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论
彌賽亞盼望
2025-10-14
—— T. D. Alexander

定義

舊約的核心是期盼神差派一位出自大衛王朝的獨特君王,把神的祝福帶給萬國萬民。值得注意的是,祂將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爲他人贖罪。

摘要

從《創世記》開始,神就暗示祂的計劃是將世界從亞當夏娃悖逆所帶來的後果中救贖出來,這個計劃將集中在夏娃的一個後裔身上,這個後裔將勝過神的仇敵——蛇,別處的經文認定它是魔鬼或撒但。後來這個盼望就與亞伯拉罕相關聯,期待他的一個後裔將會成爲一位君王,通過祂,地上的萬民都將得到祝福。實現這些應許的路徑最終引向大衛王朝。神通過大衛和他兒子所羅門,確立了耶路撒冷爲祂的聖城,祂會在那裡與祂的百姓同在。當大衛王朝後續的國王未能完全信靠神時,許多先知預言神將興起一位正義的大衛式君王,祂將以正義、和平和繁榮來施行統治。應許中的大衛式君王將作爲神的中保通過犧牲自己生命的方式爲他人贖罪並以此來救贖他們。儘管公元前 586 年巴比倫毀滅耶路撒冷時就終結了大衛王朝在耶路撒冷的統治,但神通過祂的先知暗示祂將差派一位新的大衛式君王。公元前 1 世紀的大多數猶大人都期待著這位神所應許的君王。從那時開始,「彌賽亞」這個詞——意爲「受膏者」,就開始與其它頭銜一並用來以指這位應許中的君王。


在路加寫給提阿非羅的書信中,路加描述了耶穌的父母把嬰兒耶穌帶到耶路撒冷聖殿的情景。他們遇到了一個名叫西面的人,他「又公義又虔誠」,聖靈曾向他啓示在他「自己未死以前,必看見主所立的基督」(路 2:26)。路加接著介紹了一位八十四歲的女先知亞拿,當她看到耶穌時,就「進前來稱謝神,將孩子的事對一切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人講說」(路 2:38)。

路加將這些細節囊括其中,來突出他的福音書中反覆出現的一個主題:耶穌實現了神差派一位君王來拯救世界的期盼。這個期盼集中在一位稱爲主基督或彌賽亞的獨特君王身上。英語中的基督(Christ)和彌賽亞(Messiah)這兩個術語來自於希臘語 christos 和希伯來語 māšîaḥ,它們都意指「受膏者」(參見《彌賽亞耶穌》一文)。在舊約中,膏抹通常與神任命一個人爲王統治相關(例如撒上 10:1,16:13)。在新約和同一時期的猶太文本中也是這樣。[1]

從福音書中可以看出,一些與耶穌同時代的人相信神會差派一位受膏者/基督/彌賽亞,但關於這會帶來什麼結果,眾人各執己見。大多數人期待即將到來的君王將重建以色列,使它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將羅馬人趕出巴勒斯坦。但耶穌並沒有滿足他們的期望,特別是當祂被羅馬人釘死在十字架上時。

在新約中受膏者/基督/彌賽亞的死具有重大的救贖意義,同時它也實現了舊約的期望。路加記錄了耶穌在去以馬忤斯的路上與兩個門徒的對話。當他們對耶穌說他們曾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耶穌時(路 24:21),耶穌回答說(路 24:25-27):

「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在這之後,路加描述了耶穌如何來到耶路撒冷的十一位使徒面前。路加寫道(路 24:44-47):

耶穌對他們說:「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裡復活,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

在這些復活後的相遇中,耶穌指向了舊約中關於基督或彌賽亞的記載。

大衛家族相關的期盼

新約中所反映的彌賽亞盼望之核心是期盼一位出自大衛後裔的君王。受膏者/基督/彌賽亞會是「大衛的子孫」。這個期盼在舊約中有著根深蒂固的根基,舊約中大衛王朝在神與以色列國交往的故事中佔據著中心地位。大衛是第一個通過他的後裔在以色列建立了王朝的人。蒙神揀選,大衛由先知撒母耳膏立(撒上 16:1-13)。他隨後統一了以色列各支派,攻佔耶路撒冷,將其定爲首都(撒下 5:1-12)。他將約櫃——天上神之寶座的腳凳,遷至耶路撒冷,並確立耶路撒冷爲神的城(撒下 6:1-15)。當大衛表示想要在耶路撒冷爲神建造一座房屋/聖殿時,神與他立約將永遠建立大衛的家室/王朝(撒下 7:1-29)。[2] 隨後,大衛的兒子所羅門在耶路撒冷爲神建造了一座聖殿,建立了神、耶路撒冷/錫安和大衛王朝之間的特殊紐帶(王上 6:1-8:66)。所羅門的統治結束後,王國就分裂了,大衛王朝繼續統治了猶大幾百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國以色列的王朝興衰更迭卻層出不窮。

