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你只有三千四百二十九周
書評:奧利弗·伯克曼 著《四千周》
2023-09-04
—— John Inazu

奧利弗·伯克曼(Oliver Burkeman)寫了整整一本書來警告大家不要將什麼東西都工具化,而我這篇書評也許不能說明我聽進去了他的話。然而,《四千周:凡人的時間管理》(Four Thousand Weeks: Time Management for Mortals)不僅包含許多警世之言,也深刻揭示了來自傳統的智慧,呼籲大家活在當下。對於基督徒來說,這本書有力地提醒我們爲什麼盼望是信仰的根基。

伯克曼的書名指的是人一生中以周爲單位的平均壽命,他希望讀者充分利用這相對短暫的時間。他詼諧地批評了廣爲人知的時間管理觀點,比如斯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的著名例子:如何把大石頭、鵝卵石和沙子全裝進一個罐子裡(72頁)。柯維的解決辦法是先放大石頭,這象徵著我們最重要的待辦事項。只有在大石頭全部裝完之後才能放鵝卵石和沙子。但是,伯克曼指出,柯維的思想實驗是一個事先布好的局,他假設我們的罐子裡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所有的大石頭。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我們的根本問題不在於我們把優先順序搞錯了,而在於我們的生活根本就無法容下所有重要的事情。所以,解決辦法不是優先考慮大石頭,而是對一些大石頭說「不」。對這個故事的重新解讀有力地說明了人之有限性。

美國亞馬遜網站這樣介紹這本書:

《四千周:凡人的時間管理》

奧利弗·伯克曼 著

人類的平均壽命短得荒唐,短得侮辱人的智商。假設你能活到八十歲,大約也只有四千個禮拜。誰都知道這點時間不夠。我們成天忙著應付愈來愈長的待辦事項清單,清理塞爆的收件箱,努力平衡工作與生活,還得隨時隨地對抗分心;一大堆的建議都教我們如何更有生產力、更有效率,要我們化身爲「生活駭客」,善用一天之中的每分每秒。然而,這樣的技巧通常只會火上加油。我們愈來愈焦慮,一直想要加快速度,但人生中最有意義的部分總是遠在天邊。然而,我們很少把每天的疲於奔命與最重要的時間管理問題聯繫在一起:如何好好運用我們在世上的四千個禮拜。

法拉爾、斯特勞斯和吉魯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88頁。

你必須要安頓自己

伯克曼在後面的章節「安頓的必然性」中繼續討論人生之有限。我們一直聽人說,不要爲了要「安頓」自己,就勉強自己去接受不合意的工作、配偶、朋友或者家庭。但正如伯克曼所指出的,整個生活就是「不斷地安頓自己」:「你必定會安頓下來,這應該讓你感到高興」(84頁)。

他進一步闡述道:

如果你不首先「確定」從事法律、藝術或政治,從而決定放棄其他職業的潛在回報,你就不可能成爲一名超級成功的律師、藝術家或政治家。如果你一直在各種職業之間遊移不定,那麼你在任何一種職業上都不會成功。同樣,除非你不願意安頓下來——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接受對方的不完美,拒絕從無窮無盡的白日夢裡尋求虛無縹緲的替代品——就不可能有真正美滿的親密關係。(85頁)

換句話說,生活是一系列限制性的選擇,限制越明確,我們就越能從中發現自由。這一觀點與當前的社會規範背道而馳,但上千年的基督教神學告訴我們,對婚姻、家庭、社群和職業的承諾讓人與人之間可以建立信任,產生深厚的感情,一同繁榮興旺,即使這些承諾意味著對其他選擇的拒絕。

然而,伯克曼的書並不是寫給基督徒的;相反,他假設他的讀者已經不在乎這種信仰: 「當人不再相信來世時,一切都取決於如何過好今生」(45頁)。值得稱讚的是,伯克曼誠實地面對了他的預設前提所帶來的挑戰。如果希望需要 「你將信心寄託於自身之外、當下之外的某種事物,希望到頭來一切都會平安無事」,那麼希望就是一種「詛咒」(230頁)。《四千周》講到底,不過是「放棄希望、過好當下的加長版論證」(231頁)。伯克曼的副標題預示了這一切:「凡人的時間管理」。的確,如果你同意這本書的出發點:我們只是凡人——沒有上帝、也沒有超越一切的盼望——那麼伯克曼的建議不僅富含洞見,而且幾乎無可辯駁。如果我不是基督徒,《四千周》很可能就是我的聖經。

