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神学
神的子民 
2025-02-16
—— Benjamin L. Gladd

定義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創造人類,想要使人擔當君王、祭司和先知的職分。

概述 

上帝的子民自伊甸園開始,直到新天新地,始終貫穿一個主題:一位上帝,一群子民。作爲上帝的兒女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我們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上帝的形像,從而與祂建立關係。承載上帝形像包含三個層面:代表上帝治理萬物、彰顯祂的榮耀,宣講並活出祂的話語。起初,亞當和夏娃未能成功反映上帝的形像。爲此,上帝興起了一個集體的「亞當」——以色列國,但他們同樣未能完成使命。最終,上帝差遣祂的兒子,祂成功地完成了前人未能完成的使命。如今,教會因著聖靈與基督的聯合,得著了耶穌的公義形像。當我們繼續遵行上帝最初賜給亞當和夏娃的使命時,我們也在分享祂的得勝。


按神形像所造的亞當和夏娃

聖經的故事從《創世記》一直延伸到《啓示錄》。這個故事如此引人入勝、如此大膽,因爲聖經作者不僅僅要講述以色列的故事,更要講述整個宇宙的故事。在這部宇宙大戲的核心,是一位渴望與受造物相交的神。《創世記》第 1-3 章爲聖經其餘部分奠定了基調。實際上,聖經中的每一節經文都以某種方式回溯到《創世記》第 1-3 章。我們的任務是追溯神的子民——這些按神形像受造的人——從《創世記》到《啓示錄》的歷程。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一項聖經神學研究(研究神在聖經中如何與祂的子民互動),更是要將我們自己的生命與這個聖約群體聯繫起來。

讓我們從《創世記》的開篇章節說起。在這裡,神創造宇宙作爲祂的居所和聖所。《詩篇》78:69 簡明地表達了這一真理:「造祂的聖所,好像高峰,又像他建立永存之地。」[1] 宇宙反映出與以色列會幕/聖殿相同的三重結構:看不見的諸天象徵至聖所,可見的諸天或天空象徵聖所,大地則象徵外院。地球本身也呈現出三重結構,伊甸園似乎位於一座山頂,其水源灌溉著園子(創 2:10)。伊甸園代表至聖所,園子代表聖所,園外的區域代表外院。了解地上聖潔程度的層次,有助於我們明白神給亞當和夏娃的使命:「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 1:28)這也解釋了爲什麼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創 2:15)最後,亞當和夏娃在《創世記》2:24 的婚姻,正是要通過敬畏神的後裔來實現《創世記》1:28 和 2:15 的神聖使命。簡而言之,神命令第一對夫婦建立一個忠心的形像承載者群體,通過治理和看守來擴展伊甸園(神居住和統治的至聖所)的疆界。

人在地上彰顯神的形像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效法神在天上的職能和品格,二是在地上反映出這些特質。[2]舉例來說,亞當蒙召像神那樣治理萬物。當然,亞當的治理方式與神並不完全一樣——他更像是一位代理統治者,是奉神的旨意行使權柄的人。因此,當神按自己的形像創造了亞當和夏娃,祂賦予這第一對夫婦君王、祭司和先知的三重職分。作爲君王,亞當和夏娃的責任是治理一切與神爲敵的勢力(包括那條不潔的蛇!),藉此將神在天上的統治權柄彰顯在地上。作爲祭司,他們要將神的榮耀從伊甸園傳揚到地極。[3] 作爲先知,他們要謹慎持守神的律例典章,並要將這些教訓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若是亞當、夏娃和他們的後裔能成功地使神的榮耀遍滿全地,神就會使天地合而爲一,在永恆中與得著榮耀的人類面對面同住。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人類墮落之前,《創世記》第 1-2 章就已經展望了這個天地合一的美好遠景。

