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
信徒皆祭司
2023-11-03
—— J. V. Fesko

定義

信徒皆祭司的教義指出,所有在基督裡的信徒都同享祭司的地位;因此,不存在一個特殊的階層專門向其他基督徒傳達基督的知識、同在和饒恕,所有基督徒都擁有權利和權柄來閱讀、解讀和應用聖經的教導。

摘要

與中世紀教會的信念不同,新教的「信徒皆祭司」教義認爲,在上帝的百姓中不再有祭司階層,所有基督徒都因與基督的聯合而分享基督的祭司地位。雖然在古時有一群經過挑選的祭司,他們向以色列中的其他人傳達上帝的知識、同在和饒恕,但基督已經降臨,並通過祂的生、死和復活完成了祭司的職責。因此,基督是上帝與祂的子民之間最後的祭司-中保,基督徒通過祂而有份於這一職分。這意味著基督徒並不依賴教會中的祭司爲他們解讀經文或傳達上帝對他們的赦罪之恩;藉著基督,所有基督徒都平等地成爲祭司,在十字架前站立在相同的根基上。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摒棄牧者或牧師的權威。這些權柄是上帝祝福教會、教導正確教義的一種方式,但那些擁有教會權柄的人也同樣需要基督身體中的其他肢體。


中世紀的觀點與新教的觀點

中世紀神學家認爲,救贖是上帝通過教會賜下的。這樣簡單的總結聽起來與大多數基督徒的理解非常相似。然而,中世紀神學家和新教改教家對上帝如何通過教會做工的理解有很大不同。中世紀教會教導說,上帝只通過經過挑選的神職人員來做工,他們主持教會的七件聖事:聖洗(baptism)、聖體(Eucharist,即主餐)、堅振(confirmation)、懺悔(penance)、終敷(extreme unction)、婚姻(marriage)和聖秩(Holy Orders)。而新教徒則認爲教會中的所有信徒都是祭司,用 16 世紀改革家馬丁·路德的話來說,就是信徒皆祭司。這兩種觀點有什麼區別呢?簡而言之,中世紀的觀點基於教會傳統的教導,而新教的觀點則源於聖經。

中世紀的基督徒認爲,教會是天上等級制度的一部分,天上地下的萬物在一個巨大的存在鏈條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這個大鏈條從上帝開始,然後是天使長和天使;這個天上的等級制度由聖禮、受上帝啓示理解聖禮的人以及受聖禮啓蒙的人組成了在地上平行的存在。上帝將祂的知識和恩典傳遞給天使,天使又將這些信息注入聖禮,聖禮的管理者(神父)再將聖禮傳遞給普通人。救贖主要通過聖禮和主持聖禮的祭司來實現,而祭司是蒙上帝獨特恩賜的一類人,他們能夠思考關於上帝的事。他們的地位高於普通人,因爲普通人無法領悟這類崇高的真理。這種等級觀念一直在中世紀的教會中盛行,直到 16 世紀的新教改革。路德向這種盛行的觀念提出了挑戰,因爲他拒絕接受教會的主張;他認爲教會獨特的祭司等級觀念建立在傳統而非聖經的權威之上。路德認爲,獻上彌撒祭並不能使人成爲祭司,相反,任何將信心放在我們偉大的大祭司基督身上的人都是上帝的祭司。路德以其典型的精闢方式宣稱:「唯有透過信心才能真正成爲祭司。」路德的信徒皆祭司的觀點與只有少數蒙揀選的人才擁有祭司身份的觀點之爭在於基督的祭司職分,還在於基督徒通過與基督聯合而分享基督之所是帶來的一切祝福。

聖經教導

聖經明確指出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大祭司:「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來 4:14)舊約通過各種預表和「影子」低聲暗示了基督的祭司職分,比如以色列的第一位大祭司亞倫和利未人。例如,上帝指示亞倫,他必須通過贖罪日的禮儀來潔淨以色列人的罪(利 16)。亞倫,並且唯有亞倫一人,必須先獻祭一頭公牛,在禮儀上潔淨了自己(利 16:11),然後取一些血,進入至聖所,灑在施恩座上(利 16:14)。神吩咐他取兩隻替罪羔羊,將其中一隻獻祭,把它的血灑在祭壇上(利 16:18),再取第二隻羊,按手在它身上,通過它承認以色列的罪,然後把它送到營外的曠野(利 16:21)。在這一過程中,山羊要「擔當他們一切的罪孽」,並把罪帶走(利 16:22)。

