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凱勒的新書談及了基督徒生活的一個中心主題
書評:提摩太·凱勒 著 《饒恕》
2023-04-27
—— Chris Brauns

如果我可以爲提摩太·凱勒指定一個主題,要求他寫一本書,那麼「饒恕」一定是我想要他寫的主題之一。沒有哪個主題比「饒恕」更能體現基督徒的生活標誌了。上帝的饒恕是所有虧欠上帝榮耀之人的最大需要。而且,在一個破碎的世界裡,如果我們要愛我們的鄰舍如同我們自己,我們必須認識如何饒恕和如何得到饒恕。

在他的新書《饒恕:爲什麼和如何做?》(Forgive: Why Should I and How Can I?, Viking, 2022),凱勒終於探討了這個主題。

雖然所有人(或幾乎所有人)都承認饒恕對於基督徒來說有多重要,但對於如何理解饒恕並將其付諸實踐,卻存在著廣泛的爭論。在我們這個後現代時代,許多人質疑一些嚴重的罪行是否應該得到寬恕。即便是知道我們要禱告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的基督徒也很難在饒恕的基本定義上達成一致。而且,正如凱勒所指出的,人們一直在討論「寬恕和正義之間存在的明顯張力,以及我們必須在其中選擇一個的問題」(xviii)。

美國亞馬遜網站對該書的介紹如下:

《饒恕:爲什麼和如何做?》

提摩太·凱勒 著

提摩太·凱勒是一位牧師,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之一,祂在這本書中論述了爲什麼饒恕必須成爲每個人生活核心的原因。

以有意義的方式饒恕他人是一個人不得不做,但又非常困難的事情。如果你不這樣做,怨恨和苦毒就會開始吞噬你的你心;如果不饒恕,你就無法從受傷中走出去。但很少有人有資源和工具來完全饒恕他人,並繼續自己的生活。饒恕是一種生存需要、一種道德要求,也是一種信仰,它直指人之爲人的核心。在本書中,提摩太·凱勒向讀者展示了爲何饒恕如此重要以及如何饒恕,他詳細解釋了你需要採取的步驟,以便在不犧牲正義和人性的情況下做到饒恕。

VIKING出版社,272頁。

爲饒恕作出定義

《饒恕》這本書的一個優點是凱勒爲饒恕這個詞設定了一個深思熟慮的四部分定義框架,爲後面的討論奠定了基礎(9-10頁)。他總結了構成饒恕的四個要點:

第一,如實指出某個過犯或得罪是錯誤的、應受懲罰,而不是簡單地原諒。

第二,同時承認,那位冒犯者和你一樣是一個罪人,而不是認定自己比對方高尚很多或者自己與對方有天壤之別。這意味著,你可以爲對方的益處著想。

第三,饒恕意味著願意自己吸收冒犯者帶來的傷害和損失,而不是尋求報復或向對方行惡。

第四,饒恕以和好爲目標,而不是永遠斷絕關係。

這四個要點中的每一個都至關重要。凱勒寫道:「如果你省略了這四個要點中的任何一個,你就不是在進行真正的饒恕。」(10頁)

饒恕的阻礙

凱勒饒恕觀的另一個優點是,它破除了基督徒饒恕的兩個普遍阻礙。第一個阻礙是「治癒性饒恕」,就是把饒恕理解成爲了寬恕者的好處而採取的一種個人在情感上「放下」的策略(29-31頁)。

凱勒對饒恕的定義與「治癒性寬恕」相對立。他認爲饒恕意味著吸收後果和避免報復。與治療性饒恕相反,饒恕的目的是爲了和好,而不僅僅是一種個人情感上的「放下」。

我們非常需要凱勒對「治癒性饒恕」的回應。許多(雖然不是全部)關於饒恕的基督教書籍都提倡一種「治癒」的理解,這樣做是在重新定義一個對福音至關重要的詞。凱勒警告說:「給關係帶去和好和給社區帶去鞏固的屬靈資源正在被治癒文化淘汰」。(31頁)

凱勒破除的基督徒饒恕第二個阻礙是新興「羞辱和榮譽文化」,有時被稱爲「抵制文化」("cancel culture")。凱勒解釋說,在這種新興羞恥和榮譽文化中,受害者會獲得地位: 「一個人在現有的社會階梯上往下走得越遠,就越有可能獲得更大榮譽」(31頁)。這種文化重視脆弱和憤怒,因此也不鼓勵饒恕。畢竟,如果未解決的衝突提供了一個憤怒的平台並給人地位,饒恕就會沒有好處。凱勒寫道:「現在,饒恕被看作是根本上不公正和不切實際的。饒恕會使受害者獲得榮譽和美德的能力短路。因此,這種新興文化充斥著大量破碎的、現在無法彌補的關係。」(32頁)