亞當夏娃的墮落與救贖的應許

我們需要認識到,蛇對夏娃的試探實際上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全面攻擊,這場戰役記載在《創世記》3:1-7。這場較量並非以實體武器進行,而是通過言語展開。蛇用詭詐的話語,專門攻擊夏娃作爲神形像承載者的三重職分——君王、祭司和先知。按照神原本的旨意,亞當和夏娃本該在「分別善惡樹」前對蛇施行審判(參見《創世記》2:17;《列王紀上》3:9)。然而,他們卻反其道而行,吃了樹上的果子,妄圖超越神所賦予的形像承載者的位分,想要成爲如神一樣的存在——擁有「分別善惡的知識」,自行判定何爲是非對錯。

這次墮落帶來了深遠的後果:亞當和夏娃的心智和身體都開始衰敗,最終走向死亡。整個受造界都因罪的侵入而受到玷污,蛇的得勝使它一度成爲「這世界的王」(約 12:31;參見《哥林多後書》4:4;《以弗所書》2:2)。雖然如此,蛇仍然在耶和華的絕對主權之下(伯 1:6-12,2:1-7;路 4:6)。在這看似絕望的處境中,神頒佈了一個奇妙的應許:祂要興起一位完美的形像承載者,一位集君王、祭司、先知三重職分於一身的人物。祂將在歷史的終結時,給蛇「」予以致命重擊,最終確保神的榮耀必將充滿全地(創 3:15)。

作爲集體亞當的以色列民族

雖然罪與死亡在世上肆虐,但神給亞當的使命始終有效。在挪亞(創 9:7)、亞伯拉罕(創 12:1-3,17:1-9)、以撒(創 26:3-4)、雅各(創 28:3-4、13-14,35:11-12)和約瑟(創 48:3、15-16)的生命中都重申了這一使命,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使命增添了新的元素:神應許要親自與祂的子民同在,確保使命最終得以成就(參見《出埃及記》1:7、10-12)。

當神將祂的子民從埃及爲奴之地拯救出來,帶到西奈山時,祂將以色列民族塑造成一個集體的亞當,作爲祂的形像,共同履行君王、祭司和先知的職分。神在伊甸園原本賜給亞當的使命,在西奈山正式移交給了整個以色列民族(出 19:6)。作爲君王,他們要將迦南地一切的罪惡和敵對勢力置於神的統治之下;作爲祭司,他們要將神榮耀的光照帶給生活在黑暗中的萬國;作爲先知,他們要持守並傳揚神的律法。

以色列人拜金牛犢的事件在本質上重演了亞當和夏娃吃禁果的悖逆(出 32:1-35)。這兩個僭越的行爲都企圖廢除神的神性,試圖將神拉下寶座[4],而將自己高舉到神的位置(參見《出埃及記》20:3-4;《申命記》5:7-9)。以色列人在西奈山的悖逆帶來了一個重要的改變:原本統一的三重職分被分散爲三個獨立的職分。此後,「受膏者」將分別擔任君王、祭司和先知這三個職分(申 17:14-18:22)。

然而,即使以色列的墮落也未能終止神給亞當的使命(創 1:28,2:24)。舊約通過預表和明確的預言宣告,救贖主必將出現。祂將征服以色列的仇敵(參見,創 49:8-10;民 24:17;撒上 7:12-13;賽 9:6-7),履行祭司君王的職分(詩 110:1-7;亞 6:13),成爲最完美的先知(申 18:15;賽 11:2-3,61:1)。這位彌賽亞將爲以色列和萬國帶來身體和靈性的更新。「在歷史的終點,神的子民將完全恢復神的形像。他們將實現亞當和以色列原本應當成就的使命:治理全地,敬拜上帝,彰顯真理。」[5]

耶穌是末後的亞當和真以色列

四福音書將耶穌展現爲道成肉身的耶和華。耶穌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在祂人性的體現中,祂特意以亞當和以色列的樣式開展事工。耶穌圓滿地完成了神原本交託給亞當、眾先祖和以色列民族的使命。不僅如此,耶穌更爲全人類未能完美履行君王、祭司和先知的職分付上代價。祂不但爲祂的子民贏得了義,還在十字架上替他們成爲不義(林後 5:21)。

