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鮮爲人知的基督教文學瑰寶
2024-08-10
—— Leland Ryken

在編寫(與菲利普·萊肯[Philip Ryken]和託德·威爾遜 [Todd Wilson]合著)一本關於經典文學作品中牧師形像的書時,有人向我推薦了《上帝之錘》(The Hammer of God)。起初,我只打算在手冊部分用一頁篇幅簡單介紹一下。然而,它深深吸引了我。我告訴合著者,這本書實在精彩,他們同意應該在正文部分爲它專門撰寫一個完整章節(這本書後來以《經典文學中的牧師》[Pastors in the Classics]爲名出版)。

越多了解《上帝之錘》的創作背景,我對它的興趣就愈發濃厚。作者博·吉爾茨(Bo Giertz,1905-1998)是福音派路德會牧師,他曾在瑞典鄉村教區服務多年。43 歲時,他被任命爲瑞典路德會(又稱瑞典教會)的主教,成爲該職位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主教。

令人驚歎的是,吉爾茨僅用了六週時間就完成了《上帝之錘》的創作,當時他還是一名鄉村牧師。正如我的研究生導師常說的那樣,偉大作品的作者往往「不經意間創造出超越自身水平的傑作」。這種感覺在文學家或音樂家短時間內創作出經典作品時尤爲強烈(比如亨德爾僅用 24 天就譜寫出了《彌賽亞》)。

《上帝之錘》於 1941 年在瑞典首次出版,1960 年首次有了英文譯本,2005 年又推出了修訂版。這本書一經面世就爲吉爾茨贏得了廣泛讚譽,出版當年便躋身瑞典暢銷書榜第三名。

《上帝之錘》的輪廓

《上帝之錘》是一部由三篇小說組成的三部曲。這種結構設計可謂匠心獨運。三個故事貫穿了三個不同的時代(大致是 1808-1810 年、1878-1880 年和 1937-1940 年),講述了三位年輕的路德會牧師在同一個鄉村教區牧會的經歷。

這三位牧師都剛剛完成神學培訓,屬靈上還很稚嫩。其中兩位最初只是掛名基督徒,而非真正的信徒。他們在擔任牧師期間才真正地信主。就這樣,作品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信仰歸正的敘事元素。同時,這也是一個典型的成長故事。三位年輕牧師通過與教區居民和其他牧師的互動,他們的屬靈生命趨於成熟。

《上帝之錘》

博·吉爾茨

《上帝之錘》以匠心獨具的結構,講述了三位年輕的路德會牧師在同一個鄉村教區牧會的經歷,以及通過與教區居民和其他牧師的互動,他們的屬靈生命趨於成熟的故事。

這部作品堪稱基督教文學的經典之作。作家精湛的寫作技巧呈現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而它內容中所體現的深厚的基督教思想,以及蘊含的深刻屬靈啓迪更讓這本書成爲不朽的名著。

奧格斯堡要塞出版社(Augsburg Fortress,2005)372 頁

吉爾茨在這部作品中編織的故事線索遠不止於此。除了三位牧師信仰成長的主線外,這本書還以小說的形式描繪了瑞典鄉村教區在三個不同時期的生活圖景。這自然帶來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這也正是本書的一大魅力所在。

更有趣的是,吉爾茨本人一生中經歷了瑞典各種宗教思潮的變遷,並在一些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巧妙地將這些思潮融入了三個故事中。這些思潮包括神學現代主義、自由主義、五旬節(靈恩)運動、熱忱的敬虔主義、世俗主義、僵化的正統主義、律法主義和復興運動等。除了對敬虔主義態度較爲溫和外,吉爾茨對其他運動都持批評態度。由於親身經歷過這些思潮,他能從內部視角生動地刻畫它們。

