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天主教神學是由羅馬天主教會發展並維護的教義體系與信條。該體系建立在兩大核心原則上——「自然與恩典的相互依存」和「基督與教會的不可分割」,天主教的各種教義皆由此衍生。
概述
本文主要探討天主教神學與新教神學的關係。天主教體系的根基是「自然與恩典的相互依存」和「基督與教會的不可分割」;而新教體系的根基則是宗教改革提出的五大「唯獨」原則:唯獨聖經、唯獨基督、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唯獨神得榮耀。儘管兩大傳統存在諸多共同點,但由於根基不同,雙方在神學上仍存在許多根本性分歧。
引言
基督教及其相關神學主要分爲三大分支: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本文將探討其中第一個傳統——羅馬天主教神學,並重點分析其與新教神學的關係。
當人們提到羅馬天主教會時,通常會聯想到教宗的權威、對馬利亞的敬禮、彌撒儀式、聖體聖事以及其他聖禮等。支撐這些教義與實踐的神學基礎有兩大核心:自然與恩典的相互依存,以及基督與教會的不可分割。
自然與恩典的相互依存
從定義上說,「自然」指一切受造之物:如星球、天使、山川、樹木、鳥獸、人類,乃至水、油、餅、酒等;而「恩典」則是神對其所造世界的眷顧。天主教神學認爲,按照神的設計,自然與恩典是相互依存的——自然能夠承載並傳遞恩典,而恩典必須通過自然具體呈現。例如,水(屬於自然領域)經天主教主教祝聖後,便能在洗禮中承載並傳遞恩典。這一聖禮(屬於恩典領域)能洗淨嬰兒的原罪,使其重生,並將其納入基督與教會之中。這種「自然與恩典的相互依存」正是天主教神學的第一根基。
基督與教會的不可分割
道成肉身的原則有兩種體現方式——這是神設定的模式,爲要使恩典與自然相互依存。第一種體現是神之子道成肉身成爲耶穌基督,將恩典傳遞給自然。第二種體現則是羅馬天主教會,作爲基督道成肉身的延續,持續將恩典傳遞給自然。教會就是道成肉身之神聖子的延伸,是完整的基督——包含神性、人性與身體。
因此,羅馬天主教會扮演著基督的另一個(或第二位)位格,在自然與恩典兩個領域之間作中保。自然對恩典敞開,通過教會這一媒介領受恩典;而恩典必須具體有形,需通過教會祝聖的自然元素來傳遞。例如:天主教主教祝聖油(屬於自然領域),將其用於堅振聖事和聖秩聖事。教會代替基督施行這些聖事,將恩典具體而真實地賜予接受堅振者和領受聖職者。這種基督與教會的不可分割就是天主教神學的第二根基。
羅馬天主教神學正是建立在這兩大根基之上。而新教神學——尤其是其宗教改革提出的五大唯獨原則(唯獨聖經、唯獨基督、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唯獨神得榮耀)——則對這兩大核心持不同立場。可見,天主教神學與新教神學的根基截然不同。
共同信仰
儘管存在差異,羅馬天主教神學作爲廣義基督教傳統的一部分,仍與東正教和新教兩大傳統擁有諸多共同信條,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三位一體:神永恆存在爲聖父、聖子與聖靈三個位格。
- 神的屬性:神是自在永在、永不改變、永恆存在、無所不在、全能全知、充滿慈愛、全然聖潔、絕對公義、滿有榮耀的獨一真神。
- 神的啓示:神通過普遍啓示(如創造之工與人類良知)和特殊啓示(如聖子道成肉身與聖經默示)顯明自己。
- 基督的位格:聖子藉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道成肉身成爲耶穌基督。祂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兼具完整神性與完整人性。
- 基督的救贖:道成肉身的神聖子過著無罪的生活,最終爲我們的罪被釘十字架,受死埋葬。
- 聖靈工作:聖靈與聖父、聖子同受敬拜,在創造、護理、救贖與成全中與二者同工不可分割。
- 人的榮耀與墮落:人是神創造的高峰,承載著神的形像,兼具物質性(身體)與非物質性(靈魂)。亞當夏娃墮落犯罪後,全人類都陷入罪中。原罪(有部分傳統認爲包含罪責)是人與生俱來的敗壞狀態。
- 救恩始於神的主動作爲:神成就救恩的核心,在於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成爲人類罪孽的贖罪祭。完成救贖後,祂在第三日復活,隨後升天,並差遣聖靈降臨。而神施行救恩的方式,則體現在祂的大能作爲——祂揀選人、呼召人歸向祂,並賜下恩典使人悔改信靠。在救恩的開端,人的努力和功勞毫無立足之地,一切全然出於神。
- 信仰群體:教會具有四大特徵:一體性(合一)、聖潔性(純淨)、大公性(普世)、使徒性(傳承使徒統緒)。她是神的子民、基督的身體、聖靈的殿。
- 永生盼望:個人層面的盼望是免於永刑、得享永生;宇宙層面的盼望包括基督再臨、身體復活、末日審判,以及在新天新地中永世與主同在。
