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治死罪
2022-01-01
—— Kelly M. Kapic

定義

治死(Mortification)是個神學術語,描述了那些與基督聯合併活在聖靈大能中的人(即基督徒)蒙召殺死(治死)內心中揮之不去的罪惡衝動,同時抵制從基督徒自身以外而來的試探。

摘要

治死(Mortification)是個神學術語,描述了那些與基督聯合併活在聖靈大能中的人(即基督徒)蒙召殺死(治死)內心中揮之不去的罪惡衝動,同時抵制從基督徒自身以外而來的試探。作爲基督裡新造之人,基督徒不僅可以自由地抵制罪,還可以積極地愛上帝和鄰舍。因此,正確地理解「治死」也與「活出新人」(vivification)關聯在一起。「活出新人」強調了呼召我們回應聖靈在我們身上持續的工作,儘管我們也承認內在的罪以及罪在敵對聖靈,但聖靈會在我們身上結出果子。


生與死

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
必要死;
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
必要活著。」(羅 8:13)

與新約聖經的許多其他作者一樣,保羅經常用一組對比來闡述一個觀點,如光明與黑暗、接受與拒絕、肉體與聖靈;而在這裡,他使用了活著與死。當然,「活著」在這兩者中更爲重要:例如,基督的死是爲了給我們帶來生命(羅 6:10)。正如《羅馬書》8 章 13 所討論的那樣,治死的意義在於,它摒棄了一切與我們通過聖靈在基督裡所擁有的新生命相抵觸之物。

每一個活著的生命都來自永生上帝。基督徒相信,這位仁慈的上帝創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一個祂所喜悅的、並且祂感到滿意的世界,而且祂特別在意按照祂的形像和樣式受造的人類(創 1-2)。罪的侵入不僅挑戰和違背了上帝,也挑戰和違背了所有受造界的根基和特性,尤其是人類的根基和特性(創 3)。罪玷污了人類所有的生活領域,影響了從我們的身體到心理的一切。人所經歷的每個領域——從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彼此的關係、與地球的關係,甚至與我們自己的關係——都受到了負面的影響。所有這些破碎的關係最終導致死亡——生命的反面。

要理解保羅向我們推崇的治死,就必須了解這段經文的背景,否則我們就很容易把治死簡化爲避免做「壞事」的道德主義。然而如果正確地加以界定,治死並不只是消極的,它也是積極恢復和積極促進人類繁榮的工具。罪不是生命的源泉,而是感染和擾亂我們生命的病毒:除非罪死,否則我們沒有辦法回歸真正的生命。這就是基督的成就,也是祂帶領我們的方式。

基督的生、死和復活:悔改的基礎

基督的生、死和復活(新生命!)是事實,我們爲此感謝神,它不僅是理解基督教信心的範式,也是理解基督徒生活的範式。脫離了基督裡的信心,用來描述我們的用詞都非常嚴肅,儘管有時這些比喻並不容易結合在一起:我們死在罪中(弗 2:1),與基督爲敵(羅 8:7),是愚昧的人,對真正屬靈的事情視而不見(林前 2:14)。然而,福音應許彌賽亞的生與死將帶來新的創造,因此,作爲從死裡復活的長子(彼前 3;啓 1:4),耶穌彰顯並預示了新生命的好消息。唯有祂能恢復我們與造物主的關係,並開啓我們對鄰舍嶄新的愛。但是,我們的舊習性與這個新生命格格不入。正如耶穌賜予我們新生命一樣,祂也呼召我們在新生命中與祂同行,向世人作見證:耶穌戰勝了死亡和所有導致死亡的罪。我們度過的每一天都要仰望祂、跟隨祂,這不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那只不過是自私的道德主義),而是繼續與塑造我們的永活之主喜樂、持續地相交。

