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受洗是一個謙卑的行動。在受洗時,他甘心算爲罪人,與所有其他人同列。
本文探討耶穌受洗在救贖歷史以及基督的位格和工作方面的重要意義。文章考察了福音書中關於耶穌受洗的記載,重點說明聖靈的降臨與天父悅納的聲音所代表的深意。
耶穌受洗有什麼重要意義呢?《馬太福音》3:13–17 這樣記載:
當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旦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約翰想要攔住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裡來嗎?」耶穌回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爲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於是約翰許了他。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裡上來,天忽然爲他開了,他就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這段經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奧祕:起初施洗約翰不願意給耶穌施洗,但最後他同意了。他爲什麼起初不願意?後來又爲什麼改變了主意?此外,天開了、聖靈降下、天上的聲音,這一切又意味著什麼?
施洗約翰爲耶穌施洗的記載,不僅出現在《馬太福音》3:13–17,也見於《馬可福音》1:9–11 和《路加福音》3:21–22。除此之外,《約翰福音》1:29–34 也與這些經文相關。《約翰福音》描述了聖靈降在耶穌身上(33 節),這與耶穌受洗時所發生的事相對應,但並未直接講述受洗的過程。
這些直接敘述耶穌受洗的經文,並沒有完全解釋其中的意義。福音書邀請我們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待這一事件。每一卷福音書都描述了施洗約翰的事工及其洗禮的意義,也都暗示了舊約的背景,並指向耶穌自己將要施行的更偉大的洗禮——聖靈的洗。正如經上所說:「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太 3:11)
福音書把耶穌受洗這一事件置於救贖歷史的宏大敘事之中。這段漫長的歷史按照神的計劃逐步展開,其背景可以追溯到《創世記》1-3 章所記載的創造和人類墮落。亞當墮落之後,神隨即給出了第一個救贖的應許,記在《創世記》3:15:女人的「後裔」將來臨,這位後裔正是指向基督(加 3:16)。
施洗約翰解釋說,他施行的是「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可 1:4)。他傳講的核心信息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 3:2)。悔改的呼召貫穿整本舊約,因爲人的罪冒犯了神、我們背負著罪責,破壞了我們與創造主之間的關係。人固然需要悔改,但同時也需要贖罪來解決罪責的問題。在舊約中,獻祭動物象徵著贖罪的必要性——通過無辜替代者的死亡來除去罪。這些獻祭預表著基督的到來,他是最終的贖罪者。約翰宣告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 1:29;參見 36 節)。舊約還記載了許多用水洗滌、潔淨罪污的禮儀:利 1:9,8:6,11:32,15:5-33。這些禮儀都指向基督,他的寶血洗淨我們的罪(來 9:12-22)。約翰用水施洗,正是象徵著潔淨和罪得赦免。
神呼召施洗約翰作彌賽亞的開路先鋒:「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太 3:11)。福音書指出,約翰正是《以賽亞書》40:3 和《瑪拉基書》3:1 所預言的那位先行的先知(太 3:3;可 1:2-3)。約翰宣告「天國近了」(太 3:2)。
神一直掌管萬有(詩 103:19),但「天國」的來臨是指神以決定性的大能施行拯救他子民的時刻。約翰宣告這個關鍵的救恩時刻已經「近了」。而比約翰更大的那一位——耶穌,通過趕鬼治病,實際上已經以初步的形式帶來了這個國度(太 12:28;路 7:22-23)。而真正帶來救恩的決定性事件,是耶穌的受死和復活。
因此,聖經讓我們明白施洗約翰在救贖歷史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他是被神指定爲耶穌「預備道路」的人(太 3:3)。他站在新舊時代的交匯點上。一個神施行拯救大能、耶穌一次永遠地成就救恩的新時代即將開啓。
有了這個大背景,我們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耶穌受約翰洗禮這件事。約翰通過呼召人們悔改,爲耶穌的到來做預備。當耶穌親自來到約翰面前時,約翰認出了耶穌的超越性:「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裡來嗎?」(太 3:14)約翰的反對是有根據的,因爲他施行的是「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可 1:4)。耶穌沒有罪,不需要赦免,他沒有什麼需要悔改的。所以看起來,約翰的洗禮對耶穌來說完全不合適。與耶穌相比,約翰才是需要悔改和受洗的人:「我當受你的洗。」耶穌不像其他來找約翰的人,他自己將要施洗,而且他的洗禮遠超過約翰的(太 3:11):
我[約翰]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