核心分歧
羅馬天主教神學與其他兩大傳統(尤其是新教)存在根本性差異。這些分歧源於新教所質疑的兩大核心教義——「自然與恩典的依存關係」和「基督與教會的不可分割」。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 神聖啓示及其解釋權:天主教認爲,神的權威性啓示包含緊密相連的雙重渠道——聖經與聖傳。新教的觀點是,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新教基本原則之一)是神聖啓示的唯一來源。
- 聖經是聖靈啓示、由人類作者寫成的上帝話語。雖然羅馬天主教聖經和新教聖經在新約部分完全相同,但舊約的構成有所不同。新教舊約包含 39 卷書,而天主教舊約還額外收錄了《多俾亞傳》(Tobit)、《友弟德傳》(Judith)、《智慧篇》(Wisdom of Solomon)、《德訓篇》(Ecclesiasticus)、《巴路克書》(Baruch)、《瑪加伯書上》及《瑪加伯書下》(1 and 2 Maccabees)這 7 卷,以及《以斯帖記》和《但以理書》的增補段落。這些被稱作「次經」(Apocrypha)的文獻並未出現在耶穌及其使徒使用的聖經中,因此未被納入新教舊約。
- 聖傳是指耶穌口授給使徒,使徒又口頭傳承給繼任者(即主教們)的教導。羅馬天主教會通過其教導機構——教廷(Magisterium)——來維護這一聖傳,並據此偶爾頒佈教義(例如馬利亞無染原罪說和肉身升天說)。新教神學拒絕接受這種聖傳概念,因其缺乏充分的聖經依據和歷史支持,且與「唯獨聖經」的權威性、完備性和必要性相矛盾。
- 按照羅馬天主教的教義,解釋上帝啓示的權柄屬於教會高層。教皇和主教們組成的教廷(Magisterium)擁有對聖經和聖傳的最終解釋權,所有信徒都必須遵循官方的解讀。而新教的聖經解釋則基於「聖經自明性」原則,依靠聖靈的光照配合基本釋經原則:例如承認基督是整本聖經的核心主題,同時承認敘事體、詩歌、書信、預言、箴言等不同文類各有其解讀規則。
2. 聖母論(馬利亞教義)
- 按照羅馬天主教的教導,聖母論包含幾個核心內容:在創世之前,上帝就已預定耶穌道成肉身需要一個女子同意成爲祂的母親。爲了讓這位關鍵的女子能心甘情願接受使命,上帝必須預先潔淨她。因此,天主教提出「聖母無染原罪」教義——馬利亞在母胎受孕時,「就蒙保守免受原罪的一切玷污」(教皇庇護九世,《無可言喻的天主》[Ineffabilis Deus],1854 年 12 月 8 日)。她生來無罪,一生也未犯罪,因此當天使告知她將生下上帝之子時,她能毫無阻礙地順服神的旨意。
- 馬利亞的無罪性還體現在終身童貞上——她一生保持貞潔。此外,天主教認爲她在教會中有特殊地位:當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她與兒子一同受苦,並默許了祂在十字架上獻的祭。而耶穌在離世前,也將馬利亞託付給門徒,使她成爲所有基督徒的屬靈母親。耶穌升天後,馬利亞參與禱告,協助教會誕生。因此,她是教會順服、信心、苦難與盼望的典範,更是教會的母親。鑑於她的無罪性,天主教還相信「聖母靈肉升天」——馬利亞「在世生命結束時,身體與靈魂一同被提升至天國的榮耀中」(教皇庇護十二世,《廣施恩寵的天主》[Munificentissimus Deus],1950 年 11 月 1 日)。
- 這種崇高的聖母論體現在教會對馬利亞的尊稱上,如「中保」「援助者」「恩寵之母」等。天主教徒以「特敬」(hyperdulia,高於對聖人的尊敬,但低於對神的敬拜)尊奉她,包括祈求她爲信徒代禱,並相信她會以慈母之心爲信眾轉求。
- 新教神學雖然尊榮馬利亞爲耶穌基督的母親,讚賞她信心與順服的榜樣,並因上帝藉她成就大事而稱她「有福」(路 1:48),但拒絕接受天主教發展出的這套聖母論,認爲其缺乏充分的聖經依據。
3. 教會與聖禮:基於「自然與恩典相依存」,「基督與教會相聯合」的神學理念,羅馬天主教會自認是基督唯一的真教會,而新教團體則被視爲「具有教會特徵的團體」,其救恩源自天主教會所擁有的「完滿救恩」。
- 在組織結構上,教會的核心是教皇(作爲彼得的繼承人和基督的代表)與主教團(構成教會領導層)。在禮儀實踐上,教會的核心則是七大聖事——這些自然元素(如水、油、餅酒)經神職人員祝聖並施行後,便向信徒傳遞上帝的恩典。
- 洗禮(Baptism)通過祝聖之水賦予恩典,洗淨人的原罪,使其重生並加入教會。堅振禮(Confirmation)通過祝聖之油和主教按手禮賜下恩典,使人領受聖靈的充滿,從而獲得履行使命的力量。聖體聖事(Eucharist)——「基督徒生命的泉源與高峰」(《天主教教理》[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1324 條)——通過餅與酒傳遞恩典,這些自然元素經由神的力量轉化爲基督的身體與寶血(transubstantiation)。
