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的智慧邀請人們採取一種與受造界的秩序和神的救贖工作相協調的方式來生活。舊約的智慧圍繞著敬畏耶和華;新約的智慧圍繞著基督擴展開來,並做出了調整。
基督教的智慧神學始於基督,也終於基督。新約認定耶穌是智慧的終極源泉。舊約既通過智慧的呼喚也通過以色列人未能按照智慧生活的失敗,在期待著末世時智慧能實現。在基督身上,舊約中與智慧相關的主題得到了實現和重構。舊約的智慧是啓示性的,人們應該圍繞著敬畏耶和華來安排生活。在新約中,人們要圍繞著基督福音的智慧邀請對這樣的生活做出調整。[1] 在舊約中,智慧是整個受造界的根基。在新約中,基督和《箴言》8 章中的智慧之女一樣都參與了創造之工,但祂作爲宇宙的主遠遠超越了她。在舊約中,智慧發揮著拯救的功能,但卻並非救贖的功能。新約圍繞基督的十架之工對智慧做出了驚人的調整,並爲生命設定了新的模式。舊約中的智慧是要引導人們過一種擁抱美德的生活;而現今在基督裡,這樣的生活才更可能實現。
關於神智慧的研究既可以寬泛到覆蓋整本聖經和所有的神學,也可以狹窄到只研究希伯來語和希臘語中與智慧相關的詞彙。前者過於寬泛。後者則過於狹隘,因爲在閃族語中與智慧相關的詞彙範圍很廣(如智慧、洞察力、審慎)。[2] 我們可以將研究侷限於智慧文學(《箴言》《約伯記》《傳道書》和《詩篇》中的某些篇章)。但這樣做往往會忽略智慧在整部正典中所起的作用。[3] 爲了使信息易於處理,並提供簡明的智慧神學,本文將集中討論四個主題:創造、啓示、救贖和美德。這些主題之間的關聯源於聖經中的信息,並描繪出基督教智慧的輪廓。從新約聖經將神的智慧與基督相等同開始,我們將圍繞這四個主題總結舊約聖經智慧的輪廓,並逐一說明智慧在基督裡如何達到圓滿。
基督徒研究神智慧的方法始於基督,也終於基督。保羅在反對虛假的智慧時說,真智慧在神的計劃中,而基督和福音就是這個計劃的圓滿實現。在《哥林多前書》1 章 24 節和 30 節中,他明確稱基督爲「智慧」。這福音的智慧是基督徒群體一切智慧的源泉,他們因著聖靈就以基督的心爲心了(2:7-16)。[4]
《歌羅西書》和《以弗所書》更詳盡地解釋了使徒的觀點。神將這福音的救贖恩典「用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賞給我們」(弗 1:8)。在基督裡,神「將那賜人智慧和啓示的靈賞」基督徒(弗 1:17)。保羅祈求神使基督徒「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西 1:9)。使徒「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來宣講基督,使人在基督裡成熟(西 1:28)。「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基督裡「藏著」(西 2:3)。[5] 我們可以稱這是「基督論的智慧」。
當代神學的某些流派傾向於圍繞著某些先入爲主的智慧概念來調整基督論。然而,新約的方向卻恰恰相反:它圍繞著基督重新構建了智慧。基督徒真正的智慧總是與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相關。
這基督論的智慧與舊約有什麼關係?以色列人了解的智慧所有相關主題都在基督裡得到了實現並爲基督所超越。舊約中的失敗和先知關於盼望的應許預告了兩約間更廣泛的線性標準轉換(canonical movement)——這失敗和應許的雙線蘊含在以色列的所有體制和一切生活中:聖殿、聖約、城市、祭司、安息,甚至她的智慧。沒有人能比所羅門更明顯地代表著智慧。然而,他的一生最終成爲智慧與愚蠢的典型:既是基督的預表,也是人類失敗的寫照(代上 3-4,11:4)。可悲的是,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智慧遭到了扭曲(耶 8-9)。[6] 我們所需要的是比所羅門更偉大的那一位(賽 11:1-10;太 12:42)。
基督與舊約智慧的關係很複雜。耶穌的教導是一位敬虔或智慧導師的教導,但遠不止於此。祂的教導在形式(如比喻、箴言)和內容(如智慧的邀請、兩條路)上都與舊約中的智慧相似。但祂的教導也像先知的教導一樣,在某些方面具有完全的獨特性(例如,祂聲稱自己是神的兒子,並呼喚「阿爸,父」)。
基督與擬人化的智慧(the personification of wisdom)之間的關係也同樣複雜。神其他的屬性並沒有像智慧這樣用擬人的方式表達得如此有力,發展得如此徹底。這出現在舊約中,並在第二聖殿的猶太教中得到了發展。這裡,基督也超越了先前關於智慧的教導。
對四個主題(啓示、創造、救贖和美德)的思考捕捉到了基督與舊約智慧的關係並做出了區分。
智慧與啓示
神智慧的屬性在舊約中以智慧之女的形像出現。她揭示了神在創造秩序(箴 8;伯 38)和律法(申 4:6)中的旨意和道路。次經的智慧文獻進一步將智慧描述爲神榮耀的反映(《智慧篇》7:24-26)。雖然後一篇文獻並非正典,但它體現了人們繼續從智慧的角度思考神的啓示。
