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國就是上帝透過承載祂形像的人類在世上施行祂的統治。
「神的國降臨」(The Return of the Kingdom)一語概括了整本聖經的主線:人類受造爲神的形像,本該在世上代表神執掌治權,使萬物歸於祂的管理。但人類沒有履行這一崇高使命,反而選擇背叛,爲己而活,以致世界淪爲黑暗權勢的奴僕。世界不再彰顯神的榮耀,反倒充滿暴力、罪惡與死亡(創 6:5-6、11-12)。然而,上帝,這位至高無上的君王,應許要藉著一個人戰勝黑暗之主、罪和死亡,恢復人類對受造物的合法統治,建立一個以和平與公義爲標記的世界——在那裡,獅子與羊羔同臥,小孩子牽引它們,一切毒蛇都將褪去其有害的本性(創 3:15)。《以賽亞書》兩段經文(11:1-10,65:17-25)讓我們回想創世之初的完美景象和伊甸園的意境,表明神對人類的最終心意不僅與祂起初的心意相呼應,更要超越它。聖經的敘事就是一個「宏大的拯救計劃」[1],要重建上帝的國度,恢復其合法繼承者——就是那戴著榮耀尊貴冠冕的人類!
聖經雖然包含眾多書卷,卻講述了一個連貫的故事,首尾呼應(創 1-3,啓 21-22)。開篇不僅奠定背景,介紹主要人物和核心理念,更勾勒出基本情節:上帝的國度、其失落與重建。結尾爲故事畫上圓滿的句點。因此,聖經正典中世界與敘事密不可分;有學者認爲聖經蘊含了這個世界的真實敘事。[2]
在前幾章中,至高的上帝創造了世界,一個生機勃勃、美輪美奐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祂創造了人類,將人類作爲祂的最高傑作,並將人類作爲最完美的神的形像安置在這座宏偉教堂中(創 1:26-28)。男人女人都是神形像在地上的承載者。他們不僅要管理萬物,還要如同居間的祭司,在上帝與受造物之間作爲中保。
在聖經結尾,作爲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藉著祂的救贖使信徒成爲國民,做上帝的祭司,在地上掌權(啓示錄1:6,5:10)。新天新地最終降臨時,基督徒會與基督同掌王權,如同古時的大祭司,額上都帶有上帝的名字(啓 22:3-5)。聖經末章強調了故事的開端,不僅重現了起初的景象,更彰顯了結局的超越。這不僅是回到起點,而是一個更美好的新開始。然而,其間的危機凸顯了開始與結束的本質差異。結局不僅呼應了開端,更解決了這場危機。
聖經描述了起初的創造和末後的新創造。但在聖經的主體部分——這段「中間時期」——卻發生了災難性的變故(《創世記》3 章—《啓示錄》20 章)。世界墮入黑暗與死亡。有些經卷將這個時期描述爲罪與死掌權的時代(傳 1-12;羅 5:12-17)。世界不再「甚好」(創 1:31),而是充滿了暴力(創 6:5-7、11-12,8:21)。人,曾因爲神的靈而活著,如今卻死在過犯罪惡中,被黑暗之君轄制,受邪情私慾捆綁(弗 2:1-3)。
許多學者用「U」形圖來詮釋聖經中的創造、墮落與恢復[3]。然而,這恢復遠勝於最初的創造:新創造中既無海洋,也無黑暗,生命之樹不只一棵,而是許許多多。這是一個更宏大的創造,超越了原初。因此,聖經的信息更適合用「√」這個圖形來表示,在這個圖裡,第二條線高於第一條線。開始和結束有一個關鍵之處:在世界崩塌前,人受託要替上帝治理世界,這裡是神聖王權之地,是上帝國度的彰顯之處。而在末後,人要與上帝一同掌權,直到永遠。
在這「中間時期」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對起初和末後的預示。自墮落以後,上帝應許女人的後裔要傷蛇的頭,重建祂在世上的統治(創 3:15)。因此,家譜在聖經,尤其是在《創世記》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意義。上帝與不同的後裔立約,這些約成爲了祂國度的縮影,每一位後裔都預示著那將要來之君王的角色。這些立約的對象包括:挪亞,上帝藉著與他所立的約確保創造得以延續;亞伯拉罕,他將成爲大國之父,他的後裔要使萬國得福;摩西,他引領百姓擺脫奴役,領受上帝的律法,使聖潔、公義、憐憫的上帝得以住在百姓中間;還有大衛,上帝與他立下永約,應許要藉他的後裔在地上建立統治。舊約的主線逐漸聚焦於大衛的後裔,就是那位要使上帝的國重返世界的君王。這一異象在《以賽亞書》和《但以理書》中得到更清晰的啓示。
