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粗俗的語言並不能使我們更貼近文化。有以下三個理由:
第一,不道德的方式並非改善世界的良策。
「如今我們正將道德品格的問題——也就是聖經中所說的正直——讓位於那些看似可以改善世界的策略。」這一原則不只在現代政治候選人中出現,在教會中也同樣存在。這揭示出:我們的信靠已經從對神透過聖潔的謙卑來作工的大能,轉向了對自己聰明才能的依賴——無論是政治精明,還是文化敏銳,這種「文化轉化策略」都具有無可救藥的缺陷。不論你的政治策略多麼高明,粗俗的方式都不會帶來神的國,不能真正地轉變文化,也不能使罪人悔改。它只會適得其反,摧毀基督教會的公信力。這種策略已經被嘗試過,就是爲了拯救世界而變得像世界。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你失去了最核心的福音本身。
在教會裡,這種想法會導致我們失去對神大能的信心,失去對神話語的信心,甚至失去我們心中「神之道路比世界之道更超越美好」的真實激情。向世界證明自己「夠酷」的努力,注定要失敗。
第二,世界不會被我們的粗俗打動。
新約聖經告訴我們:真正能夠引起世人注意並刺入他們心靈深處的,不是我們在文化上與他們相似,而是我們向世界所展現的犧牲之愛。喚醒死人的,不是「大膽粗俗的言語,而是耶穌基督那激進的愛」(太 5:16)。
第三,粗俗的言語本不合宜。
神不喜悅我們說出那些粗俗的笑話,這些「淫詞妄語」,是「不相宜」的(希臘原文 ἀνῆκεν;弗 5:3–4)。所以基督徒並不是只要避免說出某串「會被屏蔽」的詞就可以了,而是要學習「分辨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什麼是合宜和恰當的話語」。保羅提到:「粗俗言語的替代品不是乾淨的語言,而是感恩「。粗俗語言往往暴露出我們內心缺乏感恩。所以,保羅呼籲基督徒的生活,不只是「不講粗話」,而是「讓你的口中充滿高舉基督的真理,滿溢謙卑的感恩。正如耶穌所說,追求那極好的善行比我們使用一些世人的語言更能影響和改變世界,並且他們自己也知道,那種語言是廉價的。」[1]
* * * * *
[1] 改編自發表於2018年4月20日的「派博牧師答疑」第 1187 問:「Will Profanity Make Us More Relevant in Reaching Our Culture?」
譯:CP/SG;校:JFX。原文刊載於《派博牧師答疑》(Ask Pastor John)一書英文版 135-136 頁:「Does profanity make us more culturally relev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