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的合一指的是神百姓的合一,他們超越自己各式各樣的獨特性和表達方式,通過福音與神以及彼此聯合。
教會的合一應該反映獨一神的合一,祂是教會的根基。在教會生活中,理想(合一)和現實(分裂)並不總是一致的。聖經中的合一神學揭示了對合一更豐富、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關注僅僅外在的統一,它提出了基督徒應該追求的、可見的合一目標。聖經所提出的教會合一的模式是多元中的合一,它一方面保護教會不過度依賴人的階層制度,另一方面也保護教會不過分強調人的自主性。
討論教會的合一必須首先從通過在聖經的字裡行間講述和演繹福音的神開始。教會蒙召敬拜神,教會的合一是神合一的體現。只有一位神和一個福音,教會的內在動力就是要反映這一現實。將教會聯結在一起的是教會蒙召所敬拜的神。一位神,因此只有一位神的百姓。
耶和華始終如一地提醒以色列人他們不可有別神(出 20)。這個命令的基本前提是,以色列人所敬拜的神不可避免地會塑造他們的身份。敬拜永生的神,以色列就會「活」過來,滿有公義和憐憫。崇拜死的偶像,他們就會像金牛犢(出 32)一樣,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聽,他們的心也會對公義和憐憫之事冷漠剛硬。
正是基於獨一之神與祂百姓之間的盟約關係才產生出教會是一個整體的宣告。教會的合一並不取決於它所處的文化背景、所講的語言、所喜歡的食物類型或所聽的音樂。教會的合一在於它與獨一永活真神之間彼此相屬的關係。
教會講不同的語言,唱不同的詩歌,有不同的文化習俗,這些事實告訴我們,教會的合一從來都不是爲了追求統一——完全的統一。雖然我們絕不否認聖經中「一神——一教會」的基本真理,但福音也通過一些重要的經文呼召教會要讚美多元。《以弗所書》第 4 章和《哥林多前書》第 12 章是這方面比較重要的兩段聖經經文。《以弗所書》第 4 章闡述了神呼召個人在教會中擔任不同的職分,理解擔任這些職分之人所承擔的不同角色對於理解如何興旺教會和保持合一至關重要。《哥林多前書》第 12 章呼籲我們要注意人們在教會中所展現出來的不同恩賜,任何人都不能對別人說:「我不需要你。」這兩段經文都讓我們開始對「多元中的合一」之教會身份有更豐富、更深刻的理解。
我們也許還記得,基督與教會關係(以及神與神百姓關係)最常見的比喻就是婚姻。「二人成爲一體」的婚姻核心在某種意義上是教會與基督結合的方式在概念上的類比。二人合而爲一,但兩者並不完全相同。即使他們結合在一起,他們仍然不同。因此,教會應該同時也是「合一且多元」的結合體。因著福音聯合,並在多個文化、多種語言、多種音樂和多種不同恩賜的個體中活出這一福音。
在新約中,關於教會的特性有三個經久不衰的認識:
耶穌的生、死、復活和升天是教會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根基。耶穌是建立教會的房角石(太 16)。從五旬節開始,聖靈的大能將福音傳揚開來,它是維繫教會的粘合劑,並不斷推動教會向外發展(徒 2)。從教會建立之初,教會傳福音的關鍵——同時也令觀望的世界聞之色變的(徒 15)——就是教會跨越了語言和國家的界限。建立在耶穌基督根基之上的教會就是聖靈所建立的教會,而聖靈所建立的教會就是《使徒行傳》的敘述中跨越耶路撒冷、猶太、撒瑪利亞和羅馬的教會。
由於教會存在於多個文化和語言群體中,由不同的職分和不同的恩賜組成,因此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有果效的問題:教會的合一在實踐中是什麼樣的?在這個日益後宗派化的世界裡,這個問題顯得更加急迫,因爲過去往往是在宗派背景下對教會合一進行神學思考。長老會的聯合出於共同的神學傳統。英國聖公會的聯合出於共同的禮儀傳統。衛理公會的聯合出於共同的敬虔實踐。宗派的明顯問題是宗派之間的分歧和深刻差異。在任一西方處境下都有大量的宗派,這使得人們很難辨識出教會因福音中的合一而本應有的合一。宗派的多樣性帶給人們的看法是福音本身也是多樣的。我們通常稱這一困擾我們的罪爲「宗派主義」。要是我們能「超越宗派主義」就好了,這是當今許多福音派人士的感嘆。這使得一些人鼓動建立一個後宗派教會,認爲宗派本身就是造成教會深刻分裂的原因。