拯救人類的計劃表明,不僅需要一位能戰勝邪惡權勢的後裔,更需要一位能赦免叛逆、救贖罪惡,並將人心從自私轉向愛的救主。以色列國的歷史就是最好的明證:他們屢次違背上帝的律法,以致被擄、受審判。然而,在舊約結束之際,眾先知仍爲這個國家和世界帶來盼望,預言大衛家的君王不僅是得勝的統治者,也是受苦的僕人(賽 53)。祂要爲世人的罪付上代價,在地上重建上帝的國度(但 7)。
新約開篇,上帝國度即將來臨的期待瀰漫在空氣中。施洗約翰作爲那位將要來之君王的先驅,預備道路;而耶穌就是這位把所有精力集中在傳揚天國的君王。祂帶來的拯救遠超政治層面,正如祂名字所表明的——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太 1:21)。祂所傳講的都與天國有關,向一切願意聆聽的人發出呼召:「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可 1:15)!這信息刻不容緩。祂呼召漁夫和稅吏來傳揚這道,他們便撇下漁船和稅關跟隨了祂(可 1:16-20,2:13-17)。
耶穌用比喻闡明天國的真意:天國的道好比撒在人心裡的種子(太 13:1-9),又如同芥菜種,雖然起初極小,卻能長成大樹(太 13:31-32)。天國的價值遠超人的想像(太 13:44-46),進入天國是頂重要的大事,錯過天國就是錯過生命。耶穌的醫治彰顯了創造的更新:瘸子行走,聾子聽見,瞎子看見,死人復活(太 11:4-6)。被囚的得釋放,貧窮和受壓迫的人聽見福音(路 4:18-19)。天國不再是遙不可及,它已經臨在我們中間!基督的門徒——這個新的群體,蒙召要在禱告中懇求天國的實現:「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 6:10)
耶穌的教導更強調心靈的更新與罪得赦免的重要性。不犯殺人、姦淫的罪還不夠,更要除去心中殺人和姦淫的意念。換言之,愛必須充滿人的心(太 5:21-30)。
然而,罪人如何能與至聖的上帝同住?這正是耶穌使命的核心之一——祂要使兩者和好。隨著耶穌事工的展開,答案逐漸清晰。當時的以色列民眾普遍期待一位能帶領他們獲得政治權力、使他們擺脫羅馬統治的得勝君王,而非一位要將他們從撒但和罪惡轄制下釋放出來的救主。他們也很少關注舊約中關乎萬國蒙福的普世性應許。新約糾正了這一認識,啓示天國將分兩個階段來臨:在第一階段,君王以受苦僕人的身份來到,在羅馬的十字架上受辱,爲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被埋葬,從死裡復活,掌權直到勝過一切仇敵;在第二階段,君王將以令人敬畏的得勝者身份再來,帶來新天新地,使上帝的榮耀充滿全地,如同水充滿洋海,一切死亡和罪惡的權勢都將被除去。
基督的工作使萬國蒙福成爲可能。赦罪與和好的信息傳遍萬邦,更新人的心思意念,翻轉人的生命,以這樣的方式進入天國,建立以愛爲根基的新群體。若不是十字架在冠冕之前,絕大多數人都將注定滅亡,普世性的祝福也就無從談起。