與舊約中其它具有啓示作用的形像(如先知、天使、聖經、聖殿)一樣,智慧的啓示功能在基督裡達到了頂峯,並爲基督所超越。用《希伯來書》中的話來說,以前的形像是好的,但耶穌是「更好的」(來 1:4)。從早先啓示性形像——譬如智慧——的角度來看基督是有幫助的,但我們絕不能忽略基督的獨特性。
舊約把智慧描繪爲神的一種屬性,但智慧並非有位格的存在。即便在最具有文學性的僞經文學中,智慧之女也從未填補擬人化手法與真實存在之間的鴻溝。基督是神三位一體中的一個位格。這正是基督之啓示大有能力的獨特之處。聖子是天父的形像;祂對天父的揭示無可比擬。
然而,這裡確實有一個預表的模式。智慧的邀請(如「智慧人聽見」,箴 1:5;參 9:1)就說明了這一點。這一來自神的邀請最終在基督身上實現了:「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 11:28-29)[8]
智慧與創造
聖經之啓示賜給世界的一個禮物就是它用理性、倫理和美學的構架來理解創造界,這個結構建基於一位具有位格的全能造物主。[9] 神是美和秩序的創造者(詩 104)。這樣的創造設計與神的智慧密切相關(箴 3:19)。在創造時刻,擬人化的智慧歡欣地露面了(箴 8:22-31)。
擬人化的智慧和基督在概念上最緊密的關聯可能就是在創造中的角色。新約告訴我們當創造之時基督就在那裡(約 1:1-2);基督是創造的媒介(約 1:3;林前 8:6;西 1:16;來 1:2)。在這一點上,擬人化的智慧代表了基督。然而,在這裡,我們也必須仔細注意基督的獨特性。
在創造時發揮了作用的不僅有智慧,同樣還有神的創造之言、聖靈,根據猶太教拉比傳統(rabbinic Judaism)還有妥拉。這些也可以看作是基督作爲創造者的反映。但是,基督在創造時就與神爲伴,這遠遠超出了對智慧的描述。聖子是作爲一個位格存在的,而不僅只是一個文學形像或擬人手法。智慧是受造的,而聖子是永恆的、並非被造的(箴 8:22)。新約將聖子在那時就與神爲伴與聖子作爲神的身份聯繫在一起:聖子不僅「與神同在」(約 1:1a),而且祂就是神(約 1:1b)。基督不僅是創造的媒介,祂還是榮耀的聖子和至高的主(腓 2:11;來 1:4;西 1:17-18)。
神對整個世界的智慧計劃將在基督的拯救之工中完成(羅 16:25-27)。這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三個主題。
智慧與救贖
擬人化的智慧在提供洞見、啓示和指引方面發揮著拯救性的作用,但並非在救贖或贖罪意義上。仔細閱讀《箴言》1-9 章就會明白這一點。[10] 從贖罪的角度解讀舊約智慧的作用是錯誤的。
新約只有一處經文明確地稱基督爲神的智慧,這一點與祂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工作有關(林前 1:23-24、30)。這是基督作爲智慧所發揮的功用,而非指祂就是擬人化的智慧,這是說基督是神智慧的核心。基督的十字架始終是決定性的因素。這使我們回到福音的敘事,以及在教會生活中應用這智慧的獨特方式。這也引出了第四個智慧主題——更新和具有美德的生活。
舊約智慧的目標是過一種擁抱美德的生活,敬畏耶和華,與受造界的秩序和諧共處,在神百姓的群體中。[11] 未解決的張力,如《約伯記》和《傳道書》所示,是邪惡的問題,源於墮落,滋生愚蠢、罪惡和死亡。在福音書中,基督戰勝了罪、魔鬼和死亡,最終的勝利要等到祂的第二次降臨和最終的圓滿。在此期間,基督賜給蒙救贖者祂的榜樣、教導和聖靈,好讓基督徒能夠過上與神的智慧相一致、品行端良的生活。
新約聖經反映出智慧對美德生活的呼召既有連續性又有間斷性。[12] 這種連續性散見於新約聖經中,以《雅各書》爲最佳範例。 「雅各處理主題的方式與舊約的智慧文學特別有共鳴,尤其體現在他以兩極對立的形式直接給出如何生活的建議:這樣比那樣好;要這樣生活,而不要那樣。」[13] 這樣的風格也出現在耶穌的教導中。[14]
然而,新約中也有重要的不連續性,這涉及基督的救贖之工、末世聖靈的同在和能力(西 1:9)、基督所示範的智慧生活之獨特模式(西 3:16)以及教會的使命(西 4:5)。
保羅在《以弗所書》中教導說,「神百般的智慧」要「藉著教會」顯明出來(弗 3:10)。教會爲了完成宣教的使命,就要讓神的智慧塑造我們在地方團契和公開見證中的生活。我們要讓基督的話語住在我們裡面,這樣我們就能「用各樣的智慧」彼此教導(西 3:16)。對外人,我們要「用智慧」與人交往(西 4:5),並要做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深入思考我們的生活方式(弗 5:15)。這不是拿來改變我們的一般哲學智慧,而是在基督裡找到的、神獨特的、卻往往違背我們直覺的智慧。這看起來像什麼呢?
