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由童女所生——更準確地說是耶穌由童女感孕所生,這一教義告訴我們耶穌基督的誕生不是正常的生育過程,而是藉聖靈的力量在童貞女馬利亞腹中超自然感孕,由她所生,沒有罪性。
正統神學教導我們,耶穌基督超自然地由童女馬利亞所生。相信童女感孕(俗稱由童女所生),建立在聖經的見證之上,其根源可追溯到基督教神學最早的日子。在本文中,我將首先介紹童女感孕的神學框架。接著,我將思考聖經中關於(耶穌)由童女所生的教導。這既包括《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關於童女生子的明確教導,也包括有關童女生子的其它可能典故和論證。第三,我將討論一些教父著作,它們顯示早期基督徒一致相信耶穌由童女所生。第四,我將提到(耶穌)由童女所生的一些實際影響。
由童女所生是指耶穌基督超自然的降生脫離了正常生理學的生育過程。相反,耶穌獨特地藉聖靈的大能孕育在童貞女馬利亞腹中。由童女所生是永恆神子道成肉身成爲完全人的途徑。祂由馬利亞所生,擁有真正的身體和理性的靈魂。由童女所生也是耶穌生來聖潔無罪的方式,這有別於亞當之後所有自然出生的其他孩子。犯了罪的第一個人類亞當並不代表耶穌,因爲耶穌並不「在亞當裡」。相反,耶穌是新創造的頭。
下面我將討論(耶穌)由童女所生的一些聖經依據、教會歷史中(耶穌)由童女所生的記載以及一些實際影響。我將使用大家更熟悉的「(耶穌)由童女所生」來指耶穌由童女感孕。有兩點需要注意:我不會討論(1)馬利亞終身保持童貞,也不會討論(2)聖母無原罪感孕論,這些理論推出的結論是馬利亞本人沒有原罪,但這兩種觀點在聖經中都沒有依據。
《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
《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最明確地教導了耶穌由童女所生,因爲聖經只在這兩部書卷中敘述了基督的降生。因此這兩部經卷都提到耶穌由童貞女所生,這很重要。
《路加福音》中關於耶穌誕生的細節最多。在天使加百列向馬利亞顯現的記載中(路 1:26-38),《路加福音》1 章 27 節明確說明了馬利亞是童貞女(希臘語:parthenos),並且在《路加福音》1 章 34 節再次提到了童貞,當馬利亞疑惑自己從未與任何男子「同房」(在英文聖經中是 know,和合本譯爲「沒有出嫁」——譯註)怎麼會懷孕生子時。在《路加福音》的上下文中,馬利亞的童貞是不容置疑的,第二次提到馬利亞的童貞時,使用了聖經中關於與某人「同房」(在英文聖經中是 knowing,和合本多譯爲「同房」——譯註)的術語,指的是性方面的親密關係。加百列告訴馬利亞,她所生的孩子是從聖靈來的(路 1:35),這不是正常的生育過程。這節經文揭示了孩子的聖潔與聖靈密切相關——聖靈將確保馬利亞(她自己是個罪人)所生的孩子是聖潔的。馬利亞的兒子將坐上祂祖大衛的寶座,並將統治一個沒有窮盡的國(路 1:31-33)。馬利亞後來在大衛之城伯利恆生下了耶穌(路 2:5),應驗了預言(彌 5:2)。
《馬太福音》也記述了耶穌的誕生。《馬太福音》1 章 20 節(參見 1:18)認爲聖靈使馬利亞懷孕,這發生在她和約瑟圓房之前(另見太 1:25)。《馬太福音》用「童女」這個詞來描述馬利亞,在《路加福音》中也是如此,這次是通過在《馬太福音》1 章 23 節引用《以賽亞書》7 章 14 節的話:「『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爲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雖然人們對於以賽亞使用童女一詞的方式仍有廣泛爭議,但以賽亞看起來確實是在說一位童女 [1],而馬太清楚地認爲馬利亞就是一位童女。
新約中其它經文中的(耶穌)由童女所生
聖經中明確記述了基督誕生的兩處經文都認爲聖靈使馬利亞懷孕,馬利亞是童女。這些意思明確的文字有助於我們理解意思不那麼明確的文字。雖然在其它新約經文中沒有明確提到(耶穌)由童女所生,但絕對沒有否認這一點,而且新約強調神兒子原本就存在,這與(耶穌)由童女所生完美契合。