因此,凱勒符合聖經的饒恕觀非常必要。我們大多數人都目睹了社交媒體上的互動,這些互動已經演變成參與者通過受害者身份來獲得地位的平台,而不是人們找到和好的機會。

對悔改者和受害者的牧養

那些處理與曾經傷害過他們的人之間複雜關係的人,將從《饒恕》這本書中的教導和實踐建議中受益。例如,區分屬世的憂愁(如對罪行被暴露出來而難過的人)和敬虔的憂愁(真正悔改的人)是處理破裂關係中最具挑戰性的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凱勒描述了合乎聖經悔改的顯著特徵,並警告那些說自己悔改但只爲自己感到憂愁並試圖操控他們所傷害之人的人(146-48頁):

自憐看起來像悔改,其實是自我陶醉,而這正是罪的本質。……當你不再自憐了,真悔改就開始了。……有一種虛假的悔改,它其實是過度的自憐。這樣的人表現出許多響亮而強烈的自我厭惡、哭泣和淚水,讓聽眾覺得不得不告訴他們其實他們沒那麼糟糕、他們沒那麼邪惡。而這正是這種自憐的意義所在——它試圖向他人甚至上帝施壓,拒絕指責,認爲自己配得饒恕和原諒。裡面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我把自己弄得夠慘,這肯定能贖回我的罪,沒有人會再要求我做什麼了。」

凱勒還爲我們如何看待那些得罪我們的人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見解(165頁):

如果一個漫畫家想讓某人看起來很可笑,他就會創作一幅漫畫。把一個人臉上不尋常或不那麼吸引人的地方誇大、使之突出,使這個人看起來很滑稽。這正是你的內心在別人錯待你時所做的。你對他們的看法因爲他們對你所做的事情而傾向於單一維度。如果有人對你撒謊,你會告訴自己,「她撒謊是因爲她就是個騙子!」但是,如果你自己撒謊被人發現、別人問你爲什麼撒謊,你會說:「嗯,是的,我沒說實話。但這很複雜。我並不是說……」沒錯,你確實撒謊了,但你基本仍然認爲自己算個好人。所以,你一方面認爲自己雖然撒謊,但卻仍然是一個三維的、複雜的人,另一方面卻認定了向你撒謊的人是個一維的惡棍。

受害者應該自動「吸收」罪的後果和代價嗎?

在整本《饒恕》中,凱勒一直在正確地強調,受害者不應該覺得他們有權懷有怨恨。

然而,有時,凱勒似乎過於努力地反對內心苦毒的傾向,以至於他有可能變得不平衡,與正義的需要產生矛盾。我舉兩個例子。

首先,凱勒告訴受害者,內心的饒恕是無條件的。無論受到怎樣的傷害,被冒犯的人都應該在內心支付冒犯的代價。在提出這一點時,凱勒將內在的饒恕概括爲三個部分:(1)看到與冒犯者之間的共同之處;(2)吸收債務,也就是自己內心吸收和承擔冒犯者的罪之後果,而不是讓他償還;(3)願意尋求冒犯者的益處。(164-71頁)

第一點和第三點與聖經的教導一致。我們都應該認識到我們和冒犯者都是罪人,已經得到了很大的饒恕。而且我們應該爲我們的鄰舍禱告,甚至爲那些冒犯我們的人禱告。基督徒應該愛他們的仇敵。

但是,被冒犯的人應該自動吸收冒犯者罪錯的後果——即便冒犯者沒有悔改之意,這種想法我無法贊同。思想一下家暴的受害者,他能這樣做嗎?對此,凱勒的解釋是(166-67頁):

當你受到傷害時,冒犯者就欠了你的債。……你的饒恕意味著你承擔這個人所做的後果,而不是要他承擔。罪錯總是有代價的,而且必須由某人來承擔。要麼是冒犯者承擔,要麼由其他人承擔。

在處理所受的傷害時,是否應該勸告受害者在內心選擇吸收不悔改冒犯者的犯罪後果?可以肯定的是,受害者不得不忍受痛苦而不被仇恨和怨恨所定義。但是,告訴受害者他們必須在內心支付未悔改的冒犯者的後果,這既沒有幫助,也不符合新約聖經的榜樣。

保羅沒有對銅匠亞歷山大採取這種做法(提後4:14),他也沒有建議帖撒羅尼迦人這樣對待冒犯(帖後1:3-10)。與其假定自己需要爲不悔改冒犯者所做事情付出代價,不如建議受害者積極主動地表達愛,而不是進行報復。就罪錯的代價而言,要教導受害者神的公正,這與聖經更爲一致。把結果交託給神吧!正義要求爲犯罪者爲自己的罪錯付出的代價,這種代價將以兩種方式獲得支付:要麼犯罪者悔改並信靠耶穌,在這種情況下,基督爲犯罪付出了代價。否則,不悔改的犯罪者將面對公正的審判者。

事實上,這就是彼得對耶穌在十字架上行爲的總結。主並沒有謾罵或報復釘祂十字架的人,祂也沒有做出任何威脅。祂自己承擔了對神百姓的懲罰。在不悔改的犯罪者面前,耶穌把自己託付給那公正的審判者(彼前2:21-25)。

