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將聖經神學比作晚宴的賓客,你大概會以爲它要穿著三件套西裝、蓄著濃密鬍鬚、操著荷蘭口音登場。不論是魏司堅(Geerhardus Vos)那本開創性的《聖經神學》,還是《新聖經神學研究》(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系列中不斷增加的灰封面著作,聖經神學總顯得很高大上。當年在神學院,聖經神學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但這方面的著作大多更適合學者牧師研讀,平信徒望塵莫及。
當播客《聖經漫談》(Bible Talk)主持人、牧師亞歷克斯·杜克(Alex Duke)寫下《從伊甸園到埃及:創世記導讀》(From Eden to Egypt: A Guided Tour of Genesis)時,特意採用了平易近人的寫作方式。他筆下的聖經神學不像正襟危坐的學者,而更像一位穿著休閒襯衫、在戶外燒烤時和你輕鬆聊天的朋友。最終呈現的是一本既忠實於聖經原意、神學嚴謹,又生動有趣的書。
杜克的目標是寫一本「給普通人看的創世記導讀」(6 頁)。他想告訴讀者,聖經神學並不是書呆子的專利,「普通人也能理解、享受聖經的豐富內涵」(2 頁)。儘管他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觸及了摩西這部傑作的皮毛」,但這本導讀確實幫助讀者理清了聖經中這部重要書卷的核心脈絡(10 頁)。
《從伊甸園到埃及:創世記導讀》
亞歷克斯·杜克(Alex Duke)
聖經是跨越數千年、由數十位作者共同講述的一個完整故事。作爲基督徒,我們知道自己「應該」相信這一點——所以我們也確實相信了。但說實話,當我們翻開聖經,往往會「跟丟劇情」,特別是在閱讀《創世記》裡那些陌生、奇特的事件時。
在《從伊甸到埃及》中,亞歷克斯·杜克引導普通基督徒開展一段探微之旅,帶我們走進這些奇妙的故事,讓人(或許是第一次)看見:這一切之所以存在,都是有原因的。
宗德萬反思出版社(Zondervan Reflective) 256 頁
聖經神學正當其時,這是件好事。我小時候在主日學裡反覆聽到的總是那幾個經典故事:大衛擊殺歌利亞、以利亞在迦密山降火、癱子的朋友們拆穿屋頂讓他得醫治。我也確實相信這些故事是真的。但我那時以爲,這些故事主要是爲了教導我如何做個更好的人,而不是要讓我看見上帝在歷史中奇妙的作爲。
雖然我知道這些故事都是真的,卻完全沒有意識到它們在整本聖經的「大敘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直到我讀了阿爾伯特·沃爾特斯(Albert Wolters) 的《創造復得》(Creation Regained),我才終於理解了聖經的整體藍圖。
我的孩子們就比我幸運得多,這得益於近年來聖經神學的發展。他們從小聽人給他們讀 《耶穌故事聖經》(The Jesus Storybook Bible),(有時還是大衛·蘇切特[David Suchet] 朗讀的版本);他們跟著安德魯·彼得森(Andrew Peterson) 一起唱《看哪﹐神的羔羊》(Behold the Lamb of God) ,看基督的道成肉身如何連結上帝整個救贖歷史;他們坐在我的主日學課堂上,聽我用 安德魯·威爾遜(Andrew Wilson) 的《萬物之神》(God of All Things )講解預表是怎麼回事。正因如此,當我把湯姆·施賴納(Tom Schreiner) 的《美輪美奐之君王》(The King in His Beauty) 放進他們的高中閱讀書單時,他們雖覺得有點難,卻不會一頭霧水。
但對於那些沒有從小在餐桌上討論「互文性」和「預表學」的成年人和青少年來說,要從這些啓蒙讀物,直接跨越到斯蒂芬·登普斯特(Stephen Dempster)在《王權與王朝》(Dominion and Dynasty) 那樣的學術專著實在困難。而《從伊甸到埃及》正是帶領他們領略聖經神學之美的理想入門書。
本書卷首語,竟然來自黑色喜劇《冰血暴》(Fargo)。讀到這裡,讀者大概會想:這本書要麼會大獲成功,要麼會淪爲輕浮之作。但亞歷克斯·杜克成功地駕馭住了這種風格。
在講解《創世記》時,他巧妙穿插流行文化元素,讓古老的敘事變得鮮活有趣。雖然我向來對當代鄉村音樂敬而遠之(或許帶著幾分傲慢),但當杜克用蒂姆·麥格羅(Tim McGraw)和布拉德·佩斯利(Brad Paisley)的歌詞來展開雅各與以掃的恩怨時,以掃的形像立刻生動起來。這些現代歌詞非但不顯輕浮,反而提醒我們:雅各和以掃是和我們一樣的真實人物,他們的生命故事與我們的經歷何其相似。
突然間,以掃不再只是那個傻到爲了一碗紅豆湯放棄長子名分的抽象人物。他成了我身邊那些人的真實寫照:他們離開上帝后,生活反而過得相當滋潤。
正如杜克所指出的:「我們常以爲,人最糟糕的結局莫過於背叛上帝、四處碰壁,最終不得不收拾自己製造的爛攤子」(170 頁)。以掃就是這樣一個人,而我們也常常把他定格在這個「毛茸茸的獵人」的形像上。
但在《創世記》的結尾,以掃的生活從物質層面來看,似乎已經走上正軌。他與那個他曾揚言要殺害的兄弟和好了。儘管他失去了父親的祝福和產業,但他的財富多到足以拒絕雅各送上的豐厚禮物。
然而杜克提醒我們:
最糟糕的事,不是悖逆神、讓生活陷入混亂;最糟糕的,是對神冷漠,在那些不重要的領域享受平安富足。——這就是以掃故事的真正教訓。(171 頁)
這樣的分析讓以掃從雅各故事的背景板中走出來,從平面素描變成了立體人物形像。霎那間,摩西在《創世記》36 章詳細記載以掃後裔的用意就豁然開朗了。以掃雖然不是主角,卻給我們上了重要一課。
《創世記》這卷書我讀過幾十遍,研究過也教過。但《從伊甸到埃及》這本書讓《創世記》變得鮮活生動,這種體驗我從未有過。雖然它遠不算詳盡,卻具有改變生命的潛力。聖經本身足夠清晰,普通人閱讀就能獲益匪淺。但神也確實賜下了教師,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祂的話語(羅 12:6–7)。杜克就是藉著這本書,對廣大讀者施教。
看到學術出版社不斷推出聖經神學著作,我滿懷期待,但更令我振奮的是像本書這樣的作品——它們將聖經神學這部輝煌交響樂精心編排成普通人也能吟唱的旋律。我期待杜克和其他作者繼續以這種「平信徒視角」闡釋聖經神學。《從伊甸到埃及》值得放在每位牧師的案頭,也值得每一位渴望更深入理解《創世記》的基督徒珍藏家中。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How I Saw Esau in 3 Dimen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