在耶穌事工的起始點——受洗之時,神正式任命祂作那位忠心的形像承載者。主在《馬可福音》1:11 的宣告「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其實暗含了三段重要的舊約經文。其中「我的愛子」巧妙地融合了《創世記》22:12 和《詩篇》2:7 的內容。《創世記》22:12 描述了亞伯拉罕將以撒獻在祭壇上的場景,而《詩篇》2:7則呼應了《撒母耳記下》第 7 章中的大衛之約——神在其中應許大衛,他的後裔將登上寶座,建立永恆的國度。將這兩處經文結合起來,我們就能領悟到:耶穌將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通過十字架的死成就大衛之約。

第三處暗示出自《以賽亞書》42:1:「看哪,我的僕人......我心裡所喜悅的。」(作者自譯版本)[6]以賽亞書中的這位「僕人」代表了真正的以色列(參見《以賽亞書》 42:1–9,50:4–9,52:13–53:12)。祂要宣告關乎新時代的神諭(賽 61:1-3),並要成爲「外邦人的光」(賽 49:3、6)。簡而言之,聖靈膏立耶穌作那位萬眾期待的君王、祭司和先知,祂要消除墮落帶來的一切影響,完成亞當和以色列本該完成的使命:制服神的仇敵,並通過建立一個忠心持守神形像的群體,使神的榮耀充滿全地。

耶穌在曠野四十天的試探中戰勝魔鬼——這一事件讓人聯想到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的試探,以及以色列民在曠野漫長的試煉。這場得勝開創了永恆的國度,並開始瓦解撒但對宇宙的統治(參見《馬太福音》4:1-11;《馬可福音》1:12-13;《路加福音》4:1-13)。耶穌是以色列和萬國引頸期盼的君王,但祂的統治範圍遠超一片土地,而是涵蓋整個宇宙。

耶穌的祭司身份在祂潔淨聖殿時得到充分彰顯——祂趕出在聖殿中做買賣的人,並嚴厲譴責以色列人的偶像崇拜(參見《馬太福音》21:22;《馬可福音》11:15-19;《路加福音》19:45-48;《約翰福音》2:13-25)。然而,耶穌不僅僅是一位祭司,祂更是神在地上榮耀的完全體現,祂「」(原文作「支搭帳幕」)在祂的子民中間(約 1:14)。耶穌的角色遠超過傳遞神的榮耀這一祭司的職責,因爲祂本身就是神的榮耀。最後,耶穌的先知身份在祂富有象徵意義的言論和行動中清晰可見。但耶穌更勝於先知,因爲祂的一言一行都如同上帝自己的作爲。

教會作爲末後的亞當和真以色列

基督完全順服了神在伊甸園賜給亞當、在西奈山頒給以色列的神聖使命。聖靈使信徒與基督及祂所做的工聯合,因此每個信徒都可被視爲是一個小小的末後亞當,一個真以色列人。基督徒因著基督的工作而蒙福——祂是什麼樣式,我們就被塑造成什麼樣式。祂是神完美的形像,而教會則是這完美形像的群體性彰顯。[7]

《使徒行傳》以聖靈在五旬節澆灌教會作爲開篇,這應驗了舊約的預言(參見《約珥書》2:28-32)。路加刻意將這一事件與亞當被造的模式對應:「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徒 2:2)這裡的「風」(希臘文pnoē)與《創世記》2:7 中神將「生氣」(希臘文pnoēn)吹入亞當鼻孔時所用的是同一個詞。先知以西結也借用了這一創造的意象,並將其應用於歷史終末時以色列的復活:「主對我說:『人子啊,你要向風發預言。你要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氣息啊,要從四方而來,吹在這些被殺的人身上,使他們活了。」(結 37:9)路加通過引用《創世記》第 2 章和《以西結書》第 37 章,深刻闡明了聖靈澆灌教會的屬靈意義。在五旬節,神將教會塑造爲一個群體性的、更新了的亞當形像,並賜給他們復活的新生命。

在新約時代,每個信徒都重新有了神的形像,同時承擔著君王、祭司和先知的三重職分。這三重職分的發揮和運作,因著聖靈的大能將信徒與基督完美的形像聯合,遠遠超越了舊約聖徒所經歷的程度。