外部的存在

但我是基督徒。我相信耶穌基督的生命、死亡和復活改變了一切,不僅改變了我的四千周,也改變了整個被造物的秩序。雖然我並不否認自己在這世上時間有限,但我的出發點更接近於 C. S. 路易斯在《榮耀之重》(The Weight of Glory)中的觀點:「世間並無普通之人」——在時間的長河中,人要麼是「不朽的恐怖,要麼是永遠的光輝」。

路易斯告誡我們,雖然我們正走向永恆,「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板著面孔活著」。事實上,「我們必須遊戲」。這樣,路易斯的構思就與伯克曼的許多實用建議相吻合:我們應該全身心地投入每一刻,將時間精力花在周圍人身上,這樣我們會發現,一起安息比獨享安息更快樂。

但目的改變了視角。基督徒不僅活在此時此地,我們還熱切地等待著一個更美好的生活。這意味著即使每個人在這世上都要受苦,我們依然有盼望。面對這一現實,基督徒可以宣告:「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爲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 4:16-17)

認識到這一點,基督徒就不應視自己爲本書副標題裡提到的「凡人」。我們當然知道這地上的日子轉瞬即逝:「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 3:19)但我們將這地上的有限寄託於天上的盼望。

接受安息日

從永恆的角度來理解在地上的日子,還意味著我們每週要留出一天來敬拜和安息。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可以掌管的時間不是四千周,而是三千四百二十九周(如果我們認真對待第四條誡命的話,我們「自己的時間」就少了七分之一)。

伯克曼很欣賞沃爾特·布呂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對安息日的理解,它意味著每週用一天的時間「好好思想珍惜我們的一切都是神的恩賜」。在伯克曼看來,一個人「不必是宗教信徒,也能從這種思想裡感受到某種深深的解脫——至少在今天,你不用做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存在」(153頁)。但我認爲布呂格曼根本不是這個意思;恩賜意味著有一位賜予者,這就是爲什麼安息日既能帶來安息,又能提醒我們自己的有限性。

伯克曼還領悟到一個更深的真理:「沒有人能夠真正擁有四千個星期的生命——不僅是因爲你可能活不到這麼久,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你甚至從未擁有過一個星期。 我的意思是你無法保證下一週一定會到來,也無法保證你能夠按照自己計劃來過這一週」(118頁)。這一點與耶穌的教導沒有什麼太大區別,「因爲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 6:34)。

但在這裡,目的和視角也很重要;耶穌在說這話之前還提出了另一個告誡(太 6:33):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也都要加給你們了」。

什麼賦予時間意義

我希望基督徒能讀一讀《四千周》,這裡面充滿了精闢的見解和實用的避坑指南。但它也提醒我們什麼是利害攸關的。如果耶穌沒有從死裡復活,那麼無論我們如何利用時間,我們都是在浪費時光——不僅是安息日,還有禱告、服事、十一奉獻等等。照著伯克曼指導手冊來看,我們注定是最大的失敗者。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林前 15:19),我們比眾人更可憐。

但是,如果耶穌真的從死裡復活了,那麼我們所有的時間都很重要。伯克曼說得沒錯,「你如何利用自己有限的時間,宇宙毫不在乎」(208頁)。但有了復活的盼望,基督徒就可以確信,即使宇宙不在乎,創造我們的上帝卻在乎。我們可以安安心心地過著我們的日子, 不管是四千周還是其他多少時間,這都是神賜給我們在地上的日子,因爲我們知道,時間管理只是故事的一部分而已。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You Only Have 3,429 Weeks.

John Inazu(約翰·稲津)任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傑出法律與宗教教授,也是The Carver Project的執行主任。
標籤
書評
生產力
時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