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的人總愛描繪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熟知的現實世界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平行世界。
電影《黑客帝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主角尼奧必須做出抉擇:是繼續生活在一個酷似現代社會的虛擬世界中,還是勇敢面對真實卻殘酷的現實——一個被殺手機器統治的破敗暴力世界。類似的作品還有《愛麗絲夢遊仙境》《納尼亞傳奇》、《哈利·波特》系列,以及伊維·伍茲(Evie Woods)的最新暢銷書《迷失的書店》(The Lost Bookshop)。
對基督徒來說,生活在兩個世界之間並非只是虛構故事,而是源自聖經的真實寫照。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充滿罪惡的世界,但同時還有一個隱藏的、未來的基督王國。我們已經是那個王國的子民,神呼召我們要心繫於此(太 6:19-20;腓 3:20-21;西 3:1-2)。那麼,我們該如何在安息生活於當下的同時,又懷著期待的心情等候那個國度的到來呢?
《兩座城,兩種愛:崩塌文化中的基督徒責任》(Two Cities, Two Loves: Christian Responsibility in a Crumbling Culture)
詹姆斯·蒙哥馬利·博愛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著
基督徒雖然屬於神的國度,卻要生活在一個追求不同價值觀和優先目標的世俗世界中。
博愛思在指出我們面臨的危險的同時,也爲我們在世上暫居的日子提供了實用的屬靈智慧指導。
P&R出版社,240 頁。
已故的改革宗牧師兼神學家詹姆斯·蒙哥馬利·博愛思在其 1996 年著作《兩座城,兩種愛》中回答了這個問題。這本書經過再版修訂重新進入了一個突然變得很擁擠的信仰書籍市場,這些書籍承諾解決「取消文化」「後基督教文化」「倦怠文化」「欺騙文化」和「焦慮文化」等問題。然而,博愛思在許多方面脫穎而出,因爲他不僅僅是在回應他那個時代的陰謀。他的《兩座城,兩種愛》提醒我們,撒但的詭計和上帝得勝的良善並不新鮮。
博愛思坦率地承認,《兩座城,兩種愛》是對聖奧古斯丁《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的更新詮釋。他支持奧古斯丁的觀點,即存在兩座城:人的城與上帝之城。人的城是貫穿歷史的世俗社會,它邪惡地與神對抗(74 頁),而上帝之城是教會,由上帝的選民組成。「前者注定要消逝,後者爲神祝福並將永遠長存」(3 頁)。
博愛思從墮落開始,通過該隱、塞特和兩個以諾,再到亞伯拉罕,追溯了這兩座城概念的歷史,隨後探討了歷史上的尼尼微、巴比倫和耶路撒冷,以及聖經爲何提到這些城市。作爲一位平易近人的學者和傳道人,作者的技巧在這裡得到了充分展示,他巧妙地將歷史與神學結合,推動他的核心主題:所有從人的城萌芽的國度都將失敗、崩塌,因爲它們都試圖在沒有神的情況下建立文明(60 頁)。
例如,注定失敗的尼布甲尼撒王在俯瞰他自己的人之城時,並沒有將榮耀歸給神,而是宣稱:「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爲京都,要顯我威嚴的榮耀嗎?」(但 4:30)。博愛思斷言,這樣的罪在今天仍然普遍存在。「這是世俗人文主義者的呼聲。它描述了以人爲中心、靠人、爲人的榮耀而活的生活」(67-68 頁)。
博愛思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對他所看到的現象感到不安。他認爲美國的道德、家庭和學校正在迅速衰落,而福音派在與文化的關係上表現糟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序言xi–xii)。然而,基督徒不應採取極端的方式來應對:要麼完全退出社會(因爲這不會改變任何事),要麼接受自由派基督教(因爲這是向世界投降),要麼追求基督教國族主義(建立另一個注定失敗的世俗國度)(102–105 頁)。
博愛思認爲,基督徒是兩座城的公民,因此必須表現出一定的「責任感和現實主義」(114 頁)。我們應當負責任地爲世界的改善而努力,但同時也要現實地認識到,這個世界在基督再來之前將繼續充滿罪惡和敗壞。這意味著我們要參與世俗生活,而不是「站在場邊對世俗人及其行爲指手畫腳」(114 頁)。
博愛思引用了美國神學家邁克爾·霍頓(Michael Horton)的《超越文化戰爭》(1994 年)一書,強烈指出福音派目前在「文化戰爭」中貢獻甚少:
首先,因爲他們沒有充分參與文化,以至於他們的觀點無法被認真對待;其次,因爲他們對聖經或自己的神學了解不足,無法在參與時提供獨特的基督教貢獻。(115 頁)
當前形勢嚴峻。在一些領域,放棄合乎聖經的基督教信仰只會導致「教會領袖們陷入可悲的不確定和不安全感中」(107 頁)。「人們不會被一個不知道自己信仰什麼的教會所吸引」(108 頁)。博愛思認爲,把我們自己的道德準則強加於人、將有罪的行爲定爲犯罪、爲自己創造舒適的隔離區,這些做法最終都會適得其反(123 頁)。
換句話說,上帝之城面臨的危險是難以影響人之城。博愛思呼籲今天的教會要體現《約翰福音》第 17 章所描述的六個特徵——喜樂、聖潔、真理、使命、合一和愛。現代教會過分強調增加出席人數、政治結構和法律。然而,耶穌關注的是神的榮耀,以及那些將榮耀神之人的品格與行爲(173-174 頁)。生活在上帝之城的人若要改變文化,就不能從文化中退縮。
《兩座城,兩種愛》修訂版通俗易懂,每一章都蘊含豐富的內容——多得難以在此一一展開。不過,書中仍有一些明顯的錯誤未被修正,比如這一處:「公元前 312 年,君士坦丁(大帝)在米爾維安橋(Milvian Bridge)戰役獲勝後皈依基督教」(xiv頁)。這顯然是個錯誤,因爲當時耶穌還未誕生,羅馬帝國也未建立,米爾維安橋更是不存在。這樣的挑剔是否顯得太過苛刻?但要知道這可是修訂版。
書中還聲稱,在《馬可福音》4:35-41中,撒但試圖通過加利利海上的風暴摧毀耶穌,迫使耶穌斥責風暴(7 頁)。一些評論家支持這種觀點,但《詩篇》135:7 等經文明確指出,神掌控著全球的天氣。這裡的重點正是門徒們的宣告:「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可 4:41)。耶穌是神,他掌控一切。
最後,對於這樣一部充滿永恆真理的宏大作品,它卻極其以美國爲中心。修訂版本應刪減一些不必要的參考內容,這將使作品更加精煉,並使其對更廣泛的上帝之城更具緊迫性。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澳大利亞福音聯盟英文網站:Helping Others Find the City of 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