教會作爲君王的身份,主要體現在對罪和試探的得勝上(參見《羅馬書》6:14, 16:20;《以弗所書》6:10-17;《啓示錄》2:7,11:7,12:11)。教會作爲祭司的身份,在眾多經文中都有顯明,這些經文將教會比作聖殿((林前 6:19;林後 6:16; 弗 2:19-21;彼前 2:5)和燈臺(啓 2:1、5,11:4)。《啓示錄》5:10 更是明確指出,羔羊立教會作「國民,作祭司,歸於神」。至於教會的先知職分,則通過向萬國宣揚福音(徒 1:8)、遵行神的話語,以及承繼摩西和以利亞的事工(啓 11:3-6)等方面得到充分彰顯。

新天新地中的教會

當基督在歷史的終結時再來,將現有的宇宙轉變爲榮耀的新宇宙,天地也會合而爲一。上帝要與祂的子民永遠同住在新地上。儘管聖經並未回答我們所有關於永恆狀態的問題,但它爲我們提供了大量關於教會身份的重要啓示。比如,約翰將教會描繪爲純潔正直的新婦(啓 21:9)和新耶路撒冷(啓 21:10-21)。這兩個意象都表明上帝的子民就是真以色列,是末世的聖殿。整個宇宙將成爲一座宏偉的聖殿,三位一體的上帝要在其中與立約的子民永遠同在(啓 21:22)。《啓示錄》22:3-4 有一段極具啓發性的描述:「在城裡有上帝和羔羊的寶座,他的僕人都要侍奉他,也要見他的面。他的名字必寫在他們的額上。」約翰看見,得贖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額上都有上帝的名字。這樣的描述令人震撼,因爲這曾是專屬於大祭司的特權:「你要用精金做一面牌,在上面按刻圖書之法,刻著『歸耶和華爲聖』。要用一條藍細帶子將牌系在冠冕的前面⋯⋯這牌必在亞倫的額上⋯⋯這牌要常在他的額上」(出 28:36)。這意味著在新創造中,每一位信徒都將與上帝保持持續的、親密的交通。不僅如此,信徒還要治理和管理所有受造之物,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彰顯上帝公義的法則。

在當今這個孜孜不倦追尋身份認同的世界裡,聖經爲信徒指明了我們是誰、爲何存在的終極答案:上帝按著祂的形像創造我們,爲要我們榮耀祂,並將祂傳揚到地極。若不能活出這樣的生命,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 * * * *

[1] 除非另有說明,所有翻譯均來自和合本聖經。

[2] J. Richard Middleton,《新天新地:重拾聖經末世論》(A New Heaven and a New Earth: Reclaiming Biblical Eschatology Grand Rapids:Baker Academic,2014),第 49 頁。

[3] G. K. Beale,《聖殿與教會的使命:上帝居所的聖經神學》(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17,Downers Grove, IL:InterVarsity Press,2004),第 81-86 頁。

[4] D. A. Carson,《神的故事,你的故事》( The God Who Is There: Finding Your Place in God’s Story)。

[5] Benjamin L. Gladd,《從亞當到以色列到教會:上帝子民的神學聖經神學》(Essential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Downers Grove, IL:IVP,2019),第 68 頁。

[6] 馬可似乎在這裡暗指兩個七十士譯本的傳統,即西馬庫斯和西奧多欣。

[7] Gladd,《從亞當到以色列》(From Adam to Israel),第 116 頁。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God’s People.

Benjamin L. Gladd(本傑明·L. 格拉德)博士畢業於惠頓大學。現任福音聯盟卡森神學復興中心(The Carson Center for Theological Renewal)執行主任。此前 12 年,他曾在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的改革宗神學院(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擔任新約教授。他著述頗豐,包括《從亞當、以色列到教會》(From Adam and Israel to the Church)《福音書手冊》(Handbook on the Gospels)以及與G.K.畢爾合著的《重述的故事》(The Story Retold)。他還主編聖經神學基礎研究系列(Essential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並與卡森(Don Carson)共同主編聖經神學新研究叢書(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本傑明與妻子妮基(Nikki)育有兩子。
標籤
聖經神學
亞當
神的子民
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