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教会事工
教會被名人所累
書評:卡特琳·貝蒂著《爲耶穌出名》
2022-11-14
—— Anne Kennedy

2016年,當時我正從小鎮教會事工的艱辛勞作中獲得一個急需的假期,得到一個機會在游泳池邊發呆,一隻眼睛盯著孩子,另一隻眼睛盯著Facebook。這時,許多關於圖連·查維金(Tullian Tchividjian)犯罪跌倒和他被珊瑚脊教會(Coral Ridge)除名的信息出現在我的屏幕上。他並不是只犯了一個外遇的罪,他沉溺於一種連續性的「牧師」犯罪模式。我很是爲他難過,但和當時的大多數基督徒一樣,我並不感到驚訝。

記者和編輯卡特琳·貝蒂(Katelyn Beaty)在她的《爲耶穌出名:角色、平台和利潤如何傷害了教會》(Celebrities for Jesus: How Personas, Platforms, and Profits are Hurting the Church)一書中,處理了這個相當普遍的問題。每年,「名人」陷阱似乎只會越來越多。沒有人願意承認對讚譽的渴望或被騙子欺騙的失望,但沒有人,尤其是在網絡世界中,沒有人知道如何阻止。自查維金跌倒之後,還有卡爾·蘭茨(Carl Lentz)、拉維·撒加利亞斯(Ravi Zacharias)、海波斯(Bill Hybels)……這太令人沮喪了,這種沮喪甚至讓我們跌入谷底——爲什麼會有這麼多「名牧」跌倒?

什麼是出名?

名氣(celebrity)與名譽(fame)不同,名氣是指因爲成就(想想史蒂夫·喬布斯)或出生的偶然(查爾斯王子)而爲人所知。「名人」——比如卡戴珊姐妹(Kardashians)——就像丹尼爾·博斯廷(Daniel Boorstin)對這個詞的著名定義一樣,是因爲他們很有名而讓我們看他們爲「名人」。貝蒂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標準:「爲了本書的目的,」貝蒂寫道,「我想提供一個『名人』的定義,即沒有實質性的社會權力。」(social power without proximity,17頁)

美國亞馬遜對這本書的介紹如下:

 《爲耶穌出名:角色、平台和利潤如何傷害了教會》

卡特琳·貝蒂著

鑑於近年來著名基督教領袖的跌倒,現在是教會重新審視其與名人關係的時候了。獲獎記者卡特琳·貝蒂探討了名聲重塑美國教會的方式,解釋了「名牧」如何以及爲何被編織進福音派運動的結構中,並指出了近年來因出名犯下的諸多錯誤。她向我們展示了福音派文化如何獨特地被「名牧」們所塑造,卻不是藉著教會這個體制性機構而建立見證。她提供了一個普通忠誠的新視野,幫助我們所有人把「名氣」放在適當的位置。

佈雷佐斯出版社(BRAZOS PRESS),208頁。

貝蒂認爲,在美國基督教內部,當個別傳道人在其教會牧養事工處境之外爲自己揚名時,這種現象就出現了。例如,不苟言笑的佈道者比利·桑德(Billy Sunday)就超越了所在的教會宗派架構。這並不是說桑德沒有在某個地方教會中擔任職務,而是說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爲他有吸引人群的訣竅。

貝蒂追溯了「名牧」的發展立場,追溯了桑德、穆迪(Dwight Moody)、哈姆(Mordecai Ham)和葛培理(Billy Graham),到最終爲柳溪教會網絡、撒加利亞斯和馬克·德司寇(Mark Driscoll)等教牧災難設置了舞台的福音派名牧。她的調查很有幫助,儘管有時過於牽強。我們真的能把德司寇跌倒的責任歸咎於葛培理?我認爲很難說。不過,她的敘述還是很有見地。例如,桑德曾經打趣地說:「去教會不會讓你成爲基督徒,就像去車庫不會讓你成爲汽車一樣。」(27頁)這樣說當然沒錯,罪人需要把他們的個人信心放在耶穌身上而不是放在自己去教會的行爲上,但隱含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是地方教會的成員,也可能成爲基督徒。

後來,葛培理雖然堅持讓當地教會參與他的佈道會,但卻(有意無意地)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人群越多,得救的人越多,神的榮耀就越大。貝蒂寫道,在這一切中,「著名的巡迴佈道家已經取代了地方教會,成爲耶穌和罪人之間的紐帶。」(29頁)

爲什麼這種情況在其他時代沒有?貝蒂認爲,「名人是一種獨特的現代現象」(12頁)。但它是獨特的現代現象嗎?人們可以說,自從約翰·衛斯理和喬治·懷特腓的大覺醒運動以來,名人就一直與福音事工聯繫在一起,人們可以進一步追溯到16世紀的馬丁·路德和約翰·加爾文等改教家。但貝蒂很有幫助地表明,雖然衛斯理和懷特腓經歷了許多麻煩和不便,但它們的目的是爲了拯救失喪的人。但最近幾十年,隨著從電視到YouTube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內發展起來,名氣的危險被提高到了無與倫比的新高度。像布蘭登·羅伯遜(Brandan Robertson)這樣名副其實的基督教媒體帝國一夜之間就在抖音(TikTok)上冒了出來,無論他們展示的是不是正統的教導或性的純潔,都已經在網絡上遍地開花。轉眼間,拯救失喪者這一緊急任務不再重要,本真性和粉絲數量成了誇耀。

誰認識你?