新約聖經中就有用基督的智慧塑造生活方式的實例。例如,哥林多教會的一個問題是屬靈的分裂。這是高舉人類智慧造成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保羅明確地稱基督爲「神的智慧」。這智慧的根基是神兒子,「榮耀的主」,是神本身(林前 2:8;8:6)。不過聖子犧牲性的死定義了這智慧。這智慧的內容就是以十字架爲中心的福音。確實以「釘十字架的基督」爲神的智慧,就撇開了一切人的智慧,並會把我們引向十字架的道路。[15]
[1] 見 Daniel J. Treier, "The Gift of Finitude: Wisdom from Ecclesiastes for a Theology of Education," Christian Scholar's Review 48, no. 4 (2019): 383.
[2] 見 James L. Crenshaw, Old Testament Wisdom: An Introduction, 3 ed.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10), 14, n. 1; 另見《箴言》1:3-7 中並列的詞。
[3] 關於智慧的定義,見 E. J. Schnabel, "Wisdom," in New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heology, ed. Brians S. Rosner T. Desmond Alexander, D. A. Carson, Graeme Goldsworthy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843.
[4] K. S. Kantzer, "Wisdom,"收錄於 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Theology, ed. Walter A. Elwell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01).
[5] 另見保羅讚美神在福音中顯明的不可言喻之智慧(羅 11:33)。
[6] 爲了對這些章節做出有益的研究,見 Daniel J. Estes, The Message of Wisdom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forthcoming), chapters 6,7.
[7] 關於這部分,更多文獻見 Daniel J. Ebert IV, Wisdom Christology: How Jesus Becomes God's Wisdom for Us, Explorations in Biblical theology, (Phillipsburg, NJ: P&R, 2011), 175-78.
[8] 關於耶穌的邀請及其與舊約法律和智慧的關係,見 Ebert IV, Wisdom Christology, 19-38.
[9] 關於創造是智慧源泉的討論,見 Daniel J. Estes, Hear, My S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Proverbs 1-9,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97), 87-89.
[10] Estes, Hear, My Son, 18.
[11] 關於舊約中智慧行爲的論述,見 Estes, The Message of Wisdom, Part IV.
[12] 關於《雅各書》中智慧的有益評論,見 Peter H. Davids, The Epistle of Jame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The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82), 54-56.
[13] D. A. Carson, "James," 收錄於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Use of the Old Testament, ed. G. K. Beale and D. A. Carson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07), 997.
[14] 關於《箴言》的講解如何將其與基督聯繫起來,見 Raymond C. Ortlund, Proverbs: Wisdom that Works, Preaching the Word, (Wheaton, IL: Crossway, 2012).
[15] 關於更多新約的例子,見 Ebert IV, Wisdom Christology.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Wisdom of 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