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是祈求上帝做祂已經應許要做的事,聖經中以色列先祖、詩篇作者、先知、耶穌和使徒都是禱告的榜樣。
禱告就是祈求上帝做祂已經應許要做的事。作爲上帝通過彌賽亞-耶穌所收納的孩子,我們通過聖靈的能力禱告。我們在整本聖經中都能看到這種與神的互動,因爲神的子民不斷請求神實現祂的應許,實現祂的國度和統治。我們可以確信,上帝會回應我們爲成就祂的旨意而做的禱告,因爲祂已經明確應許要實現祂的旨意。這包括了:爲神榮耀自己的名、爲饒恕、爲我們認識神、爲敬虔的智慧、爲順服的能力以及爲福音得到傳揚。
聖經中沒有明確定義禱告,但禱告的基本含義是祈求。例如,在主禱文(太 6:9-13)中,耶穌在回應門徒」教我們禱告!」的請求時,給了他們一個祈求神行動的框架:建立祂的國、榮耀祂的名、饒恕祂的僕人並增添他們的力量。那麼,他們所「求」的都以上帝先前的行動爲基礎——簡單地說,禱告就是祈求上帝做祂在恩典中已經應許要做的事。
在聖經中,禱告並不是一個模糊的泛指屬靈活動的詞,而是牢牢植根於上帝的本性和作爲之中。約翰·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III.XX.1)中論述禱告時明確指出了這一點:
正如福音孕育了信心,同樣福音也訓練我們的心呼求上帝之名(羅 10:14-17)。這正是(使徒)在前面所說的:聖靈收納我們爲神的兒女,也印證了我們心中的福音(羅 8:16),使我們的靈敢於向神表明自己的願望,也發出說不出的呻吟(羅 8:26),並且滿懷信心地呼喊:「阿爸!父!」(羅 8:15)
因此從神學上講,上帝通過福音邀請我們通過與基督的聯合參與到三位一體的生活中,這就包括了請求天父上帝爲我們做某些具體的事,這建立在我們現在與耶穌同得兒子名分的根基之上,透過信心和聖靈的大能我們被神收納爲兒女。《馬太福音》第 7 章 7-11 節在重複向我們強調禱告的命令時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特別是在結尾處:「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這種祈求是由福音——即上帝已經應許要爲祂子民所做之事——所決定和控制的。通常透過聖靈的能力通過聖子向天父請求。
這種把禱告理解爲祈求上帝做祂所應許之事的觀點在舊約中幾乎處處可見。從《創世記》4 章 26 節人「求告耶和華的名」(大概是爲了實現《創世記》3 章 15 節中關於拯救者的應許)開始,上帝子民的禱告基本上都是福音式的,祈求上帝實現祂立約的應許。
當亞伯拉罕和他的家人禱告時,他們祈求上帝實現祂在約中的應許。所以亞伯拉罕(愚蠢地)禱告讓以實瑪利成爲他的繼承人(17:18);在《創世記》24-25 章中,亞伯拉罕的無名僕人和以撒本人都爲「娶妻計劃」的成功而禱告,然後雅各在《創世記》32 章 9-12 節中令人印象深刻地向「耶和華我祖亞伯拉罕的神,我父親以撒的神啊」禱告「你曾對我說……」,因爲祂應許要使雅各的「後裔如同海邊的沙,多得不可勝數。」(創 32:9-12)對雅各來說,禱告顯然是在祈求上帝踐行祂的應許,也就是保護他,使他祖亞伯拉罕所領受的應許得以實現。這一基本觀點在接下來的幾乎每篇禱告中都有所體現。
《出埃及記》以這樣的禱告開始(出 2:23-25),在從西奈山到迦南地的整個旅途中摩西與上帝的互動也以祈求上帝實現祂的應許爲特徵(例如,見民 14:13-20)。約書亞接續摩西之後(書 7:6-9),這一點就在《士師記》循環的遭審判後祈求解救(例如,士 3:15)上表現了出來。禱告所祈求的從來都不比神所應許之事更少(也幾乎並不更多)。
在思考舊約中「偉大的禱告」時這一點就更令人震驚了。在上帝結束了哈拿的不育之後,出人意料地,她的禱告並未聚焦於她自己的孩子,而是懇求神在我們的世界中工作,差遣拯救者(撒上 2:1-10)。所羅門在聖殿獻殿儀式上的禱告(王上 8 章),令人驚訝地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在磚瓦上,而是放在上帝在世上的工作進展上。在希西家的禱告中,即使他所關注的是自己的不幸,上帝的回應也親切地將他重新引向祂在世上計劃的進展。同樣,《但以理書》第 9 章和《尼希米記》第 9 章中的禱告也幾乎不涉及禱告者的處境或需要;相反,這些禱告都是在懇求神繼續在世界歷史舞台上實現祂的應許。即使是耶利米充滿焦慮的「爭辯」(如耶 12:1-12),其張力也來自上帝顯然沒有按照祂的應許在行事這樣的事實。
