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講述了神的創造計劃,闡明了祂創造的本質和目的,以及萬物的終極歸宿。這指引基督徒在忠實參與神所創造的世界時,使自己的行爲與創造主和救主的旨意保持一致。
聖經講述的故事始於「創造」,也終於「創造」。聖經將世界的故事呈現爲神的創造計劃。創造和新創造的主題不應僅僅被視爲聖經中的一個研究課題,而是我們在神恩典的供應和應許下生活的故事。通過追溯聖經從創造到救贖再到新創造的敘事脈絡,基督徒得以從牧養的角度理解世界的本質、目的以及他們在其中的位置。
聖經講述的故事始於「創造」,也終於「創造」。從開篇「起初,神創造天地」(創 1:1),到最後描繪的世界蛻變爲「新天新地」(啓 21:1),聖經將世界的故事呈現爲神的創造計劃。創造和新創造的主題不應僅被視爲聖經中的一個研究課題,而是我們在神恩典的供應和應許下所生活的故事。創造不僅僅是生命遊戲和救贖工作的舞台,結束後就遭到拋棄。恰恰相反,創造本身就是神榮耀救贖的領域,而新創造則是神恩典救贖之工的最終成果。因此,創造是聖經「福音」信息的核心部分。聖經所記載的故事不僅始於創造,更是渴望並邁向新創造。正如耶穌是「阿拉法,俄梅戛」(啓 22:13),祂的事工也完成了神從創造之初到新創造這一終極目標的旨意。
遺憾的是,大多數基督徒將創造這個主題僅侷限於世界歷史的最初幾天。一提到「創造」,他們就想到「起源」。但聖經將世界及其整個歷史呈現爲神的創造計劃,在這個計劃中,神塑造、促進並實現祂對所創造的世界和人類的旨意。因此,聖經將創造的主題定義爲不僅是萬物的開始,也是萬物的終點,即萬物的目標。聖經中的創造主題是始源論(研究「起初之事」)與末世論(研究「末後之事」)的完美結合,爲基督徒提供了認識自己在世界中的目的、護理和位置的視角。
由於進化論引發的科學爭論,大多數基督徒用《創世記》第 1-2 章來解答「如何」的問題(即起源),幾乎完全聚焦於神創造世界的方式,而非創造的意義或重要性。更準確地說,《創世記》第 1-2 章不是要回答一個問題,而是要回答四個問題:不僅是「如何」,還包括「誰」「什麼」和「爲什麼」的問題。科學提出物理層面的問題(因果關係),這些問題都是好的、真實的,但教會則關注形而上的問題(本質和目的)。在現代,教會試圖解釋或捍衛聖經以應對「如何」問題的各種答案或方法時,卻忽略了其牧養責任,即解釋和回答與位格(「誰」)、計劃(「什麼」)和目的(「爲什麼」)相關的其他三個問題。《創世記》第 1-2 章作爲聖經敘事的正式引言,不僅僅是在回答一個科學問題(「如何」),而是在回答一系列非常具有牧養性和實踐性的問題:神是誰?祂的形像承載者是誰?神打算在祂的創造中做什麼?神爲什麼創造世界?雖然在神「如何」創造世界的問題上,基督徒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空間,但我們絕不能誤解神是「誰」、人類被設計成「誰」,或者神打算在世界上做「什麼」,或者神「爲什麼」創造世界——這些問題的答案解釋了每個基督徒的生命和目的。
與「如何」問題不同(這個問題太容易被侷限在「起初」),關於「誰」「什麼」和「爲什麼」的問題雖然在《創世記》1-2 章中被引入,但它們需要整個聖經故事來解釋神創造計劃的本質與目的。這就是爲什麼聖經中的創造主題不能侷限於起源,它還必須包括聖經所傳達的創造者對其作品(尤其是人類)的意圖,以及所有創造的最終目標。也就是說,正如創造者(約 1:3)是「阿拉法,俄梅戛」(啓 22:13),聖經故事也是關於創造與新創造的。創造與新創造的主題可以用「創造-救贖-新創造」的框架來總結,這一框架捕捉了聖經故事的全部脈絡。
神的創造計劃揭示了世界的目標。從聖經的開篇起,創造就被呈現爲神的計劃,是一項旨在實現神榮耀目標的善工。換句話說,創造不僅是神過去所做的,也是神正在做的。整個世界都是爲了「新創造」而造,並指向萬物的最終狀態。這一切都在聖經故事的開篇中揭示出來,它解釋了神以明確的意圖設計了創造,這一意圖包含兩個終極而美好的目標。首先,創造是爲了成爲神的宇宙性聖殿。《創世記》1-2 章揭示了神創造伊甸園(以及整個世界)作爲祂的聖所(結 28:18;詩 78:69;賽 66:1),即神的居所。這一點可以從以色列的帳幕/聖殿以創造敘述爲藍圖(出 25-27)得到證明,也可以從耶穌的降世作爲神「居住/帳幕」(約 1:3)在祂所創造的世界中的開始得到印證。如果《創世記》宣告了創造的聖殿設計,那麼《啓示錄》則宣告了新創造中的實現:「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啓 21:3)。其次,人類被設計爲創造的先知、祭司和君王。正如創造的物質形式一樣,神塑造了祂的受造物——人類——使其與神有特定的關係和角色。神創造了每一個男人和女人,使他們成爲祂形像的承載者,在創造中代表他們的創造主和主宰。這種代表意味著人類被神賦予先知、祭司和君王的本質與職責。神造亞當和他的後裔,是爲了彰顯祂自己的君王和服事的本質,並在整個創造中確立祂的旨意,高舉祂的價值。正如聖經故事所揭示的,終極而完美的代表最終將通過第二亞當——耶穌基督(羅 5:12-14;西 1:15-20)的位格和工作得以實現。這個世界被造,是爲了讓神的子民在基督裡與祂同住,永遠分享神的全然良善和榮耀。