神對大衛的應許在確保大衛王朝的未來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也不能攔阻神懲罰大衛王朝的國王們,因他們背棄神並忽視了西奈之約。最終,神差遣巴比倫人懲治耶路撒冷的居民,導致大衛王朝滅亡,耶路撒冷聖殿遭毀壞,城牆遭拆毀。

儘管這些悲劇事件使猶大百姓相信神已經放棄了對祂對大衛的應許,但在耶路撒冷陷落前後,先知們都在暗示,神將在未來通過一位君王實現祂對大衛的應許,這位君王將以公理正義治理祂的國。

在流亡前期,這個大衛式盼望最充分的表達出現在《以賽亞書》中。以賽亞針對公元前 8 世紀末大衛王朝在亞哈和希西家統治下的腐敗,宣佈(賽  9:6-7):

因有一嬰孩爲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爲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

這位所應許的未來正義君王與以賽亞時代在掌權的腐敗大衛後裔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另一個預言中,以賽亞宣佈(賽 11:1-5):

從耶西的本必發一條,從他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耶和華的靈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他必以敬畏耶和華爲樂,行審判不憑眼見,斷是非也不憑耳聞;卻要以公義審判貧窮人,以正直判斷世上的謙卑人,以口中的杖擊打世界,以嘴裡的氣殺戮惡人。公義必當他的腰帶,信實必當他脅下的帶子。

以賽亞說從耶西「根生的枝子」標誌著被砍倒的大衛王朝會有新的開始(參見摩 9:11-13)。以賽亞不僅預見到了刑罰,還預見到了一位截然不同且更好的大衛王朝君王。這些預言讓人有理由相信將來神將興起一位獨特的大衛王朝君王。[3] 

公元前 8 世紀末擔任國王的大衛後裔未能完全信靠神,這與在《以賽亞書》中稱爲「主的僕人」的那個人的順服形成了對比。有許多首詩歌介紹了那一位,但高潮出現在第 53 章——這位毫無瑕疵的僕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來爲別人的罪代贖。[4] 雖然經文並未直接稱這個僕人爲君王,但許多因素都指向這個理解。[5] 神說,祂將使這個僕人「做外邦人的光」,以便祂的「救恩,直到地極」(賽 49:6;參 42:6-7)。重要的是,這個僕人對耶和華的順服對於成功建立神所珍視的新耶路撒冷來說至關重要。大衛王朝在公元前 8 世紀期間掌權的國王們要爲神離棄耶路撒冷及耶路撒冷隨之被巴比倫人征服負責,而主的僕人之受苦卻在神對耶路撒冷和列國的救贖旨意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6] 在流亡之後,當大衛王朝沒有國王統治耶路撒冷時,《詩篇》和歷代志仍以不同的方式微妙地體現出對大衛王朝復辟的盼望。

《詩篇》編集於流亡之後,彙編了在公共崇拜中所使用的已有較短詩歌。想想看流亡之後的猶大國並沒有大衛王朝的統治者,《詩篇》卻強調了大衛的後裔。這一點值得關注。在《詩篇》的開頭,《詩篇》第 2 篇強調了神與祂受膏者之間的特殊關係。作爲神的兒子,這位君王將以列國爲祂的產業。《詩篇》第 2 篇以呼籲其它國家的君王和統治者向神的兒子——這位君王降服而結束。在《詩篇》第 72 篇中,大衛爲未來君主所寫的祈禱中,也可以看到與此相呼應的期盼。它呼應了《詩篇》第 2 篇,說到「萬民」和「列國」都將降服於一位未來的君。《詩篇》預見到這位君王將治理全地,爲貧困和受壓迫的人帶來和平與繁榮。

