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分类与方法论
五旬宗神學
2025-07-06
—— Gregg R. Allison

定義

五旬宗是一場強調聖靈的運動,其核心教義和實踐包括:信徒歸信後需領受聖靈洗、說方言作爲聖靈洗的憑據,以及操練所有屬靈恩賜。這些恩賜涵蓋「標誌性」或「超自然」的恩賜,如知識的言語、智慧的言語、預言、行異能、醫病、說方言和翻方言。

概述

本文探討五旬宗及其相關神學,追溯其起源,並提及由其衍生的兩個運動——靈恩運動(charismatic movement)與第三波福音運動(third-wave evangelicalism)。文章略過五旬宗與其他基督教傳統的諸多共性,著重分析其神學、體驗與宣教方面的獨特性。儘管這些特質大多根基扎實,且得到其他傳統的廣泛認可,但部分五旬宗元素仍引發爭議。


引言

五旬宗及其相關神學是全球範圍內幾波「強調聖靈」運動的一部分。它起源於一個多世紀前,並催生了靈恩運動、第三波福音運動,甚至一些異端團體。儘管五旬宗與其他基督教教會和運動有許多共同點,但其在神學、體驗和宣教方面的特點使其獨樹一幟。雖然五旬宗的許多方面廣受認可和尊重,但其中一些仍引發爭議。

起源

五旬宗始於 20 世紀初,一系列事件最終促成了 1906 年洛杉磯亞阿蘇薩街(Azusa Street)的大復興。這場運動最初規模雖小,如今卻已發展成爲全球性的信仰浪潮,信徒人數約達 6 億,佔全球 20 億基督徒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

五旬宗催生了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或稱「浪潮」):第一波即五旬宗本身,催生了許多新教派(如神召會 [Assemblies of God]、上帝會 [Church of God]、四方教會 [Foursquare Church])。第二波是靈恩運動,興起於 20 世紀 60 至 70 年代。該運動因其特別強調「charismata」(即聖靈的恩賜)而得名,主要是在主流宗派教會(如羅馬天主教會和聖公會)內部發展起來,吸納了五旬節派神學和實踐中的某些特點。之後是第三波福音運動,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屬於福音派的一個分支,其神學與五旬節派及靈恩運動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差異。

撇開五旬節派與廣義基督教共通的諸多特點不談(例如三位一體、基督論等教義,禱告、查經等實踐,以及集體敬拜、福音佈道等活動),其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神學、體驗和宣教領域。

神學特點

在許多人看來,五旬宗神學的核心特點在於將聖靈洗視爲得救後的「第二次祝福」。這一觀點基於兩項教義:可分性(separability)與後至性(subsequence)。可分性教義主張,重生和聖靈洗是神的兩個不同作爲。重生是聖靈的工作,除去不信者的舊性情,植入新性情,使人獲得新生(即「得救」)。聖靈洗則是聖靈降臨在信徒身上,賦予他們事奉的能力與裝備。

後至論教義認爲,聖靈的洗禮發生在重生之後,這種先後關係可以是邏輯上的,也可以是時間上的。聖靈首先使非信徒重生——這是其拯救之工;罪人成爲信徒後會經歷聖靈大能的降臨——這是聖靈差遣信徒投入事奉的工作。這兩者可能同時發生,但就邏輯而言,聖靈使人重生得救的工作,必然先於人受聖靈洗、然後投入事奉的工作;後者依賴於前者。更常見的情況是,這兩種經歷在時間上是分開的:有人在聖靈裡得救後,可能相隔數日、數週、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才經歷聖靈洗禮這一「第二次祝福」。這一觀點的引申含義是:雖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未經聖靈重生的基督徒,但卻存在未受聖靈洗的基督徒。

古典五旬宗神學認爲,第二次祝福必然伴隨著說方言(glossolalia),這也是五旬宗的第二大特點。無論這種方言是爲某種人類語言(如意大利語或斯瓦希裡語,儘管使用者從未學習過)、天使的語言(林前 13:1),還是某種加密信息(如X-17-pr-9-bt這類需要解譯者破譯的代碼),說方言都被視爲聖靈洗的外在明證。根據聖經,方言的用途包括讚美神及其作爲(徒 2:11,10:46);禱告與感恩(林前 14:13-17);向神訴說奧祕(林前 14:2、9);若在教會中翻譯出來,方言則如預言般傳遞神的信息(林前 14:5)。不過,當代部分五旬宗信徒不再堅持「必須說方言才是聖靈洗的證據」,甚至相當一部分的五旬宗基督徒從未說過方言。

無論是否強調方言,五旬節派都相信聖靈至今仍賜給教會所有屬靈恩賜——即恩賜持續論(continuationism),包括所謂的「標誌性」或「超自然」恩賜:知識的言語、智慧的言語、預言、行異能、醫病、說方言及翻方言(有人認爲還包括趕鬼)。因此,教會成員在運用教導、治理、施捨等恩賜的同時,也通過預言和(經過翻譯的)說方言來傳達從神領受的啓示(林前 14)。這一立場與恩賜終止論(cessationism)形成鮮明對比。終止論認爲聖靈已不再向當今教會賜下「標誌性」或「神蹟性」恩賜,這些恩賜僅限初代教會尤其是使徒時代。

