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论
神的聖潔
2025-08-02
—— Richard Lints

定義

神的聖潔是指神在道德上絕對純潔,並且受造物在道德上與神有著絕對的距離。

摘要

神的聖潔這一概念的核心思想是神在道德上的絕對純潔。神的聖潔是個持續的主題,貫穿在整本聖經中,它通常與神顯(divine theophanies),即神在祂百姓中並代表祂百姓「顯現」相關。新約中耶穌降臨和五旬節聖靈降臨的經歷,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推進了聖潔主題的發展。神的聖潔,以各種奇妙的方式與神的公義和恩慈緊密相連,也最清晰地解釋了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受死。


聖潔:既具吸引力又危險

神的聖潔是指神在道德上絕對純潔,也指受造物與神在道德上有著絕對的距離。先知以賽亞宣告:「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賽 6:3)。在這三聲高呼中,聖潔是唯一的形容詞——這是一種表達著重強調的文學手法。神並非只有一點聖潔。神是非常、非常、非常聖潔。這提醒了當時的以色列人和現在的我們,神的聖潔具有巨大的屬靈意義。這也對我們人類的不聖潔提出了警告。神與有罪的人之間存在的鴻溝以聖潔爲核心標示——在人類墮落的狀態下尤爲如此,即便是在蒙了救恩的狀態下,他們身上可能擁有的任何聖潔也完全仰賴於神。

聖潔背後的核心點是絕對的道德純潔。神不僅完全良善,而且是良善的源泉和標準。因此,美善之所以具有永恆性,正是因爲它植根於永恆不朽之神。善不改變,是因爲神不改變。

神在道德上的絕對純潔往往也帶著危險。以色列人非常害怕過於接近神,以免被祂的聖潔淹沒。神的同在帶給以色列人極大安慰,同時也給他們不聖潔的生命帶來極大威脅。人不能輕輕忽忽或浮光掠影地來到神面前。大多數情況下,人需要一個中保代表他們來到神面前,以免他們在絕對聖潔之神面前承受自己不聖潔的後果。

新舊約聖經中的聖潔

整本舊約用各種具有象徵意義的方式指向聖潔。在始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約瑟)時代,割禮象徵著因罪從與神的盟約中被割除的嚴重後果。摩西時代的神蹟(燃燒的荊棘、十災、出埃及、西奈半島的電閃雷鳴)在神「顯現」時都伴隨著讓人恐懼和令人敬畏的經歷。在會幕(出 26)和後來的聖殿(代上 6-8)中,神同在之處稱爲「至聖所」。神同在的張力也意味著唯有恰當的代表才能進入至聖所,而且是在用適當的祭物替人贖罪之後。每年的贖罪日(利 16,23;來 9),以色列的大祭司都要帶著無瑕疵的羔羊之血進入至聖所,將血灑在祭壇上,這代表著羔羊代替以色列人而死。面對神聖的聖潔,唯一正確的反應就是跪下來敬拜。

新約主要明確地將神的聖潔與神的靈關聯在一起——在新約中神的靈大概有八十九次稱爲聖靈。神的聖潔是分隔神與不聖潔之人的主要屏障,而現在,三位一體中的聖靈澆灌在了不聖潔的人身上,神的聖潔藉此住進了人心中。聖靈將聖潔帶到了原本不聖潔之處,祂過去是、現在也是基督徒個人參與神聖潔的途徑。

從《創世記》的開頭到《啓示錄》的結尾,神的目標就是讓宇宙成爲祂自己聖潔的居所。這個目標在新天新地(啓 21-22)中實現了,這讓人回想起最初的伊甸園(創 2-3)神創造了一個有著累累果實的美好之地。然而,這個高潮也建造了一群在神的同在和聖潔中怡然自得之屬神的子民,他們在伊甸園中失落,卻在耶穌裡得到完全救贖。