- 對犯下重罪(mortal sin)的天主教徒(如違背十誡的兇殺等蓄意褻神之惡),告解禮(Penance)通過特定儀式與善工賜予恩典,使信徒罪得赦免、重獲救恩。病人傅油禮(Anointing of the Sick)通過祝聖之油爲重症或臨終者施恩,助其痊癒或預備面對死亡。聖秩禮(Holy Orders)通過主教按手使領受者成爲神職人員。婚配禮(Matrimony)則爲立約結合的男女雙方賦予恩典。
- 相比之下,新教的真教會以宣講聖道及施行兩種聖禮——洗禮與主的晚餐(部分新教宗派增加第三條標誌:教會紀律)爲特徵。
4. 救恩觀:羅馬天主教會認爲,通過七大聖事並以基督的權柄施行時,教會便能傳遞神拯救的恩典。恩典注入領受者生命中,改變其本性,使人能藉善行賺取永生。聖事的有效性在於其「因功生效」(ex opere operato)——即使施行者(神父)或領受者不夠虔誠,恩典依然傳遞,但虔心參與者獲益更大。
- 這種聖事性恩典的注入構成天主教救恩觀的核心:嬰兒受洗時獲得「初始稱義」(非因功德),此後一生需配合注入的恩典行善,以配得永生。若臨終時仍處於「恩典狀態」(未犯大罪),信徒終將得救,但未必直接進入天堂。因罪污尚未完全清除,靈魂需先在煉獄受罰淨化,直至潔淨方能面見上帝。天主教主張「稱義不單是罪得赦免,更包括內在更新與成聖」(特倫多大公會議,《稱義教令》7條[Decree on Justification],1547 年)。
- 新教神學則徹底否定此觀點,堅持認爲稱義是上帝的法律宣告——罪人雖不義,卻因信被「算爲義」,全賴基督的義歸算於信徒,而非靠自身善行。稱義與成聖分開:稱義是地位瞬間改變,成聖是生命漸進成長;前者是得救根基,後者是得救後的自然結果。拒絕煉獄,強調「因信稱義」是新教基石之一,與天主教的「功德性救恩」形成根本對立。
總結
羅馬天主教神學與基督教另外兩大分支——東正教和新教——既有共同點,也有分歧。共同教義包括:三位一體、神的性情、神的啓示、耶穌基督的位格與救贖之工、聖靈的位格與工作、人的榮耀與墮落、救恩中神的主動作爲、信仰群體,以及永活的盼望。
在與新教神學的差異方面,天主教神學基於兩大原則:自然與恩典的相互依存和基督與教會的相互關聯。基於這兩點,天主教發展出關於神聖啓示及其解釋、馬利亞論、教會與聖禮,以及救恩的教義。而新教神學同樣基於兩大原則:唯獨聖經和唯獨因信稱義。
延伸閱讀
- 格雷格·R. 艾利森(Gregg R. Allison),《羅馬天主教神學與實踐:福音派的評估》(Roman Catholic Theology and Practice: An Evangelical Assessment,十架路出版社,2014)
- 格雷格·艾利森 & 克里斯·卡斯塔爾多(Chris Castaldo),《未完成的宗教改革:500年後,什麼仍在分裂與聯合天主教與新教》(The Unfinished Reformation: What Unites and Divides Catholics and Protestants after 500 Years,大急流城:宗德萬出版社,2016)[作者訪談見此]
- 克里斯·卡斯塔爾多,《聖地:一位前天主教徒與耶穌同行的旅程》(Holy Ground: Walking with Jesus as a Former Catholic,大急流城:宗德萬出版社,2009)
- 克里斯·卡斯塔爾多,《如何向天主教徒傳福音:福音派指南》(Talking to Catholics about the Gospel: A Guide for Evangelicals,大急流城:宗德萬出版社,2015)
- 凱文·範浩沙(Kevin Vanhoozer),《巴別塔後的聖經權威:以純粹新教精神重尋「唯獨」原則》(Biblical Authority after Babel: Retrieving the Solas in the Spirit of Mere Protestantism,大急流城:布拉索斯出版社,2016)
- 《天主教教理》(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 格雷格·R. 艾利森,《羅馬天主教與新教:共同點與分歧》(「Roman Catholics and Protestants: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TGC研討會,2017 年 4 月 4 日)
- 凱文·德揚(Kevin DeYoung),《新教與天主教:區別何在》(「Protestant and Catholic: What’s the Difference」,TGC博客)
- 克里斯·卡斯塔爾多,《我爲何離開天主教會》(「Why I Left the Catholic Church」,chriscastaldo.com)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Roman Catholic Th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