神對大衛的盟約應許凸顯在《詩篇》第 89 篇中,《詩篇》開頭強調了神如何應許永遠建立大衛的後裔和寶座。這個主題隨著《詩篇》的推進得到了發展,但隨後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轉折。第 38-45 節關注神離棄了大衛王朝的國王,反映了巴比倫人攻擊和征服耶路撒冷時發生的事情。在這離棄的背景下,《詩篇》以這樣的發問結束:「耶和華啊,這要到幾時呢?你要將自己隱藏到永遠嗎?你的憤怒如火焚燒要到幾時呢?」(詩 89:46)在最後的懇求中,詩人回顧神對大衛的應許,用這樣的方式結束了這首詩:

主啊,你從前憑你的信實向大衛立誓,要施行的慈愛在哪裡呢?
主啊,求你記念僕人們所受的羞辱,記念我怎樣將一切強盛民的羞辱存在我懷裡。
耶和華啊,你的仇敵用這羞辱,羞辱了你的僕人,羞辱了你受膏者的腳蹤。

除了《詩篇》第 89 篇之外,《詩篇》的其餘部分也有大量經文講到了大衛後裔中的君王,這表明《詩篇》的彙編者期待復興一位大衛式君王。《詩篇》第 110 篇用積極的基調說到神應許的那位大衛式君王將戰勝他的敵人,這與《詩篇》第 2 篇的感傷相呼應,如果最終的彙編者不相信神會在流亡後重新建立大衛王朝的話,那麼這樣的積極就會顯得格格不入。同樣,在流亡之後,《詩篇》132 篇讓人有理由相信神「要叫大衛的角在那裡發生」(第17節)。[7] 

《歷代志》是在流亡之後編纂的。《歷代志》在某種程度上與《列王紀》平行,其中值得留意的是它特別關注大衛後裔。《歷代志》忽略了以色列北國的國王。《歷代志》的作者在整部書卷中所要表達的就是期盼恢復大衛後裔。《歷代志》突出了耶路撒冷聖殿與大衛後裔之間的密切聯繫,大衛後裔負責建造聖殿。《歷代志》作者暗示,如果人們在重建的聖殿中悔改和祈禱,神將通過恢復大衛王朝來醫治他們的土地。這一主題體現在《歷代志》作者所講述的瑪拿西王的統治。《列王紀下》21 章說瑪拿西所犯的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巴比倫毀滅耶路撒冷的原因。約西亞的改革甚至不足以挽回神刑罰耶路撒冷的決定(王下 23:24-27)。儘管《歷代志》在記載瑪拿西的一生時並沒有抹去他的邪惡行爲,但它描述了他的悔改和在流亡巴比倫一段時間後又再次作王(代下 33:1-20)。[8] 《歷代志》作者強烈地暗示了,即便是大衛王朝最糟糕的君王,在真誠悔改之後也能獲得恢復。鑑於這一點,猶大人不應排除神會信守祂對大衛的應許——「大衛之子」將統治耶路撒冷,這個應許仍有可能實現。

大衛後裔之前的期盼

追溯彌賽亞盼望的起源,似乎很明顯可以追溯到神對大衛的應許,即祂關於一個永恆王朝的應許,但大衛後裔之前的一些重要期盼大大加深了我們對彌賽亞盼望的理解。在大衛王朝成立之前,就有這樣一個盼望,即神將差派一位君王——來自亞伯拉罕的後裔——來祝福世上的萬族。

然而,就連這個盼望也有更久遠的根源,也可以追溯到伊甸園以及神對欺騙亞當和夏娃之蛇的審判。神對蛇說:「你既做了這事,就必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爲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爲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 3:14-15)神關於女人的後裔將戰勝蛇的宣告標誌著彌賽亞盼望的起源。[9]

神對蛇說的話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但如果將其放在整部《創世記》的背景中,就會發現戰勝蛇的人將是一位君王。[10] 亞當和夏娃未能順服神,在這背後是對他們應該行使權柄治理其它受造物的期望(創 1:26、28)。他們因爲聽從了蛇的話,背叛了神,就將一個受造物置於造物主之上。[11] 因著他們的所作所爲,他們喪失了作神代理人的皇室地位。因此,人們可能會期盼戰勝蛇的人能夠在亞當和夏娃的失敗上得勝。[12] 然而,雖然對蛇的懲罰中暗含了一位統治者的應許,但取得這個勝利離不開苦難。

