負十架總是在我們戴上冠冕之前。」[7]

天國因基督捨己的愛而建立,也將因祂百姓捨己的愛而得以推進。在一個人人都爲自己著想的世界裡,這怎麼可能呢?上帝在十架上彰顯的犧牲之愛造就了爲他人的福祉奉獻自己的百姓。例如,由於神的天國以正義爲標誌,那些在神面前稱義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有理由爲弱者、窮人和受壓迫者伸張正義。然而,需要明確的是,我們不是爲神建立天國,而是從上帝那裡領受天國(來 11:28)。神的國不是人類潛能和努力的結晶,而是神在用恩典干預這個罪惡、破碎的世界。

結論

耶穌被釘在十架上時,頭上掛著一個牌子宣告祂是王。雖然基督十字架上那「猶太人的王」的牌子明確了天國與十架之間的聯繫,但荊棘冠冕或許是解釋兩者之間關係的最佳代表。荊棘是亞當受詛咒和失敗的標誌,它真正象徵著基督的主權統治和祂贖罪犧牲這矛盾的融合。纏繞的荊棘描繪了贖罪和天國如何交織在救贖的宏大故事中,成爲歷史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手段。天國帶著權柄而來,而福音的權柄則來自釘在十架上的基督。

* * * * *

註釋:

[1] Michael Holmes, ed. and trans., The Apostolic Fathers in English (3rd ed.;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6), 186.

[2] Augustine, Exposition of Psalm 95 (406–407), WSA 18:425.

[3] Luther, Psalm 110 (1539), LW 13:344.

[4] H. Richard Niebuhr, The Kingdom of God in America (New York: Harper & Row, 1937), 197.

[5] 更透徹地了解神的天國,參閱 Jeremy Treat, Seek First: How the Kingdom of God Changes Everything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19).

[6] Dietrich Bonhoeffer, God Is on the Cross: Reflections on Lent and Easter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2012), 69.

[7] Martin Luther King Jr., Strength to Love (Minneapolis: Fortress, 2010), 19.

進一步閱讀


編注:


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他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Kingdom and Cross.

Jeremy Treat(傑里米·特里特)博士畢業於惠頓大學(Wheaton College),是洛杉磯 Reality LA 的傳道和願景牧師,也是比奧拉大學(Biola University)的兼職神學教授。他著有 Seek First: How the Kingdom of God Changes Everything, The Crucified King: Atonement and Kingdom in Biblical and Systematic Theology, 和 The Atonement: An Introduction。他和妻子蒂芙尼(Tiffany)育有四個女兒,居住在東好萊塢。
標籤
福音
聖經
天國
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