對我來說,貝蒂作品的優勢在於她願意從內部審視教會。她毫不猶豫地批評了她所參與的基督教出版事工,也沒有吝於批評平台所建設的個人成癮。她的語氣是親切的,而不是尖銳的。她建立了一個有分量的理由,說明爲什麼基督徒應該擁抱基督徒生活中普通而晦澀的教會生活,而不是網絡上的「名牧」。她說:

名人是一種世俗形式的權力和對個人價值的評價。它不是一個屬靈中立的工具,可以隨時拿起和放下,即使是爲了敬虔的目的。當名人被用於其他高尚的目的,分享好消息和邀請他人進入豐富的國度生活時,它就改變了這個目的,也改變了我們。(170頁)

隨著每一個醜聞的爆發,美國的基督徒被邀請一次又一次地吞下這顆苦藥。對名人的渴望是多麼微妙地通過嫉妒和不滿悄悄進入。當我們不停地瀏覽Instagram,希望(可能還禱告)有更多的追隨者時,我們應該問自己應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權力和身份

我們應該怎麼做?貝蒂對這個問題提供了兩個答案。第一個答案是,基督徒應該避開權力。她認爲,太多的基督徒專注於重新獲得文化權力。她駁斥了所謂「白人福音派」遭到逼迫的,這一呼聲認爲西方基督徒在公共領域越來越遭到邊緣化或保持沉默。恐懼,而不是信心,顯然是這種說法的基礎:

即使如此,在過去的四十年裡,許多基督徒仍然感覺到他們不再處於文化和政治權力的領導地位。他們甚至不確定自己在餐桌上是否有一席之地。他們當然不能假設他們的鄰舍(或國家領導人)將基督信仰視爲規範。隨著時間的推移,信徒們可能會把受害者的身份看作是他們身份的一部分。(150頁)

貝蒂不敢提及LGBT+運動的文化優勢,以及它對上班基督徒的影響,她指責那些與政治右派有關的福音派人士。但奇怪的是,她沒有提到任何左派的基督教名人,那些願意接受幾乎與時代潮流完全一致的耶穌版本的所謂「福音派」。

我希望她能將這樣的批評意見壓在心裡。在《聖經》的權威以及婚姻和性別議題上做出妥協的誘惑如此強烈,正是因爲它能在文化餐桌上買到一個席位。那些將歷史性基督教信念與流行的性別意識形態放在天平上權衡,並認爲傳統已經與現代脫節的人踏上了一條危險的道路。當右派的基督徒指出左派的錯謬時,他們往往也會很快聲稱受害者身份是他們身份的一部分。

此外,對權力及其合法用途進行更豐富的討論將有助於解決名人的根本問題。例如,通過寫書來影響和教育的能力是一種社會權力的形式。但如果像貝蒂定義的那樣,名人是沒有實質性的社會權力,是不是所有的基督徒作家都應該停止寫那些會影響和教育個人圈子以外的人的著作呢?出版這本書是否使她成爲名人?

基督徒服事的是一位全能的上帝,祂的能力在塵世的軟弱中顯現出來。放棄權力,尤其是脅迫性權力,往往是必要的。但權力也可以用來爲被壓迫者的正義事業服務。我們應該警惕「沒有實質性的社會權力」這一誘惑,同時也不否認它有時會有助於推進教會在世界的使命。

耶穌選擇了默默無聞嗎?

貝蒂爲名人問題提供的第二個解決方案是選擇默默無聞而不是做個名人。貝蒂稱,雖然財富和權力都是成名的因素,但核心需求是被人知道。僅僅爲了出名而被眾人所知是一個誘人的誘惑,許多人選擇了這條道路,而不是被一位聖潔、公正和仁慈的上帝所包圍。貝蒂正確地指出,這種情況的補救措施是耶穌。她說,耶穌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來自一個偏僻的小鎮(166)。他的門徒是不知名的人,他們最終摒棄了權力。貝蒂認爲,這才是前進的方向。

她對耶穌和使徒們的事蹟的描述,就像她對基督徒名人現象的闡述一樣,過於牽強附會。最早的基督徒並沒有以任何類似於當代美國理想的方式尋求成爲名人。這顯然是真的。耶穌根據世界的價值觀和目的拒絕了權力。他的生活、死亡和復活是對名人現象的狠厲批判。

然而,我希望貝蒂能花更多時間考慮耶穌的生活和教導的意義。默默無聞與成爲名人這樣的二分法並不能說明全部問題。耶穌並沒有選擇默默無聞。他聲稱自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沿著第一世紀最發達的貿易路線之一傳播這一信息。他被「一大群人」追隨(馬太福音4:25,8:1,15:30;參見19:2)。他的使徒們在主要的文化和哲學中心宣揚基督和被釘死的基督。他們的所傳的福音使世界發生了變化,關鍵是他們拒絕以當時按照文化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塑造福音。

歸根結底,我們必須放棄一切有能力貶低和腐蝕我們敬拜和順服神的東西,而神並沒有站在遠處。他就在附近。他在我們文化混亂的公路和路邊上向我們傳福音。他有能力贖回和拯救。事實上,他解救的主要方法是宣揚福音。這是我們作爲他的門徒最基本的任務。那麼,問題是,我們要如何利用神放在我們手中的力量?讓他爲人所知?還是讓我們的能力爲自己服務?


譯:DeepL;校:SMH。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Church Has a Celebrity Problem.

Anne Kennedy(安妮·肯尼迪)分別於康奈爾大學和弗吉尼亞神學院獲得學士和道學碩士學位,住在紐約上州,幫助丈夫牧養一間小型聖公會。
標籤
文化
書評
名人
名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