《約翰福音》以獨生子的神性開篇,祂在道成肉身之前就已經存在(約 1:1-18,參17:5)。耶穌從天上來,賜下永生(如約 6:33、40、51)。約翰也有可能暗指了(耶穌)由童女所生。在《約翰福音》中,反對耶穌的人最顯著的特點常常是帶著誤解,他們所誤解的一點就是耶穌的起源:他們自以爲知道耶穌從哪裡來,但卻對此缺乏真正的認識。與許多人的看法相反,耶穌並不真的是約瑟的兒子(見約 6:41-42,8:41,參 7:27-28、40-42)。
《馬可福音》沒有提到耶穌是童貞女所生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爲《馬可福音》中根本沒有關於(耶穌)嬰兒時期的敘述。相反,《馬可福音》直接進入了耶穌的公開傳道歷程。耶穌作爲一個成人帶著緊迫的使命感大有能力地橫空出世(可 1:9)。
使徒保羅也沒有提到(耶穌)由童女所生,但他的神學框架以(耶穌)由童女所生爲前提。保羅說耶穌是一個真實的人(加 4:4;林前 15:21),祂是大衛的後裔(羅 1:3-4),但在道成肉身之前就已經存在(如腓 2:6;西 1:15-20)。
保羅的神學框架在《羅馬書》5 章 12-21 節中尤爲清晰,保羅在此將耶穌與亞當進行了對照。亞當是第一個人類,通過他的代表性舉動,罪和死亡蔓延至所有人。與此相反,通過耶穌,公義和生命臨到所有在基督裡的人身上。保羅在《羅馬書》第五章中討論了人類的兩個盟約首領,亞當和基督。兩人都是代表,他們的行爲所帶來的後果會擴散至其他人。如果保羅不相信(耶穌)由童女所生,那就很難理解保羅將亞當與基督相對照的觀點如何站得住腳,也很難理解耶穌爲何不受亞當之罪牽連(參見林前 15:22、47-48)。[2]
雖然沒有其他新約作者明確提到(耶穌)由童女所生,但新約經常強調耶穌原本就存在和祂的神性,祂取了血肉之身(參來 1:2-3;雅 2:1;彼後 1:1;猶 5;約 1:1-4;啓 1:17-18)。理應認爲神兒子原本就存在與祂由童貞女所生是密切相關的。
與聖經中(耶穌)由童女所生的見證相印證的是,相信耶穌由童女所生是正統基督教神學的標誌,這一立場始於已知最早新約外的基督教著作。《使徒信經》在教會歷史中源遠流長,它確認了(耶穌)由童女所生。教會領袖安提阿的伊格內修(Ignatius of Antioch)可能早在公元 110-117 年的著作中就多次提到(耶穌)由童女所生。 [3] 二世紀的教父雅典的雅里斯底德(Aristides of Athens,卒於約公元 138 年)、殉道者遊斯丁(Justin Martyr,卒於公元 165 年)、撒狄的梅利托(Melito of Sardis,卒於約公元 170 年)和里昂的愛任紐(Irenaeus of Lyons,卒於約公元 180 年)都確認了(耶穌)由童女所生。 [4]
儘管人們相信(耶穌)由童女所生由來已久且有聖經依據,但它卻經常被視作過時的信條,經不起現代科學檢驗。(耶穌)由童女所生是二十世紀初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t)與現代主義(Modernist)熱烈爭論的一個焦點。最近,有人認爲,堅持(耶穌)由童女所生會淡化耶穌與罪人共有的人性,因爲這意味著耶穌沒有參與進化(evolution)的過程。 [5]
然而,(耶穌)由童女所生並非是一個要麼全盤接受要麼斷然拒絕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我們是否相信神對世界超自然的干預、聖經關於罪的教導、亞當與基督之間獨一無二地對照關係、經文明確的含義以及基督教歷史上合一的信念。最後,我想提幾個實際問題。 [6]
首先,(耶穌)由童女所生向我們表明,我們的救贖主是一個完全的、真正的人——但卻沒有罪。耶穌超自然地降生,但祂的人性與我們的人性不同(來 2:10-11)。耶穌在聖靈的大能下獨一無二地孕育在一個女人腹中,祂沒有原罪,因此祂獨一無二地與亞當類似。如果耶穌生來就帶有罪性,那祂就不會成爲無罪的救主。由童女所生是神聖的神子道成肉身、生來無罪的途徑。