耶穌復活後,差遣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使他們有能力在耶路撒冷、撒瑪利亞直到地極傳揚天國的信息(徒 1:1-11)。《使徒行傳》記載了福音如何從耶路撒冷爲中心向外擴展,直達羅馬帝國和當時已知世界的邊界。撒瑪利亞人接受了福音(徒 8:4-25),一位埃塞俄比亞人帶著福音返回非洲(徒 8:26-40),無數外邦人歡喜接受這好消息,使基督徒的群體遍佈帝國各處(徒 13-20)。傳揚這信息的主要使徒是保羅,一位嚴謹的法利賽人。他在大馬士革路上蒙天上的異象,見到君王,被揀選作特使向外邦人傳揚天國(徒 9:1-9)。他的足跡遍及帝國各處:在學術重鎮雅典傳道(徒 17:16-32),在以商業繁華卻道德淪喪的哥林多宣教(徒 18:1-11),在政治中心羅馬傳講真道。最後的記載顯示,他在被軟禁期間仍在住所傳講上帝的國(徒 28:30)。保羅給他所建立的基督徒群體寫信,勉勵他們要認識到他們的君王掌管一切,並將再來,使他們永遠與他同在(腓 2:12-16)。其他屬靈領袖也寫信堅固眾教會,指引他們行在天國的道路上。他們教導信徒要以信心和善行耐心等候主的再來(雅 5:7-18)。
新約作者闡明了天國的雙重性質:它既已臨在,又尚未完全實現(已然-未然)。從舊約的視角看,這是一次決定性的降臨;但從新約的角度看,這一降臨分爲兩個階段。天國雖已來臨,卻未完全實現;雖已開啓,但尚未成就。那將要來之偉大時代的能力,人們已經嚐到並經歷過,但還未完全彰顯(來 6:4-5)。新約用多個比喻來闡明這一真理:耶穌以撒種來比喻天國,說明從播種到收穫需要漫長的等待(太13:1-9);保羅則用破曉與正午的對比來形容這種差異(羅 13:11-14)。同樣,信徒如今所得的聖靈好比憑據,預示著將來要承受的更豐盛產業(弗 1:13-14)。這也解釋了爲何早期教會如此熱切期待主的再來。信徒的盼望並非錯誤,因爲歷史的終點已在歷史的中段開始。
《啓示錄》以宏大的異象爲這個聖經故事畫上句點,這確實成爲了整個世界的真實故事。這是一卷論述國度的書卷。開篇的異象展現了已復活且登上寶座的基督,祂是地上眾君王的統治者,使門徒成爲祭司的國度,使他們得勝羅馬帝國和那獸(啓 1:4-8)。約翰看見天上寶座室的異象:二十四位長老代表著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和基督的十二使徒,還有象徵萬物的天使樣的活物,他們不住地俯伏敬拜上帝和那位帶著致命傷痕、如同獅子又如同羔羊的主(啓 4-5)。這位羔羊掌握著歷史的奧祕和意義,就是那封嚴的書卷。唯有祂能揭開印記,開啓歷史的終局,最終使祂的子民得救,女人的後裔得勝,制服一切邪惡,使天地完全合一。
在新耶路撒冷的最後異象中,從上帝的寶座流出清潔的生命河,河的兩岸有生命樹,樹上的果子要醫治萬民。那裡不再有死亡,不再有罪惡,也不再有眼淚。基督的門徒將完全親近上帝,因爲新耶路撒冷本身就是一個宏偉的至聖所。在這新天新地中,人類將如同創造之初那樣掌權並彰顯上帝的形像。那起初存在卻後來失去的國度,如今以更爲宏大和榮耀的形式重新回來(啓 21-22)。
* * * * *
[1] 桑德拉·L.里希特(Sandra L. Richter),《伊甸史詩:基督教解讀舊約》(The Epic of Eden: A Christian Entry into the Old Testament)(伊利諾伊州達恩斯格羅夫:IVP學術出版社,2008 年),第 137 頁。
[2] 克雷格·G.巴塞洛繆和邁克爾·W·戈恩(Craig G. Bartholomew 和 Michael W. Goheen),《整個世界的真實故事:在聖經戲劇中找到你的位置》(The True Story of the Whole World: Finding Your Place in the Biblical Drama),(密歇根州大急流城:Brazos出版社,2009 年)。
[3] 例如,諾斯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大法典:聖經與文學》(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多倫多大學出版社,2006 年),第 190-219 頁。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Return of the King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