聖潔與公義和恩慈的關係

在聖經中,有幾個與神的聖潔密切相關的倫理主題,其中最主要的是正義/公義和憐憫。神的公義是神聖潔的一種表現形式,公義標記出各種行爲的道德後果——將正義的行爲與邪惡的行爲區分開來。邪惡行爲的正義後果是與之相稱的刑罰。舊約中「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標準在現代人聽來可能容易讓人反感,但這只是古代口語化的說法,即刑罰應與罪行相稱。行爲是有後果的。正義的標準決定了在倫理上後果應如何與之前的行爲相匹配。以色列在《利未記》中的判例規定了許多行爲的公正後果,但顯然沒有考慮到每一種可能的行爲。神的正義是評判人類所有行爲的最終標準。整本聖經都在提醒我們,神不受賄賂(申命記 10:17),也不偏袒(代下 19:7),這有力地提醒我們,神的審判是完全公正的。

聖經中最大、也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語是,神憐憫不義之人。甚至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時,神就賜下應許女人的後裔將打傷蛇的頭(創 3),在這個應許中神會正義地戰勝邪惡,同時也會憐憫那些不配憐憫之人(創 3:15;加 3:16)。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創 12-15)以神的憐憫爲基礎,亞伯拉罕及其後裔唯一恰當的回應就是信靠神的憐憫。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都不可能贏得神的眷顧。然而,問題依然存在——那要如何處理他們的罪?神就只是刻意地忘記他們的罪嗎?神會爲了表達祂的愛而放棄祂的公義嗎?神要對半劃分祂的性情,爲祂品行的這一半(公義/正義)犧牲另一半品性(憐憫/愛)嗎?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需要我們充分理解神的聖潔——這既不犧牲祂的公義,也不損害祂的恩慈。舊約中所有關於神聖潔的表述都預表著耶穌的代贖。令人震驚的現實是,神將親自(在十字架上)爲祂子民的罪擔負刑罰,從而向他們展示赦免罪孽的憐憫。這憐憫原是他們不配得的,而憐憫本身必然就是原不配得的,但它也是完全公義的,因爲耶穌擔負了所有的刑罰、付出了全部的代價。神的憐憫並沒有抹殺神的公義,但祂的公義也沒有阻礙祂的憐憫。十字架的偉大奧祕就在於它完全滿足了神的公義又完全展現了神的憐憫(羅 3、4)。

結論

神的聖潔是聖經整個敘事主線的根基。祂的聖潔意味著所有受造物都在一個既定的道德秩序中運作,在這個秩序中,善與惡絕非是依據文化倫理而定的相對術語。人類的繁榮始終爲神所喜悅且是神所盼望的。在整部聖經中,神的聖潔向我們提供了看待人類之墮落和混亂無序最清晰的參照框架。神的聖潔也標誌著神以奧祕的、驚人的和令人畏懼的方式在人類歷史中非凡地顯現。以色列人最大的盼望是看到神,最大的恐懼也是看到神——因爲絕對的聖潔總是既吸引人又令人恐懼。神的聖潔貫穿了耶穌的生、死和復活。這也是爲什麼在福音書中很少有與耶穌同時代的人能理解祂。當神出現在歷史中時,祂之所是總是令人難以置信。第一個恰當的回應總是敬拜和感激,之後才能有一點理解。神通過祂的(聖)靈將祂的聖潔送入我們的生活和社區,這樣耶穌爲我們而死和復活的好消息甚至傳遍了萬國。當神最終完全戰勝邪惡時,就不再需要有「至聖所」的聖殿了,因爲聖潔的神將居住在祂百姓中間,直到永遠。

進一步閱讀

  • Jerry Bridges, The Pursuit of Holiness (NavPress, 2016). 中譯參考:畢哲思 著《聖潔讓你想的不一樣》,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
  • Jay Sklar, 「How to be Unholy as You Pursue Holiness
  • R. C. Sproul, 「The Holiness of God」 .中譯參考:史哲羅,《神的聖潔》系列,林格尼爾事工。
  • Paul Tripp, 「The Doctrine of Holiness
  • John Webster, Holiness (Eerdmans, 2003). 中譯參考:約翰·韋伯斯特 著《聖潔神學》,香港:基道出版社。
  • David Wells, God in the Whirlwind: The Holy Love of God (Crossway, 2014).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Holiness of God.

Richard Lints(理查德·林茨)博士畢業於聖母大學(Notre Dame),現擔任哥頓-康威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安德魯·馬奇傑出神學教授(Andrew Mutch Distinguished Professor)兼學術事務副院長。
標籤
福音
聖經
三位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