五旬宗信徒的經驗特點

雖然五旬宗信徒的靈性體驗各不相同,但普遍認爲他們具有以下典型特徵。這些特徵首先體現在對聖靈工作的階段性體驗上。最核心的體驗源於其標誌性神學主張——「聖靈工作的雙重體驗」:信徒首先要經歷聖靈的重生,之後還會經歷聖靈的洗禮(部分五旬宗團體主張「三重體驗」,即在重生和成聖之外,還有爲事奉而受的聖靈洗)。這就使得五旬節派信徒能體驗到其他教派信徒所沒有的第二次祝福。

五旬宗信徒的第二個顯著特徵,正是源自第二次祝福——他們會經歷到一種強烈而真實的、幾乎可以觸摸到的與神同在的體驗。這種和神的親密關係可能表現爲對主的愛和敬拜更加深切,禱告時充滿更大喜樂,並能更敏銳地感知神的回應,持續向神獻上感恩,表達更強烈的感激之情,更敏銳地覺察神在試探和苦難中的保守,更熱切期待神的引導和賜福。

五旬宗的第三個鮮明特點源自其對屬靈恩賜的重視。他們堅信聖靈恩賜並非僅限於教會領袖,而是賜給所有信徒——包括最卑微的人。這種「恩賜民主化」的理念常常模糊了聖職人員與平信徒的界限。雖然教會仍有帶領者,但他們往往不遵循傳統的等級制架構,也往往拒絕將牧職專業化的做法。

宣教特色

談到五旬節派信徒和教會的宣教特色,雖然難以一概而論,但普遍認爲具有以下鮮明特徵。

首先,是迫切的宣教熱忱。五旬宗信徒因領受聖靈洗,對大使命格外認真,在傳福音、建立教會和接觸未得之民方面充滿動力和能力。正因如此,在新開闢的宣教前線,大部分事工增長都源自五旬宗的努力。

其次,五旬宗不僅傳揚福音、建立教會,還經常開展醫治和趕鬼事工。這一特色源於他們的神學觀點:疾病、苦難和壓迫是罪惡和/或邪靈活動的表現。遵循耶穌對門徒的教導(「耶穌叫齊了十二個門徒,給他們能力、權柄制伏一切的鬼,醫治各樣的病,又差遣他們去宣傳神國的道」,路 9:1-2),五旬宗信徒既傳福音,又醫治病人、趕逐污鬼。通過這些事工,他們直面人類最可怕的敵人:罪惡、疾病、苦難和撒但/邪靈的權勢。

總的來說,五旬節派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神學理念、信仰體驗和宣教實踐。這些特點在神召會總議會章程之《基要真理宣言》(Statement of Fundamental Truths)第七條「聖靈洗」中得到了精要概括:

所有信徒都有權並應當熱切期待、懇切尋求天父的應許——就是遵照主耶穌基督的命令,領受聖靈與火的洗禮。這原是早期基督教會的普遍經歷。這些經歷將帶來生命與事奉的能力裝備,以及各樣恩賜的領受及在聖工中的運用(路 24:49;徒 1:4、8;林前 12:1-31)。聖靈洗是重生之後另一番獨特的屬靈經歷(徒 8:12-17, 10:44-46,11:14–16,5:7–9)。伴隨這一洗禮,信徒將體驗聖靈充滿的豐盛生命(約 7:37-39;徒 4:8),對神更深的敬畏(徒2:43;來 12:28),全然奉獻的心志(徒 2:42),對基督、聖經和失喪靈魂更熾熱的愛(可 16:20)

爭議

對五旬節運動及其神學主張、靈性體驗和宣教特色的反應可謂譭譽參半,有時甚至招致尖銳批評。主要質疑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將受過聖靈洗、會說方言的信徒凌駕於其他信徒之上,這種製造「二等基督徒」的做法有違聖經真理。這恰恰重蹈了《哥林多前書》中保羅所嚴厲譴責的結黨紛爭——而該書信本被五旬宗引爲聖靈洗和說方言的重要依據。大力渲染第二次祝福,不僅會讓未經歷者困惑,更可能引發反感。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強調可能讓人誤以爲某個特殊經歷能使信徒超越日常生活的試煉與誘惑。但事實上,即便是如此關鍵的屬靈經歷,也不能成爲基督徒日常與主同行時所要面對之困境的萬能解藥。

第二個爭議焦點在於,五旬宗可能過於強調聖靈的直接體驗,而相對忽視傳統的蒙恩之道。至少在某些五旬宗支持者看來,聖靈洗、預言、神聖引導等更依賴於人與神的直接相遇,而非神在這個世界中運作的常規途徑。這種現象可能導致兩個問題:其一,某些所謂的「神聖啓示」實際上與聖經真理相悖,質疑教會領袖的決策,抵觸可靠的智慧(如醫療救治方案);其二,一些針對他人的「神聖指引」往往源於對罪的問題的誤解,或對當事人處境的無知,或傳達者個人的主觀意圖。