其次,由童女所生還以耶穌是神兒子且原本就存在爲前提。由童女所生對在道成肉身之前就已是神子的那位而言是恰當的。我們的救主不僅是人,而且是神聖的神子。祂是獨一無二的神-人(God-man)——那唯一能夠完成救贖者。祂是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太 1:23)。這是盟約的語言,反映了神作爲我們的神行走在我們中間的盟約應許(參見利 26:12)。
第三,由童女所生向我們表明了神在救贖中的主動性。救恩是一個恩賜。在神子道成肉身之前,許多人都試圖帶來持久的救贖。但神按照祂的時間和方式實現祂的計劃。神的大能與人類不能完成持久救贖的軟弱形成了鮮明對比。
由童女所生不是一個孤立的教義,它與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緊密相連。因爲有罪之人帶來死亡,而無罪之人則帶來死人復活(參林前 15:21)。教父愛任紐(Irenaeus)對此有一段令人難忘的描述:「如果一個人不接受(神子)由童女所生,他又怎能接受祂從死裡復活呢?」 [7]
[1] 見 Christophe Rico, La mère de l』Enfant-Roi Isaïe 7,14: «ʿAlmâ» et «Parthenos» dans l』univers biblique: un point de vue linguistique, Étude de la Bible en ses traditions 258 (Paris: Cerf, 2013).
[2] 見 J. Gresham Machen, The Virgin Birth of Christ, 2nd ed. (1930; repr., Grand Rapids: Baker, 1965), 262–63.
[3] Ephesians 7:2; 18:2; 19:1; Smyrnaeans 1:1.
[4] 見例如 Justin, Dialogue with Trypho 66–70, 84–85; 1 Apology 22, 33; Melito of Sardis, On the Passover 66, 70–71, 104; Irenaeus, Against Heresies 1.10.1; 3.4.2; 3.5.1; 3.9.2; 3.16.2; 3.18.3; 3.18.7; 3.19.1–3; 3.21–22; 4.9.2; 4.23.1; 5.19.1; 5.21.1; idem, Demonstration of the Apostolic Preaching 32–33, 36–39, 53–57; Aristides, Apology 2; Machen, Virgin Birth, 2–43, cf. 317–79.
[5] Andrew T. Lincoln, Born of a Virgin? Reconceiving Jesus in the Bible, Tradition, and Theolog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3), e.g., 9, 255, 258–59.
[6] Brandon D. Crowe, Was Jesus Really Born of a Virgin?, Christian Answers to Hard Questions (Phillipsburg, NJ: P&R Publishing;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Seminary Press, 2013), 26–28 進一步展開了我的討論。
[7] Irenaeus, Dem. 38. Translation from On the Apostolic Preaching, trans. and ed John Behr, Popular Patristics Series 17 (Crestwood, NY: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1997), 64.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Virgin Birth of Jesus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