四福音書記錄了耶穌受難的歷史事件,而使徒保羅則解釋了耶穌受難與我們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繫。保羅以基督的十字架爲榮,稱「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 6:14)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徹底改變了保羅的本性和本質,以至於他不得不使用「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這樣的極端語言,因爲在最深刻的現實中,他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爲我捨己。」(加 2:20)也就是說,耶穌的生命不只是保羅要求我們效法的榜樣。他在這裡的意思是,他,保羅,事實上已經死了,他甚至不再擁有他曾經擁有的生命——這就是死的通常結果。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不僅令基督死了,他保羅也死了,然而,現在保羅仍活著。聖靈使保羅與基督結合在一起,因此祂的現實就是保羅的現實。保羅活著,因爲基督不僅活在天上,也活在保羅里面。這裡的意思是,這種在基督裡死而復生的情況也適用於其他基督徒。這就是保羅在告誡基督徒們要治死他們揮之不去的罪惡衝動時的上下文。

那些屬於基督的人蒙召與罪爭戰,不是爲了讓他們成爲蒙上帝悅納的人,而是因爲舊的、罪惡的習性干擾了他們體驗在基督裡所擁有的新生命。保羅說,「順從誰,就做誰的奴僕」,他只提供了兩個選擇:罪和順命(羅 6:16)。雖然我們以前都是罪的奴僕(約 8:34),但因著基督的位格和工作,我們已經從罪和撒但的暴虐捆綁中獲得了自由,我們現在的生活反映了這種新自由,即愛我們的天父(參約 8:36)並服侍我們的鄰舍(彼前 2:16)。重返舊的罪惡習性並不意味著我們會失去這種生命,但它卻可能使我們在這生命中的行走中變得蹣跚。

可悲的是,我們常常表現得好像罪的牢籠仍囚禁著我們,但保羅希望我們認識到事實並非如此。因爲我們與基督聯合,祂的死意味著我們向著罪已經死了(羅 6:5、7)。祂摧毀了罪對我們的統治和轄制。現在,應該成爲我們生命之標誌的是義而不是罪(羅 6:17-18)。保羅並不是在宣揚完美主義,即那種認爲我們可以達到完美,而且必須達到完美才能獲得神對我們的認可。但他顯然認爲基督徒與罪的爭戰既真實又艱難(羅 6:1-14),以至於罪似乎想再次成爲我們的主人。

基督將天國作爲禮物賜給我們(路 12:32),不僅使我們能夠按照祂國度的本質和價值生活,還教導我們祂國度的方式。在這裡,我們看到並遵循恩典和真理的道路,而非滋生仇恨和欺騙的黑暗之路。在基督裡的人開始認識到,罪帶來的是死亡的惡臭而非生命,因此我們也渴望避免、抵制、甚至對抗那條通往死亡的道路(林後 2:16)。通過離棄罪來殺死罪(治死)可能是一場爭戰;但這場爭戰也是參與基督自己的生命和祂戰勝罪的過程。在祂的生命中,我們也成爲得勝者。

兩種生活方式:聖靈是活出新生命的創始者

使徒保羅說,「按著肉體」生活與「靠著聖靈」生活相對立(參羅 8:5)。一條是生命之路,另一條是死亡之路。雖然「肉體」在新約中有時僅指身體(如林前 15:39),但在其它地方(如羅 8),它指的是我們的肉體、動物本性,是罪與聖靈對抗的舞台。在這裡,肉體和聖靈也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第一種是死亡之路(羅 8:12),因爲「肉體」中的生命代表著對上帝的悖逆,忽視祂的旨意和道路。因此,當保羅說聖子是「照著肉身」奉差遣時,並不是說耶穌的肉身是假的。那是一種稱爲「幻影說」(Docetism)的異端。相反,保羅強調的是,永恆的神子道成肉身,作爲我們中的一員真實地生活和行走在我們中間,並在所有方面都與我們一樣(包括有肉身),但祂沒有犯罪(來 4:15)。祂靠著聖靈的大能,始終讓自己的肉身順服天父,因此祂的愛和行爲都遵循了正確的次序。