然而,這種觀點過多地把責任歸咎於新教起初的宗派結構。從歷史上看,宗派的功能並不是強化獨立或分裂的手段,而是爲了抵禦政府(歐洲君主制)帶來的同質化影響,並保護處在不同地方和時代中之教會獨特的側重點和傳統所採取的具體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宗派是宗教傳統的核心承載,也對國家控制的教會等級制度保持了恰當的異議。宗派的消亡在一定程度上是現代社會反叛傳統以及在後現代社會民主和自治日益增強的影響力所帶來的結果。
宗派是反對宗教霸權——這是與福音相悖的宗教統一——的不同聲音。從歷史上看,宗派是保護異見的手段,同時也忠於自由民主國家這個更大的社會議題。在西方除了極少數例外,各宗派從未將自己視爲「唯一的真教會」。它們將自己視爲唯一真教會的分支,不受執政當局的大力控制。這就允許,有時甚至鼓勵新教各分支之間進行更廣泛的宗派對話。與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及歐洲的國教不同,新教基督徒有一個內在的結構性背景,可以在差別中尋求合一。然而可以說,在後現代化越來越強調多樣性的背景下,各宗派之間變得過於激烈地相互獨立;而且在消費文化的影響下,他們變得過於保護自己的「市場份額」。其結果是,除了地方教會的生活,教會的會眾幾乎看不見福音可見的合一。
因此,我們不能以教會的文化位置或文化形態來理解教會合一的關鍵,而是要在聖經的範疇中,並通過聖經的範疇「看到」合一的神學願景。這個範疇是什麼呢?正如我們在一開始所指出的,教會的合一根植於這樣一個深刻的信念,即神的百姓儘管有種種差異,但因共同相信耶穌基督而與祂聯合。教會的故事是神偉大救贖工作的故事,以耶穌爲高峰。這個「共同的歷史」意味著,教會家譜中的不同分支都連接於一個相同的屬靈家譜。創造、墮落、救贖和成全的故事是每一間真教會共同的故事。亞伯拉罕的故事、摩西的故事、大衛的故事是教會共同的故事,無論它使用哪種語言,也無論它生活在哪個時代。
使徒們所詮釋和宣講的同一福音把跨越時代和地區的各教會聯合在一起。這個使徒的根基意味著聖經是教會的根本章程。正如美國由五十個州組成,卻由一部共同的憲法聯合在一起,教會也存在於各個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卻由一部共同的憲法聯合在一起。
關於教會的合一,有兩個重要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過於把基督等同於教會,好像這兩者不僅只是有機的統一,而且事實上這兩者等同。這就意味著教會的權威與基督的權威是一樣的。按照這種說法,當教會(通過其治理者)說話時,就是基督在說話。這種思維方式的危險恰恰在於把蒙救贖者等同於救贖主。這是把教會視爲獨裁組織,過於把教會中人類首領等同於作爲教會之首的基督。
這個宗教光譜另一端的第二個錯誤假定,除了個人性地跟隨耶穌的決定之外,並不存在跨越文化和宗派的合一。用政治話語做個類比,這就是激進的教會民主,即教會的合一隻取決於被統治者的共識。基督徒不是因爲教會而合一,而是因爲跟隨耶穌的共同利益和關切之事才合一。這種錯誤認爲,唯一的合一是無形的、存在於教會之外。
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存在著廣闊的中間地帶,教會傳統在這些問題上的多元激發了神學領域持續不斷的對話,討論教會應以何種適當的方式明顯地表達福音「多元中的合一」。
可以說,教會的合一來自於它的起源,因爲正典創造了教會,而且仍然在塑造教會,所以這種合一既不能寄託於歷史性的職分,也不能僅僅寄託於個人性的經歷。凡是真的在傳講(宣講福音)和實踐(彰顯福音)聖道的地方,無論其文化背景、母語或音樂形式如何,教會在那裡都是合一的,也唯有在那裡才是合一的。
編注:
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Unity of the Chu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