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最棒的路易斯作品
2021-10-14
—— Jeremy Larson

幾個月前,我第一次觀看了1986年電影《教會》(The Mission,又譯《戰火浮生》)。該片由 羅伯特·德尼羅傑瑞米·艾恩斯以及 雷·麥克安利等人主演,故事背景爲十八世紀中期的南美。最富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影片開頭,一名耶穌會宣教士被當地土著拒絕,因而被綁在十字架上推下世界最大的瀑布。影片憑藉感人的視覺呈現、激昂的音樂旋律與逆境中堅守盼望、百折不撓的崇高主題,打動了一批又一批的觀眾,激起他們強烈的情感。

然而,情感有多可靠?它們是否確實反映了現實世界,或者這不過是對外界刺激的主觀回應?1943年首次出版的C. S. 路易斯著作《人之廢》The Abolition of Man),開篇便提出了與之相關的問題:評價一座瀑布「崇高」,屬於主觀的意見表達,還是與現實一致的恰當感受?

《人之廢》是路易斯本人最喜歡的作品之一,也在二十世紀最佳英語非虛構作品評選中位列前五。但對許多人來說,《人之廢》仍然非常難讀。人們希望獲得指導,邁克爾·沃德(Michael Ward,Planet Narnia《納尼亞星球》的作者)便寫作了《人性之後:C. S. 路易斯<人之廢>導讀》,爲讀者提供幫助。

輔助,而非替代

正如傑米·史密斯爲查爾斯·泰勒所著《世俗時代》A Secular Age)所寫下的導讀一樣,沃德的《人之廢》導讀主要並非評估路易斯的觀點(3頁)。但史密斯旨在向那些沒有時間研讀900頁世俗化理論的讀者介紹泰勒的思想,而沃德不同,他並不打算用導讀代替路易斯的作品。事實上,那些直接從出版社購買《人性之後》的讀者將收到配套的《人之廢》原書。

《人性之後》共有八章,還不包括36張圖片及33個討論問題。前六章由短文組成,主題包括《人之廢》暢銷程度、其寫作原因及語境、背景及後世影響。

第七章篇幅最長,提供了有關術語和人物的註釋,以及針對《人之廢》幾乎每一頁的詳細註釋。沃德寫了大部分註釋,但他也從二手資料中選取大量整段引文,穿插其中。最後一章則綜合全書內容,以更廣闊的視角評價了《人之廢》。

情感與主觀主義

第三章的概述,以及第七章的評論和註釋顯然對任何閱讀或教授《人之廢》的人有益。我想簡要指出沃德指南的兩方面優點,對於《人性之後》的其他內容總結則不再贅述。

首先,沃德幫助讀者加深了對《人之廢》觀點的理解。例如,路易斯最重要的論點之一,是情感可能實現與現實世界的協調——用路易斯的話說,成爲「公正情操」。將一切情緒視爲主觀感受進行批判,會不可避免地廢除人之爲人的本性,導致我們成爲並非善類的「前人類」(ex-men)(16頁)。路易斯及其他作者指出,通過好故事培養正確情感十分重要,這些故事對塑造我們的情感起著深刻的作用。

沃德的指南還強調了路易斯對主觀主義自我毀滅本質的解釋,以及該解釋如何成爲希望的來源。討論較爲傳統的教育方式時,路易斯提到鳥類如何訓練幼鳥飛行:爲生存的緣故,它們希望下一代務必符合現實世界的規範。

不按照上帝世界的既定規則生活的人,不會興旺。雖然沃德指出《人之廢》具有不祥的預言色彩(187-190頁),但瘋狂的本質變化無常,其作爲提醒,反爲讀者帶去了希望,因爲沒有哪種荒謬能夠持續直到永遠。

自然律(Natural Law)的妙用

除澄清路易斯在《人之廢》中的主要觀點外,沃德指南的第二項優點便是它配合了其他近期著作,例如卡爾·楚曼的《現代自我的崛起與勝利》(The Rise and Triumph of the Modern Self ,其簡寫版計劃在2月出版)。

沃德延續了對運用「自然律」的討論,楚曼則辯稱,現今社會中常識可能已經不再普世,因此「自然律」的論證對非信徒影響不大。

泰勒的《世俗時代》問道:我們怎會陷入這樣一種境地,即無神論不僅是一種選擇,而且往往成爲更優越的選擇。楚曼的《現代自我的崛起與勝利》中提出了相似的疑問:有人說「我是困在男性身體中的女性」,卻無人對此嗤之以鼻——我們如何落到這樣的地步?不言而喻的真理本質,已淪爲安布羅斯·比爾斯憤世嫉俗的主觀定義:「對自己而言相當明顯的,但其他人根本無從理解。」(譯文來自《魔鬼辭典》

這意味著,目前「自然律」的論證或許最好還是用於堅固那些已經熟悉了主日學課程的信徒,而非那些僅僅了解「自然律」的人。在沃德看來,路易斯的目的在於「激勵那些已經認同他觀點的人們」(99頁)。這並未削弱「自然律」在傳福音過程中的重要性,因爲上帝樂意通過各種途徑吸引非信徒歸向自己。但從實際情況看,「自然律」論證還是拋給那些準備好接受它們的人爲佳。

《人性之後》另一個有趣的細節是其封面,上面畫著一個男人在瀑布前沉思。它與弗雷德里希所作浪漫主義繪畫的相似之處絕非偶然。它也展現了視覺藝術家顛覆傳統作品、以用於崇高事業的機會。

最後,鑑於誠實的書評總要指出作品的缺陷,我不得不承認,本書頁邊距過窄,不適合記筆記,但這僅僅是我的個人感受。至於我的感覺是否與宇宙現實一致,讀者可自行判斷。


亞馬遜網站是這樣介紹本書的:

《人性之後》是爲《人之廢》所寫的閱讀指南。《人之廢》作爲C. S. 路易斯最廣受推崇但也最不易理解的作品之一,起源於二戰期間發表的一系列講座。講座探討倫理道德,處理「道德價值是否客觀」的棘手議題。我們分辨是非時,是認可了自身之外現實的存在,還是僅僅表達了主觀情緒?路易斯從純粹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將神學問題放在一邊。他提出有力的例證,反對主觀主義,同時發出智識上的警告。比起當時,在「後真相」的二十一世紀,這一警告與我們更爲息息相關。


譯:Alice;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Best C. S. Lewis Book You've Never Read.

Jeremy Larson(傑里米·拉森)博士畢業於美國貝勒大學,現在擔任美國瑞金大學(Regent University)的助理教授,專攻十七世紀文學。他的書評屢見於《基督教與文學》、《當代改革宗》及《神話研究》(期刊,專注研究J. R. R. 托爾金、C. S. 路易斯、查爾斯·威廉斯等作家的奇幻作品)。
標籤
文學
路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