基督教經典

《上帝的鐵錘》堪稱基督教文學的經典之作。它的內容體現了深厚的基督教思想,而作家精湛的寫作技巧更讓這本書成爲不朽的名著。

一、精湛的寫作技巧

吉爾茲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他對世界的生動塑造。在他的筆下,瑞典的自然風光和社會環境躍然紙上。這主要得益於吉爾茲出色的描述能力。書中隨處可見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夜間乘馬車穿過樹林去往臨終者的家;寒冬中破舊牧師住宅的淒涼內景;鄉村教堂莊嚴肅穆的禮拜儀式;爲調解兩位農夫因一頭死牛起爭執而去探訪。優秀故事的試金石在於能否將讀者帶入故事營造出來的世界,而《上帝的鐵錘》在這方面可謂是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除了刻畫生動的人物形像外,本書還展現了豐富多樣的人物群像。雖然牧師是各個故事的主角,但普通教區居民同樣佔據了重要地位。作品不僅展現了我們所熟悉的教會生活,更將其置於一個遙遠而陌生的世界中。這種獨特的「異域感」引人入勝,讓讀者不知不覺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二、基督教內容

一部基督教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爲經典著作,固然與作者精湛的寫作技巧和引人入勝的內容密不可分,《上帝的鐵錘》無疑具備這些特質。然而,真正令其成爲基督教經典的,是它所蘊含的深刻屬靈啓迪。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彷彿重溫了大學時代閱讀托爾斯泰《伊萬·伊科奇之死》(The Death of Ivan Ilych)的震撼。它讓我體驗到了約翰·衛斯理所描述的「心靈溫暖」,彷彿回到了基督信仰的根源。這種感受讓我想起英國詩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對聖經的評價——它能觸及靈魂深處,遠非尋常書籍所能企及。

有些基督教經典是從外部描繪信仰大廈,而另一些則是從內部展現。《上帝的鐵錘》屬於後者。從開篇描述一位尚未信主的年輕牧師探訪臨終之人的情節開始,我們就被帶入了構成基督信仰基石的種種經歷——悔改、饒恕、重生、基督的救贖、禱告和讀經作爲蒙恩的管道等。作者通過路德宗的視角詮釋這些經歷,而本書的價值之一就在於它清晰地闡述了路德宗的核心教義。

《上帝的鐵錘》巧妙地呼應了奧古斯丁在《懺悔錄》(Confessions)中的主題——上帝使驕傲者降卑。這讓我們想起《哥林多前書》中的教導:上帝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在書裡我們看到:出身貴族、畢業於自由派神學院的年輕人不知如何安慰臨終之人,而普通婦女卻能做到;自信滿滿的年輕復興派牧師因教區事務分心,未能完成登山變相的講道,臨時拿起一本歷史悠久的路德宗牧師的講道集,朗讀其中一篇以「唯獨耶穌」爲主題的講章,卻產生了驚人的效果;鋒芒畢露的年輕牧師無法調解農夫之間的紛爭,而年長的牧師卻能輕鬆化解矛盾。

基督信仰的根基

我之前提到的所有線索,在本書的高潮部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一精彩片段出現在第三個小說中,描繪了一場大齋期的連續講道。首先講道的是一位自由派的牧師,主題是重要的不是人們信什麼,而是他們做什麼。接著,一位經驗豐富的路德宗牧師講道,主題是「剛硬石心和各各他地的贖罪磐石」。第三位講道者,也就是第三個故事的主角,被前一位講道者的講章力量所震撼,他放棄自已準備的講稿,肯定剛剛宣講的福音真理。

著名的英國記者馬爾科姆·馬格里奇(Malcolm Muggeridge)晚年信主,他在一本名爲《重新發現耶穌》(Jesus Rediscovered)的書中描述了自己新獲得的信仰。他在書中對基督教小說的一段評論,在我看來,也適用於《上帝的鐵錘》:「像《復活》(Resurrection)和《卡拉馬佐夫兄弟》(Brothers Karamazov)這樣的書,給了我一種幾乎不可抗拒的感受,讓我意識到基督教看待生活的方式是何等獨特奇妙,它激發了我,讓我渴望與他人分享福音。」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Best Christian Novel You』ve Never Heard Of

Leland Ryken(利蘭·萊肯)是惠頓學院的榮譽教授,目前是他任教的第 51 年,著有超過 50 本書。
標籤
書評
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