在這個重要說明的基礎上,《創世記》的其餘部分特別關注確認「擊敗蛇的人」。在該隱殺害他更公義的兄弟亞伯之後,女人的後裔與塞特(創 4:25)相關聯。他的後代通過直系家譜傳到了挪亞(創 5:3-32),挪亞因他的義而與眾不同(創 6:9)。從挪亞開始,女人的後裔通過閃追溯到亞伯拉罕(創 11:10-26)。值得注意的是,對亞伯拉罕生命的記述關注的是神通過亞伯拉罕的後裔祝福地上萬國的應許(創 22:16-18)。在神與亞伯拉罕訂立永恆盟約時,神應許說,君王將出自亞伯拉罕和撒拉(創 17:6、16)。[13] 

在亞伯拉罕之後,《創世記》的家譜傳到了以撒,之後是雅各。在這兩代的傳承中都忽略了長子。有趣的是,以掃輕視他的長子名分,爲了一碗湯把它賣給弟弟雅各(創 25:29-34)。雖然雅各的行爲並不盡光彩,但他重視長子名分及其相關的神聖應許。後來,當以撒將雅各當成以掃而把長子的祝福賜給他時,以撒說(創 27:29):

願多民侍奉你,多國跪拜你;願你作你弟兄的主,你母親的兒子向你跪拜。凡咒詛你的,願他受咒詛;爲你祝福的,願他蒙福。

以撒的這句話迴響著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創 12:3),表明統治他人的權力將屬於雅各。儘管以掃後來威脅要殺死雅各,但神的祝福還是臨到了雅各身上,他在遭驅逐到巴旦亞蘭後就昌盛起來,並爲他人帶來了昌盛。當雅各回到迦南時,神曾應許:「你要生養眾多,將來有一族和多國的民從你而生,又有君王從你而出。」(創 35:11)

接下來的家譜主要關注的是約瑟,但也包括了猶大。約瑟與兄弟們迥然不同,他被父親視爲擁有長子繼承權的兒子(參代上 5:1-2)。在亞伯拉罕之約的背景下,約瑟的「王權」之夢具有重要意義(創 37:5-11)。當他的兄弟們隨後將約瑟賣到埃及爲奴時,約瑟得到神的祝福,並將神的祝福傳遞給他人(創 39:5)。儘管約瑟遭到了監禁,但神出於恩典讓他高升,好拯救埃及和別的國家免於饑荒(參看創 50:20)。他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後來的彌賽亞期盼,即大衛式的君王把神的祝福帶給萬國。

從約瑟開始,在《創世記》中追溯的獨特後裔血脈就傳到了以法蓮,這是逆轉了長子繼承權的另一個例子(創 48:13-20)。此後,對未來君王的盼望就與以法蓮支派相關聯,以法蓮人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時所扮演的角色就證明了這一點。然而,正如《士師記》所揭示的,以法蓮人未能成爲神所期盼的道德領袖。[14] 

《創世記》對約瑟生平的記載中出人意料地插入了一個關注猶大家族血脈延續的故事(創 38:1-30)。通過強調珥的頭生子地位和沒有後代,敘述者暗示猶大家族可能在實現與夏娃後代相關的神聖應許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隨後的故事講述了她瑪與猶大不尋常的關係,帶來雙胞胎的降生,以又一例長子繼承權的逆轉爲結束(創 38:27-30)。法勒斯突然在看似頭生的謝拉之前出生,這一奇怪的事件具有象徵意義。雖然王權最初與以法蓮支派相關聯,但神後來拒絕約瑟-以法蓮的血脈,轉而揀選了猶大支派的大衛(詩 78:67-72)。正如《路得記》所揭示的,大衛是法勒斯的直系後裔(得 4:18-22)。

在《創世記》49 章中,雅各所宣佈的祝福反映了王權可能與猶大和約瑟後代有關的想法。鑑於在彌賽亞盼望中大衛王朝的重要性,雅各在 49 章 10 節中關於猶大未來後裔的聲明,即萬民都必歸順,在傳統上被理解爲彌賽亞預言。