作爲一個對待怨恨的策略。教導受害者應該自動吸收對他們的犯罪——無論犯罪者是否悔改,可能不會有效,反而會帶來更多怨恨。如果我們不願意談論犯罪者將如何面對神的憤怒,這也可能會損害教會對旁觀世界的見證。

爲神的憤怒留出空間

這就讓我有機會進入第二個我認爲凱勒需要平衡的話題。儘管凱勒在《饒恕》(71-85頁)中確實用了很多篇幅論述上帝的憤怒,但他對用不悔改的犯罪者將站在上帝面前這一事實來安慰受害者持謹慎態度。他警告說,不要持著以犯罪者將要面對上帝的審判這一想法爲樂的態度:「『交託給神的憤怒』這種表達方式常常被這樣解釋: 是的,把交託給神。神會讓他們受懲罰的,而且是以你們無法做到的方式!」 (195頁)

基督徒受害者當然不應該以他人的毀滅作爲自己罪惡的樂趣;相反,耶穌呼籲我們愛我們的敵人。然而,正如我在上面所說的,聖經並不認爲上帝是公正的審判者這一真理與基督徒的愛不相容(詩37;羅12:17-21;提後4:14)。一個有愛的基督徒放棄報復,但相信聖潔的神的正義,就不會感到痛苦或憤怒。事實上,相信上帝的正義應該讓我們去愛。迪特里希·朋霍費爾(Dietrich Bonhoeffer)在解釋他對將要處決他的納粹分子的憐憫時,在監獄裡寫道:「只有當上帝的憤怒和復仇作爲嚴峻的現實懸在敵人的頭上時,愛和饒恕他們的意義才能觸動我們的心。」

凱勒不同意受害者可以因上帝的正義而得到安慰的想法,他寫道:「如果我們不告訴上帝如何處理他的憤怒,而是允許他在他願意的時候和地點發怒,那麼他會如何處理?在耶穌基督裡,上帝來了,親自承擔正義的懲罰。」(195頁)

在另一處,凱勒總結說:「所以,先知們的信息是,無論人類有多少邪惡和頑固,最終都不能阻止上帝的饒恕找到我們。」(64頁)但是凱勒應該清楚,上帝的饒恕是以悔改與信心爲前提的,所以凱勒的表述應當被這種框架限定。對於不悔改相信耶穌的人來說,神的饒恕與他們無關,基督也不承擔他們的刑罰(約3:36)。

仰望耶穌大君王

科尼利厄斯·普蘭丁格(Cornelius Plantinga)曾經寫道:「任何一個認真思考饒恕問題的人都會引發很多他無法捕捉的兔子。這個話題會惹動整個兔子窩,而好的答案不太會簡單。」從建設性的角度來看,凱勒的《饒恕》開始了許多討論。他已經放出了許多饒恕的兔子,即便這意味著他要進入一個複雜的樹叢。我期待著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在這個話題上進一步思考和探討。

在嚴重犯罪和不悔改的冒犯者等複雜而困難的話題上,也許凱勒的書能激發你閱讀更多這方面的著作。在我的《解讀饒恕》(Unpacking Forgiveness, Crossway, 2008)一書中,與其他一些神學家所主張的立場一致,我強調饒恕是有條件的。我認爲基督徒應該始終抱著饒恕的態度,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始終願意給出饒恕的禮物,但只有當犯罪者悔改時,饒恕才會真的發生。我仍然相信這一立場。但是,我也知道,有些人可能會不完整或扭曲地理解饒恕的條件性,將其作爲武器,成爲懷有怨恨和報復的許可證(即使只是小規模的)。也許在這方面,凱勒的作品警告了那些將有條件饒恕當作武器的人。

對於任何一本關於饒恕的書來說,最好的事情就是它專注於十字架和耶穌這位君王。這在《饒恕》一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凱勒邀請讀者思考基督,了解他是如何代贖的,被他的作爲所感動: 「不要讓自己被仇恨扭曲。接受耶穌基督所做的一切,把你關於別人對你所做的那點小事放在他爲你所做的大事中,你就會擁有你所需要的力量來給予饒恕。」(181頁)

自從《解讀饒恕》出版之後,我在自己的教會和全國各地以及大洋彼岸的人都進行了交流和互動。除了我作爲作者和牧師所看到的案例,我還和我的教會大家庭一起經歷了背叛和痛苦。無論是從牧師的角度還是從個人的角度,都有很多饒恕的問題需要解開。想到那些與我交往過的人,包括我自己的家人,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凱勒的書。


譯:DeepL;校:SMH。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im Keller's New Book Tackles the Central Subject of the Christian Life.

Chris Brauns(克里斯·布勞恩斯)是伊利諾伊州斯蒂爾門山谷(Stillman Valley, Illinois)紅磚教會(The Red Brick Church)的牧師。
標籤
饒恕
書評
凱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