約翰覺得應該反對,這不足爲奇。然而耶穌回答了他的反對:「你暫且許我,因爲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太 3:15)。這是什麼意思?這話雖然神祕,卻讓約翰信服了:「於是約翰許了他。」耶穌說他受洗是要「盡諸般的義」。「盡」這個詞呼應了當時所發生的整個事件。施洗約翰本人的到來,應驗了舊約預言他將作爲開路先鋒而來(賽 40:3;瑪 3:1)。耶穌的到來應驗了由來已久的、關於最終救贖的應許,這些應許從《創世記》3:15 就開始了。耶穌帶來了神國度的拯救統治。耶穌受洗是應驗的一個方面,也是帶來「諸般的義」的一個方面——這是屬於神和他國度的深層公義。
但耶穌受洗怎麼會是「盡諸般的義」呢?猶太人來受洗是爲了悔改,爲了罪得赦免。正如我們所知,耶穌沒有罪(林後 5:21;來 4:15;彼前 2:22)。但他是「神的羔羊」(約 1:29),是擔當罪的。他認同以色列這個有罪的民族,認同他們的罪,因爲他要成爲最終的祭物,也是最終的大祭司(來 8-10)。
耶穌受洗是謙卑的行動。他甘願被當作罪人看待,和其他人一樣。這個行動預示著他在十字架上爲以色列民的罪而死,實際上是爲所有屬他之人的罪而死。正如《哥林多後書》5:21 所說:「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爲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爲神的義。」盡「諸般的義」不僅包括耶穌公義地順服天父的旨意,還包括他以自己完全的義爲我們提供義,「好叫我們成爲神的義」。耶穌擔當我們的罪,把他的義賜給我們:這種交換在耶穌受約翰的洗時就象徵性地預表出來了。
耶穌受洗時,他是在執行天父的計劃,這計劃在創世以前就定下了(彼前 1:20)。作爲回應,聖父表示認可。「天忽然爲他開了。」天開象徵著通往神的道路打開了。作爲聖子的耶穌一直與天父相交,但天開顯明了這種相交的真實性。
從天開之處,「神的靈」降下來。這個物理性的動作以視覺形式象徵著,聖靈以鴿子的形態,是神自己的靈,從神在天上的居所而來。聖靈「住在他身上」。這種停留印證了耶穌在《路加福音》4:18-19 所說的話:「主的靈在我[耶穌]身上,因爲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耶穌靠著聖靈的能力進行他的公開事工:「我若靠著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太 12:28)。
聖靈降下「落在他身上」,這引發了一個問題:難道在這之前耶穌沒有聖靈嗎?根據聖經的三位一體教義,三位一體中的每一位格都是完全的神。正如《約翰福音》1:1 所說,耶穌就是神。聖子與聖父、聖靈一直有著親密的相交。三個位格是一位神,彼此內住。耶穌一直都有聖靈,因爲他本身就是神。因此,聖靈的任何額外工作都是針對耶穌的人性,而不是他的神性。
我們注意到,施洗約翰「從母腹裡就被聖靈充滿了」(路 1:15)。既然如此,比施洗約翰更大的耶穌,在他的人性方面肯定也是這樣(參見路 2:40、52)。換句話說,聖靈從一開始就住在耶穌的人性裡面。
那麼,耶穌受洗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新事?按照《路加福音》4:18-19的記載,聖靈來做一項新的工作,就是裝備耶穌開展他的公開事工。這項新工作同樣是關乎他的人性。就人性而言,耶穌在某些方面像先知或君王一樣,爲了服事他人而領受聖靈。
隨著聖靈降臨,「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天父的聲音:「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 3:17)。這句話呼應了舊約的兩處重要經文:《詩篇》2:7 和《以賽亞書》42:1。《詩篇》2:7 預言耶穌將作爲大衛家的君王來到世界。《以賽亞書》42:1 預先把耶穌描述爲「我所扶持……的僕人」。在《以賽亞書》53 章,這位僕人正是通過爲人的罪受死而帶來救恩的那一位。天父喜悅聖子的順服,這句話既預示了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捨己,也預示了他在復活升天後被高舉、治理萬有。
總的來看,耶穌受洗時的這個戲劇性事件具有「神顯」(theophany)的特徵,就是神的顯現。這類似於西奈山發生的事(出 19-20),也像以賽亞(賽 6)和以西結(結 1)所經歷的。天開的景象類似《以西結書》1:1;鴿子的形像讓人想起舊約中神同在的各種視覺顯現;天上的聲音則像西奈山上的聲音和神對以賽亞和以西結說話的聲音。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神同在的強烈彰顯。而且這是三位一體的同在:聖父從天上說話,聖靈如鴿子降下,聖子則是天父話語所指向的那一位。這一切都很恰當,因爲道成肉身的耶穌正是舊約中所有神顯現的終極應驗。
我們也應該記得施洗約翰的預言:在他以後來的那一位「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太 3:11)。這個預言指向《使徒行傳》2 章所記載的五旬節。那一天,聖靈帶著「舌頭如火焰」(3 節)降臨在使徒和教會身上。這樣,耶穌的受洗爲我們受聖靈的洗奠定了基礎。耶穌是我們的代表。耶穌在受洗時就已作爲人類的代表行事;他在十字架上擔當我們的罪,也是以代表的身份完成救贖;他從死裡復活,爲屬他的人帶來新的生命,同樣是以代表的身份成就的。
因此,耶穌受約翰洗禮時所呈現的種種特徵,都通過耶穌臨到了我們身上。我們的罪被耶穌的寶血洗淨,這由洗禮的水所象徵。天通過耶穌爲我們打開,讓我們能與父神相交(來 10:19-20)。當我們相信基督時,就領受了降在我們身上的聖靈(羅 8:9-10)。我們聽到天父的聲音,他因我們與聖子基督聯合而稱我們爲兒子(羅 8:14-17;加 4:4-7),他因悅納他永恆的聖子而悅納我們(弗 1:4-10)。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Baptism of Je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