隨著舊約逐步展開上帝的救贖計劃,先知們揭示彌賽亞是最終的祭物。以色列不再仰望公牛和山羊的血,而是彌賽亞的血,祂將爲我們的過犯被刺透,爲我們的罪孽壓傷,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賽 53:4-5)。不再由羊來替代以色列人承擔罪,而由耶穌來承擔,「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 53:6)彌賽亞既是祭物又是祭司:「但現在基督已經來到,作了將來美事的大祭司,經過那更大、更全備的帳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屬乎這世界的。並且不用山羊和牛犢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來 9:11-12)

當耶穌受洗時,上帝用聖靈膏了耶穌,讓祂履行先知、祭司和君王的三重職責(路 3:1-21;太 3:1-17;可 1:1-11)。同樣,我們這些與基督聯合的人通過基督將聖靈澆灌給教會而分享了同樣的恩膏(徒 2:1-41,特別是徒 2:33、38;參加 3:14)。通過基督的祭司職分,所有與祂聯合的基督徒都分享了祂的恩膏。聖經中有兩段經文主要教導我們這一真理。第一段是《彼得前書》2:9,「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在彼得這段話的上下文中,他將教會作爲皇家祭司的身份歸於他們與基督的結合。他們已經成爲活石,雖遭人棄絕,卻蒙上帝揀選,且爲寶貴。因此,他們已經成爲活石,「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彼前 2:4-5)。我們的祭司職分在基督的祭司職分中找到了起源和源泉。

第二段經文與第一段經文相似:他們唱新歌說:『你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爲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啓 5:9)基督救贖工作的意義是什麼?祂通過自己所流的寶血成就了什麼事?「又叫他們成爲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啓 5:10)與基督聯合的基督徒分享了祂的一切,在這裡,他們分享祂的祭司職分。與舊約中用牲畜獻祭的祭司不同,新約中的基督徒安息在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中,基督是唯一真正的祭物。現在,正如彼得所寫的,我們要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光明之神的大能,並藉著基督向神獻上屬靈的祭,獻上我們身體爲「活祭」(羅 12:1),讚美神,即「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來 13:15)這段經文的教導意義深遠。

最重要的祝福是,在基督徒和上帝之間沒有等級的存在(天使長、天使、大主教、主教和牧師)。相反,我們通過我們偉大的大祭司耶穌基督與上帝聯合、交通、相交。當基督在十字架上嚥下最後一口氣時,祂撕開了聖殿中遮蔽至聖所的帳幕。基督的祭司之工打開了一條新的活路,穿過祂肉身的幔子,所有基督徒都能直接與天上至聖所裡的上帝相交。正如基督教導祂門徒的:「因爲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 18:20)

應用

信徒皆祭司,這意味著不僅牧師,就連坐在臺下的人都有權閱讀、解釋和應用聖經的教導。這並不是一項祭司階層才擁有的特權。我們不再隱晦地必須相信教會領袖們(教會的官方教導機構)的教導,而像使徒保羅時代的庇哩亞人一樣,可以直接從神的話語和聖靈的指示中學習(徒 17:11)。

因此,每一個與基督聯合的人都分享了祂的祭司職分,但這一巨大的祝福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拒絕牧師的權威、職能和職分。我們的確是聖潔的國度和君尊的祭司。基督通過聖靈的澆灌將這一神聖的職分賜給所有基督徒。但除了這個祝福之外,基督還賜給教會恩賜:「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爲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 4:11-12)。教會的牧者和教師與基督身體的其他人一樣都是祭司,但聖靈賜給他們獨特的恩賜,使他們能夠裝備教會在恩典和傳揚福音上成長。這些牧者和教師並不像中世紀所理解的那樣,屬於更高的階層。相反,他們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並不比任何其他部分偉大,卻都是必要的。牧者不能對坐在臺下的人說:「我不需要你,因爲聖靈已經恩賜我成爲牧者。」反過來,坐在臺下的人也不能對牧者說:「我不需要你,因爲我是基督裡的祭司。」神以這樣的方式按照祂的主權安排了基督的身體,每一部分雖然功能和恩賜不同,但都需要其他每個部分(林前 12:4-26)。

喜樂的是,由於你與基督的聯合,你分享了祂之一切所是和作爲。在這種情況下,祂的大祭司職位意味著你也是聖潔和有君尊的祭司。

進一步閱讀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

J. V. Fesko(費斯科)是傑克遜改革神學院系統與歷史神學教席教授。
標籤
聖經
基督
宗教改革
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