通過觀察《創世記》中獨特的家族血脈如何與大衛王朝相關聯,可以明顯看出與大衛王朝相關的彌賽亞盼望可以追溯到神救贖活動的最早階段。[15] 《創世記》中出現的各個神聖應許對於理解後來的彌賽亞盼望具有重要意義。神關於擊敗蛇(創 3:15)和祝福彼此疏離之人(創 12:3,18:18,22:18)的應許與一支獨特的家族血脈相聯,這個家族最終會有一位君王來代表神勝過仇敵,恩慈地統治列國。

《創世記》到《列王紀》的各卷書是一個連續的敘事,從《創世記》中期盼未來王朝,發展到《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各書中王朝的建立。雖然《列王紀》描述了大衛王朝的衰落和最後一位大衛王朝國王約雅敬被擄到巴比倫,但在它結尾的經文中給出了一線希望,即這不是故事的終結。約雅敬從監獄獲釋後,獲賜「使他的位高過與他一同在巴比倫眾王的位」(王下 25:28)。與大衛王朝相關的盼望等待著實現。

結論

現代學術界的共識強烈反對從舊約書卷中追溯彌賽亞相關的思想。然而,對未來獨特君王的信心的確是整部舊約書卷的核心。人們期待未來的大衛王朝君王在神爲世界制定的救贖計劃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些期望構成了新約作者宣稱彌賽亞盼望在耶穌基督身上得到了實現的基礎。

與大衛王朝相關的彌賽亞期盼並沒有窮盡舊約所講述的關於耶穌基督的一切事。它們只是舊約與耶穌相關聯的線繩中的一股,但卻是非常核心的一股。

腳註

[1] 耶穌是大衛王位繼承人的思想主導了《馬太福音》。馬太從最初的譜系(太 1:2-17)和「東方博士」尋求「猶太人之王」(太 2:1-12)的記載,發展到耶穌被釘十字架成爲「猶太人的王」(太 27:37),最後以耶穌宣告「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太 28:18)結束。公元前一世紀中葉的猶太文本《所羅門詩篇》或作《所羅門之歌》表達了神將「爲他們興起他們的王,大衛之子」統治以色列的願望(所羅門詩篇 17:21)。這位王隨後被稱爲「主所膏立的」(所羅門詩篇 17:32;參看 18:1、5、7)。

[2]《撒母耳記下》7 章的希伯來文與「房子」(house)一詞的文字遊戲相關。大衛想爲神建造一座「房子」(即宮殿/廟宇),神應許爲大衛建造一座房子(即王朝)。

[3] 其它先知書中也有對未來大衛王朝君王的期待:《彌迦書》5:2-6;《耶利米書》23:5-6,33:14-26,《以西結書》34:23-31,37:24-28;《撒迦書》9:9-10。

[4] 通常被稱爲「僕人之歌」的經文是《以賽亞書》42:1-4,49:1-6,50:4-9,52:13-53:12。除了這些詩歌之外,還可以加上《以賽亞書》61:1-3,但這些經文中的說話者並沒有被特別稱爲僕人。根據《路加福音》4:16-21,耶穌在朗讀《以賽亞書》61 章之後,表明自己是受膏者,「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5] 參 M. Zehnder, 'The Enigmatic Figure of the 「Servant of the Lord」: Observ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rvant of the Lord』 in Isaiah 40-55 and Other Salvific Figures in the Hebrew Bible,」 in New Studies in the Book of Isaiah, ed. M. Zehnder, (Perspectives on Hebrew Scriptures and Its Contexts, 21; Piscataway: Gorgias Press, 2014), 231-282.

[6] P. J. Gentry, 「Rethinking the 『Sure Mercies of David』 in Isaiah 55:3,」 WTJ, 69 (2007) 279-304.

[7] 如需更全面的討論,請參閱 D. C. Mitchell, The Message of the Psalter: An Eschatological Programme in the Book of Psalms, (JSOTSup 252;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7); M. K. Snearly, The Return of the King: Messianic Expectation in Book V of the Psalter, (The Library of Hebrew Bible/Old Testament Studies 624; London: Bloomsbury T&T Clark, 2016).