在聖靈裡的生命包括了我們身體中的生命,把我們的肉體放在適當的位置上,受聖靈引導,而非受它自己混亂的慾望引導。「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羅 8:9)。新約還使用了重生(多 3:5)、被聖靈重生(約 3:3-8;彼前 1:3)和在基督裡成爲新造的人(林後 5:17)等願景。有聖靈居住的就有基督,這就是使耶穌從死裡復活之神的同在之處(羅 8:9-11)。現在,同一位聖靈居住在我們裡面,賜給我們生命、目標、方向和力量。這種能力包括抵禦試探的能力,以及在我們生命中結出聖靈果子的能力。

治死罪:在十字架光照下生活

根據使徒保羅的觀點,基督教傳統經常明確地從治死「舊人」或「舊我」的角度來談論「治死」。基督徒必須「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爲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弗 4:22)。然而,脫去「舊人」的目的以及使之成爲可能的是聖靈所賜的生命:「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 4:24)。我們可以用《加拉太書》5:14-26 作爲框架,來審視治死肉體和活出新人。

保羅呼籲教會「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結果就是「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加 5:16)。如前所述,他關於「肉體」和「聖靈」的對比所指的並非物質世界和非物質世界,而是指我們是受世界情慾的引導,因而行他所描述的「肉體的行爲」(19-21);還是被聖靈引導,結出相應的果子(22-23)。「因爲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加 5:17)。

保羅列舉了肉體的行爲(「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等類」;加 5:19-21),並非讓我們去評判譴責他人,而是讓我們自我檢討。這份清單中既有外在、喧鬧的罪(如醉酒和狂歡),也有內在、安靜的罪(如嫉妒和紛爭)。我們的文化很容易譴責更明顯、更引人注意的罪,但我們必須同樣嚴肅地對待其它的罪。醉酒並不比破壞上帝百姓之間的合一更糟糕。無論我們犯了什麼罪,我們都很容易譴責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的一切。這份清單的廣度和多樣性表明了罪的範圍,以及忽視聖靈的引導會以何種方式破壞共同的利益並且失去對公義的關注。

這些行爲對我們的試探是真實的,但耶穌比這些更真實。祂沒有撇下我們,也沒有只給我們留下一本指南:祂通過聖靈與我們同在,堅固我們,安慰我們。

實際上,你會做錯,有些錯誤甚至很大。這並不意味著耶穌放棄了你。你會發現自己雖然不喜歡某樣罪但仍然犯了一千次同樣愚蠢的罪。學會恨惡罪,而不是恨惡自己。學會培養聖靈所結的果子,來最直接地抵擋你所習慣性陷入的陷阱。如果要列舉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們遠離罪、更清晰地聆聽耶穌,那將超過這篇文章所能容納的篇幅,但請記住,耶穌比你更希望你幸福。

活出新人:活在聖靈的力量中

有時,身處像我自己所在的(改革宗)傳統中,我們往往更相信罪的現實而不是聖靈的同在和能力。這樣的腔調與保羅的教導背道而馳:雖然他深刻地認識到了我們在與試探和罪的力量爭戰,但他更強調耶穌的力量:祂代表我們戰勝了罪,並將自己的生命賜給我們。事實上,因爲我們向罪已經死了,現在在祂裡面活著,罪不再是我們的主人,而是我們在人生戰場上的敵人。罪與現在的我們並不相容。(羅 6:1-23;加 5:13)

我們的傳統中還提到了「活出新人」:活出新人就是賦予生命、賦予活力或使人活著。這正是聖靈在上帝百姓身上所做的。我們現在擁有的生命是基督自己的生命在我們身上流淌。作爲通過聖靈獲得生命的人,我們「蒙召得了自由」,這樣的自由不應成爲犯罪的藉口,而是從罪中獲得的自由,一種爲生命、爲彼此服侍而獲得的自由(加 5:13)。罪反對生命和一切受造物的美善;活在基督裡意味著我們要與祂一起將罪置於死地,因爲它破壞了上帝想要的和諧。義意味著信靠並跟隨基督,聽從聖靈的指引,並服事我們的鄰舍。