神的創造計劃促成了祂對世界的護理。由於人類未能正確履行其先知、祭司和君王的本質與職責,神原本的心意受到了阻礙。教會正確地將人類的失敗定義爲「墮落」,即對神爲世界所定旨意的正式拒絕,未能完成神的計劃。墮落揭示了聖經故事線中的衝突,但它也容易在基督徒的思想中將聖經故事簡化爲墮落與救贖,而將創造與新創造僅僅視爲真正行動的背景。然而,在聖經的敘事中,人類的失敗被納入神的創造計劃之中,人的罪恰恰彰顯了神完美的旨意,即「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都與自己和好」(西 1:20)。正如約瑟的故事教導基督徒的:人圖謀作惡,「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創 50:20)。從一開始,神就打算通過基督創造一個充滿意義並最終完美的世界,因爲「萬有也靠他而立」(西 1:17)。因此,作爲救贖主的耶穌基督既是創造主(約 1:3)也是再創造者,因爲基督過去、現在、永遠都是「阿拉法,俄梅戛;首先的,末後的,初,終」(啓 22:13)。
神創造計劃中的救贖部分幫助我們理解神受造物的本質與目的,尤其是神的子民。神創造人類是爲了讓他們成爲祂的先知、祭司和君王,成爲祂形像的承載者,在創造中代表祂並推動祂的旨意(創 1:26-31)。人類未能完成神所託付的任務,這一失敗明確而徹底。但神恩典的護理早已預見了這一點,因爲祂深知只有第二亞當,而非第一亞當,才能成爲神完全且合宜的形像承載者(西 1:15)。神創造計劃的其餘部分將涉及人類的轉變,從以色列開始,擴展到教會——即所有神的受造物,使他們逐漸成爲基督的形像。舊約和新約以漸進的方式講述了這一故事,同時也是一種牧養的方式。以色列在舊約中未能完成的任務,是神牧養世界的方式,使世界看到它對基督——神救贖護理的需要。當基督到來並通過祂的位格和工作建立新約時,所有受造物都可以通過與祂聯合,成爲神從一開始就計劃的形像承載者。神的子民,即教會,現在有能力並受命按照《創世記》1-2 章中首次宣告的「誰」「什麼」和「爲什麼」生活在世界中。與神的創造計劃一致,教會如今在世界上承擔著祭司性、先知性和君王性的角色,符合神對創造的原始設計。這一切不是撇開基督,而是「在祂裡面」完成的,作爲神形像承載者的形像。因此,普世教會集體成爲「神的殿」,神藉著聖靈居住並通過教會施行祂的事工(林前 3:16)。教會是真正的亞當式人類,他們在基督裡並藉著聖靈,按照神創造計劃的原初設計生活、工作和服事。
神的創造計劃在世界的完善中達到頂點。世界的創造從一開始就以新創造爲目標,這是神旨意和護理的最終成就。當創造的完美潛能達到全然的完善時——當神如同在我們得救贖時所宣告的那樣:「成了」(約 19:30),神的創造計劃就完成了。神在《創世記》中的應許在《啓示錄》中得到應驗,那時伊甸園被培育成一座具有聖殿形態的花園城市。在新創造中,那曾在耶路撒冷聖殿中作爲神同在的神聖專屬之處,如今已擴展充滿全世界。整個世界將完全地親近神,也將被神完全地接納。在新創造中,福音的」好消息」將完全實現,末世的安息日將由神親自開啓並建立。在那日,那些從前只能通過異象看見的事將以復活的眼睛親見:神所有的創造都安居在祂榮耀的豐盛裡,向著耶穌基督——他們的創造主、救贖主和君王歌唱:「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賽 6:3)
聖經中創造和新創造的主題(即我們所說的神的創造計劃)爲理解神的創造和受造物的本質與目的提供了深刻的洞見。對基督徒生活和實踐而言,有幾個具有牧養意義的應用。基督教本質上是一個邀請,邀請人成爲完全的人。「在基督裡」意味著成爲神在《創世記》第 1-2 章所宣告的那種承載祂形像的人類。基督教解釋並引導人理解何爲真正的人,並按照神有目的的設計生活。基督徒的生活不僅包含屬靈層面,也同樣包含物質層面——這是在創造中並與創造主建立關係的生活。今天許多基督徒的諾斯底傾向(即將靈魂與身體分離)或超脫世界的逃避主義誤解了一個重要真理:神既是救主也是創造主,而且作爲創造主,祂創造的世界「甚好」(創 1:31),是祂預定的居所。基督徒必須努力通過神創造計劃的聖經視角來看待自己和他們所處的世界,使自己與創造主的旨意保持一致,並正確地參與祂在創造中的事工。這樣的聖經思維將培養耶穌門徒的幾種姿態,這些姿態反映了已開啓的新創造:對身體與靈魂的統一看法,對神特殊恩典(作爲救主)和普遍恩典(作爲創造主)的欣賞,對物質世界(地球)的美好欣賞與期待,以及渴望培育創造(即文化創造),使之與神的創造計劃及其對人類繁榮的追求保持一致。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reation and New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