《詩篇》對聖經的禱告神學做出了特殊的貢獻。許多詩篇的特點是直接向上帝發出個人性的呼求(如詩 3:1,4:1,5:1 等)。這些詩篇中有許多是大衛的詩篇,至少最初是與上帝受膏者所經受的試煉有關。任何一首大衛的詩篇都是、而且首先是他的禱告。仔細觀察,大衛的經歷和他對這些經歷的回應方式都不是爲了捕捉地球上人類生活的普遍情況——這是上帝「彌賽亞」充滿張力的現實生活,祂是上帝在地球上計劃的中心,因此也成爲上帝仇敵關注的焦點。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就試圖用《詩篇》禱告是錯的!但這並不是故事的結尾。在《詩篇》中,彌賽亞子民的禱告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他們向上帝呼求,希望上帝按祂對先祖和受膏之王的應許行事(見第 77、103 和 130 篇)。從這個意義上說,彌賽亞的禱告就是彌賽亞子民的禱告。因此,《詩篇》關於禱告的「教導」比人們通常意識到複雜,也比人們所想像的更與舊約中關於禱告的其它教導彼此相融。《詩篇》對禱告的基本理解反映在君王/彌賽亞的禱告上——它呼求耶和華實現祂的應許。彌賽亞子民的禱告也體現了這種對禱告的基本概念,他們持續呼求上帝作工,通過派遣終極大衛式君王、建立祂的國度和吸引萬國歸向祂。
在舊約的末尾,向耶和華呼求,懇求祂採取行動的必要性非常明顯。以《歷代志》爲例,與《列王紀》中的類似章節相比,《歷代志》記錄了十個更具體的禱告。在每一種情況下,禱告的重點都是祈求上帝在世上作祂的工作。或者換一種說法,這些禱告是福音式的。
毫不奇怪,我們在新約中發現了完全相同的模式。禱告因福音而成爲可能,也受福音的塑造,禱告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繼續在發揮作用。
對耶穌來說,禱告基本上就是求天父作祂所應許的事。《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的「主禱文」是新約禱告的模板。《馬太福音》6 章 9-13 節(和路 11:2-4)中的個別請求都與聖經中上帝早先揭示的旨意和應許完全吻合。回應福音的要求是禱告的核心。令人高興的事實是,根據耶穌的說法,我們不必擔心求錯;相反,我們可以自由地請求,因爲我們知道天父不會給我們對我們無益的東西(見路 11:5-13;儘管《雅各書》確實警告我們,當我們請求時,不要懷疑上帝是否願意信守諾言——見雅 1:5-6)。我們也不需要試圖從上帝手中攫取任何祂不情願給的東西(另見路 18:1-8,在這裡上帝與不公正的法官形成了對比,後者需要經威逼利誘才會採取行動)。相反,我們可以把一切憂慮都卸給祂(彼前 5:7,至少包括禱告),因爲我們知道,通過福音,上帝已經應許會回應我們的禱告。
耶穌在《約翰福音》14 章 13-14 節的兩次應許中明確指出了這一點:「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你們若奉我的名求告什麼,我必成就。」上下文清楚地表明,耶穌說的是上帝啓示性的工作,打開人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見祂的榮耀。耶穌邀請我們像祂一樣稱呼天父(稱祂「阿爸,父」,根據羅 8:15和加 4:6),祂鼓勵我們按照祂的使命和議程禱告,這當然是爲了完成天父交給祂的工作(約 14:10)。
作爲兒女,我們現在受到鼓勵奉「奉耶穌的名禱告」,求神在聖子身上並通過聖子成就祂所應許的事(見林後 1:2;弗 5:2)。在整本聖經中,禱告總要理解爲祈求上帝成就祂所應許的事——無論是差遣彌賽亞並建立祂的國度,還是繼續建立主耶穌基督的教會直到祂再來。從根本上說,我們應該祈求上帝通過福音作祂新約的工作,即通過祂的話語和聖靈。
這一點在新約所鼓勵我們做的具體禱告中得到了證實(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期待神的回應)。我們可以確信,神會回應我們的禱告……
神承諾會回應這些禱告,因爲這些禱告總結了福音的工作。它們都是祈求上帝通過祂的話語作祂新約的工作。
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有一天將不再需要禱告了。禱告是上帝給墮落世界中生命的恩典護理。在新的創造中,上帝的所有應許都將在基督裡實現,在祂直接的同在中,我們將無需向祂呼求,只需永遠享受祂(見啓 21:22-27)。
聖經註釋:
歷史和聖經神學討論:
靈修討論:
在線資源:
編注:
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Doctrine of Pr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