我們必須明白,神與祂子民的同在和作爲,總是通過特定的中保方式顯明。這種中保模式在聖經中處處可見:首先在啓示方面,神通過祂的話語——聖經向子民說話。在基督論上,神藉著聖子道成肉身臨到人間,這位是神與人之間唯一的中保。就救贖而言,神通過基督代贖性的犧牲,爲人類的罪付上贖價。至於救恩的實施,神藉著福音的傳講,以及人悔改信心的回應,將基督的救贖之功施行在信徒身上。在神人關係方面,神通過立約與子民建立規範的聯繫,對基督徒來說就是新約。而教會作爲基督的身體和聖靈的殿,神在其中設立了祂所命定的領袖,以及包括聖禮在內的敬拜儀軌。這些不僅是神同在的媒介,更塑造信徒活出以福音爲中心的生命韻律。

第三個問題是對超自然現象的過度側重可能帶來的失衡。五旬宗特別強調聖靈不尋常甚至轟動性的作爲,如說方言、預言、神蹟醫治等。當今大多數基督徒都不會否認神有時(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頻繁)會以驚人的方式工作——我們爲穆斯林世界因異夢異象歸主的人感恩,爲癌症患者神奇痊癒而歡喜,也爲真實預言帶來的明確指引而慶賀。但與此同時,聖靈的工作常態更是透過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來充滿信徒,使他們在平凡事務中與主同行(弗 5:18-21;加 5:16-26)。保持這種平衡至關重要。

最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那些在某種程度上源自五旬節運動或與之相關、卻違背聖經甚至走向異端的團體。其中一個團體是「獨一神格五旬節教會」(Oneness Pentecostal Church),他們否認三位一體教義,主張形態論式的神觀,並奉耶穌的名施洗——而非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參 太 28:19)。另一個是「成功神學」運動,宣稱神希望信徒獲得健康、財富,並且事業有成。第三類是所謂「信心話語運動」(Word of Faith Movement),強調憑信心說出的話語能創造對應的現實(例如宣告疾病得醫治)。較新的團體包括比爾·約翰遜(Bill Johnson)及其領導的伯特利教會(Bethel Church),該運動否認神對罪惡、苦難、疾病和死亡的主權。他們主張,既然耶穌是受聖靈充滿並行神蹟的人,被聖靈充滿的基督徒也當如此。正統的五旬宗信徒都譴責這些運動。

結語

五旬節運動(包括靈恩運動與第三波福音派)及其相關神學,是一場強調聖靈工作、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運動。雖然與其他基督教教派共享許多相似教義和實踐,但其神學體系、體驗方式和宣教策略都具有鮮明特徵。五旬節運動及其神學既有值得認可與尊重的部分,也存在令人憂慮的方面。

延伸閱讀

  1. 羅德曼·威廉姆斯(Rodman Williams),《復興神學》(Renewal Theology),共三卷(密歇根州大急流城:宗德萬出版社,1996 年)
  2. 查德·歐文·布蘭德(Chad Owen Brand)編,《聖靈洗的多元視角:五種觀點》(Perspectives on Spirit Baptism: Five Views)(田納西州納什維爾:B&H 出版社,2004 年)
  3. 威廉·W. 孟席斯(William W. Menzies)與羅伯特·P. 孟席斯(Robert P. Menzies)合著,《聖靈與能力:五旬節經驗的根基》(Spirit and Power: Foundations of Pentecostal Experience)(密歇根州大急流城:Zondervan出版社,2000 年)
  4. 塞西爾·M. 羅貝克(Cecil M. Robeck)與阿摩司·楊(Amos Yong)合編,《劍橋五旬節運動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entecostalism)(紐約:劍橋大學出版社,2014 年)
  5. 斯坦利·M. 伯吉斯(Stanley M. Burgess)與愛德華·M. 範德馬斯(Eduard M. van der Maas)合編,《五旬節與靈恩運動新國際詞典》(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Movements),修訂擴充版(密歇根州大急流城:宗德萬出版社,2002 年)
  6. 馬克·翟文(Mark DeVine),《靈恩派是如何興起的》
  7. 查德·布蘭德(Chad Brand),《聖靈洗是每位基督徒的特權嗎?》(Is Spirit Baptism the Privilege of Every Christian?),TGC博客
  8. 亞當·馬布里(Adam Mabry),《爲何靈恩派與加爾文主義者需要彼此》(Why Charismatics and Calvinists Need Each Other),TGC文章(2016 年 7 月 15 日)
  9. 阿曼達·卡薩諾瓦(Amanda Casanova),《基督徒應當了解的五旬宗教會的 10 件事》(10 Things Christians Should Know about the Pentecostal Church),christianity.com
  10. 神召會(Assemblies of God),《十六項基要真理》(16 Fundamental Truths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Pentecostal Theology.

Gregg R. Allison(格雷格·埃利森)是美南浸信會神學院(SBTS)的神學教授,也是福音派神學協會(ETS)的書記。埃利森著有多本書籍,大多被神學院校採納爲教科書。
標籤
五旬宗
靈恩派
神學方法論
神學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