聖靈一直是我們生命的動力,與死亡相對立。當上帝的靈收回時,我們就會看到生命的終止(參見伯 33:4,34:14-15;詩 104:29)。因此,聖靈的果子賜予生命:「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 5:22-23)。這些特質使我們更加堅強,使我們的視野更加清晰,加深我們對上帝的信靠,使我們能夠將永恆的財富與稍縱即逝的財富區分開來。它們使我們能夠與他人建立聯繫,建造他人,也被他人所建造。它們能讓我們更清楚地聆聽上帝,更完全地愛祂,更忠心地跟隨祂。肉體的行爲使我們孤立,導致死亡。聖靈的果子將我們與上帝和鄰舍聯繫在一起,並帶來生命。

神已經帶領基督徒離開黑暗的國度,進入神兒子的國度(西 1:13)。因此,繼續行走在黑暗中,既瘋狂也是自我毀滅。我們已經與神的生命和愛相交。我們對這種處境的回應或好或壞,但這就是我們身處的景況。保羅宣講的福音是,耶穌已經完全抓住了我們,我們與祂一起死而復生,那麼現在——該做什麼呢?我們在這個美麗、受損、動盪的世界裡,過著美麗、受損、動盪的生活,但不是靠我們自己。絕不靠我們自己,因爲上帝親自道成肉身,在這條路上走在我們前面,挑戰並摧毀罪惡。在我們的生命中,耶穌賦予我們生命,我們要捨己跟隨祂。凡要得著生命的,就必須爲祂喪掉生命(太 16:25;可 8:35;路 9:24;約 12:25)。爲了騰出手來抓住永恆的寶藏,我們必須丟棄那些虛假卻耀眼的垃圾。耶穌不會讓我們離開。在這樣的安全感中,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打好下一場仗。

進一步閱讀

  • Sinclair Ferguson, "The Practice of Mortification".
  • Randall C. Gleason, John Calvin and John Owen on Mortifi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in Reformed Spirituality (New York: Peter Lang, 1995).
  • John D. Hannah, "John Owen and the 『Normal』 Christian Life: Or Sanctification in an Era of Confusion".
  • Christopher Love, "The Mortification of Sin".
  • John Owen, Overcoming Sin and Temptation, 由Kelly M. Kapic 和 Justin Taylor 編輯(Wheaton: Crossway, 2006). 該出版物包括每部作品的詳細概述、介紹性文章以及其他旨在使歐文的作品更易於理解的內容。
  • Samuel Rutherford, "Mortification of Sin".
  • Gerald Schlabach, For the Joy Set before Us: Augustine and Self-Defying Love (Notre Dame, Ind., 2001).
  • John Webster, "Communion with Christ: Mortification and vivification" 收錄於 Kent Eilers 和Kyle Strobel 編輯的 Sanctified by Grace: A Theology of the Christian Life (London, UK: Bloomsbury, 2014) 一書, 121-138.

編注:

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Mortification of Sin.

Kelly M. Kapic(凱利·卡皮克)是佐治亞州望山(Lookout Mountain)聖約學院(Covenant College )神學研究教授。他撰寫並編輯了超過 15 本獲獎作品,包括 Embodied Hope (IVP Academic, 2017),The God Who Gives (Zondervan Academic, 2018), 以及與Brian Fikkert(布萊恩·菲克特)合作的 Becoming Whole (Moody, 2019)。卡皮克還是約翰·鄧普頓基金會(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資助的「基督教意義探尋、苦難和生命興旺」研究項目的一位成員。
標籤
福音
聖潔
聖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