[8] 瑪拿西被擄到巴比倫值得關注,因爲對此負責的是亞述人,而不是巴比倫人。他被帶到巴比倫的經歷與公元前 6 世紀耶路撒冷和猶大人民的情況相似。

[9]《創世記》3:14-15 傳統上被稱爲「原始福音」(或稱「福音雛形」),即福音的第一次宣佈。

[10] See T. D. Alexander, 「Messianic Ideology in the Book of Genesis,」 in The Lord's Anointed: Interpretation of Old Testament Messianic Texts, ed. P. E. Satterthwaite, R. S. Hess, and G. J. Wenham, (Grand Rapids/Carlisle: Baker/Paternoster, 1995), 19-39; J. M. Hamilton, 「The Skull Crushing Seed of the Woman: Inner-Biblical Interpretation of Genesis 3:15,」 Southern Baptist Journal of Theology, 10 (2006) 30-55; J. M. August, 「The Messianic Hope of Genesis: The Protoevangelium and Patriarchal Promises,」 Themelios, 42 (2017) 46-62.

[11] 蛇掌管全地的權柄。撒但成爲這個世界的統治者(約 12:31,14:30,16:11),他用「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試探耶穌(太 4:8-10;參閱路 4:5-8)。

[12]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1 中明確提出了這一點。對耶穌作爲人類君王的重要性進行了有益的討論 D. G. McCartney, 「Ecce Homo: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as the Restoration of Human Vicegerency,」 WTJ, 56 (1994) 1-21.

[13] 神的約要亞伯拉罕成爲萬國之父。「父」這個概念可能帶有皇室的含義。

[14] 在後來的猶太傳統中,彌賽亞的概念有時與「約瑟之子」或「以法蓮之子」相關聯。參見D. C. Mitchell, Messiah ben Joseph, (Newton Mearns: Campbell Publications, 2016); M. V. Novenson, 「Whose Son is the Messiah?,」 in Son of God: Divine Sonship in Jewish and Christian Antiquity, ed. G. V. Allen, et al.,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Eisenbrauns, 2019), 79-81.

[15] 《申命記》第 17 章 14-20 節中關於君王職責的說明表明,甚至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前,他們就期盼建立君主制。

進一步閱讀

關於舊約預言了未來君王降臨的概覽,請參閱

  • Alexander, T. Desmond. The Servant King: The Bible’s Portrait of the Messiah. Vancouver: Regent College Publishing, 2003.

對彌賽亞盼望更詳細的討論可以在以下資料中找到:

  • Bateman, Herbert W., Darrell L. Bock, and Gordon H. Johnston. Jesus the Messiah: Tracing the Promises, Expectations, and Coming of Israel’s King. Grand Rapids, MI: Kregel Publications, 2010.
  • Hess, Richard S., and M. Daniel Carroll R. Israel’s Messiah in the Bible and the Dead Sea Scrolls. Grand Rapids: Baker, 2003.
  • Porter, Stanley E., ed. The Messiah i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McMaster New Testament Studies. Grand Rapids, Mich.: William B Eerdmans, 2007.
  • Satterthwaite, P. E., R. S. Hess, and G. J. Wenham, eds. The Lord’s Anointed: Interpretation of Old Testament Messianic Texts. Grand Rapids/Carlisle: Baker/Paternoster, 1995.
  • Kaiser, Walter C., Jr. The Messiah in the Old Testament. Studies in Old Testament Biblical Theology. Carlisle: Paternoster Press, 1997.
  • Rydelnik, Michael A. The Messianic Hope: Is the Hebrew Bible Really Messianic? NAC Studies in Bible and Theology. Edited by E. Ray Clendenen. Nashville: B&H Publishing, 2010.
  • Rydelnik, Michael, and Edwin Blum. The Moody Handbook of Messianic Prophecy: Studies and Expositions of the Messiah in the Hebrew Bible. Chicago: Moody Publishers, 2019.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Messianic Hope.

T. D. Alexander(T. D. 亞歷山大)博士畢業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 (The 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是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Belfast)聯合神學院聖經(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研究高級講師和研究生課程主任,也是菲茨羅伊長老會(Fitzroy Presbyterian Church)的長老。亞歷山大在聖經神學領域著述頗豐,主要作品有The City of God and the Goal of Cre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City of God The Message of the Kingdom of God。亞歷山大與安妮(Anne)結婚,兩個子女已經成年。
標籤
福音
聖經
三位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