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重新審視帝國與宗教的關係
書評:菲利普·詹金斯著《塵世王國》
2025-05-06
—— Andrew Spencer

如果沒有組織化的宗教,世界會更好。基督教就是一個典型例證——這種宗教被創造出來,只爲給帝國擴張的野心披上合法外衣。羅馬帝國以基督教之名四處征戰、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以及近代的宣教運動,都是利用宗教爲統治壓迫辯護的絕佳例證。追求精神信仰無可厚非,但皈依建制宗教則不然。正因如此,想像一個「後宗教時代」的世界才如此令人神往。

這些論調我在各種場合屢見不鮮。但歷史研究證明:上述觀點幾乎全盤皆錯。

貝勒大學歷史學著名教授菲利普·詹金斯(Philip Jenkins,)在《塵世王國:帝國如何塑造與重塑宗教》( Kingdoms of This World: How Empires Have Made and Remade Religions)中,同意宗教與帝國之間存在著歷史關聯,但他指出:這兩者之間的影響是雙向的——帝國會改變宗教,宗教也會反過來影響帝國。這一洞見爲長期存在的政教關係辯論增添了新視角,無論普通讀者還是專業人士都將獲益。詹金斯不僅剖析了帝國的本質,揭示帝國如何形塑宗教演變,更顛覆了當下盛行的那種將帝國與宗教霸權簡單化的歷史敘事。

《塵世王國:帝國如何塑造與重塑宗教》
菲利普·詹金斯(Philip Jenkins)著

這是第一部系統研究世界宗教與帝國關係的專著。

作者以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錫克教等主要宗教爲線索,橫跨歐亞非美各大洲,深入解析帝國興衰如何深刻影響宗教發展,並特別探討了近現代帝國解體對全球宗教格局的衝擊。

本書立足最新學術研究成果,以獨到視角和詳實考據,爲讀者呈現宗教史上這一關鍵命題的完整圖景。

貝勒大學出版社(Baylor University Press)出版,全書 350 頁。

重新定義帝國

不少學者都對帝國與基督教的關係感到困惑,特別是考慮到新約中那些反帝國主義思想。約翰的《啓示錄》就包含對羅馬帝國近乎直白的批判。一些神學家,特別是再洗禮派學者認爲,從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到羅馬帝國將基督教奉爲國教,這一過程徹底改變了基督教的本質。

毫無疑問,帝國會影響宗教。詹金斯在書中指出:「帝國始終是塑造、重塑和改變世界各大宗教的關鍵力量。」他強調:「某種程度上說,所有宗教都生活在後帝國時代的陰影之下。」(3 頁)這一現象不僅限於基督教。即便是那些從未建立過帝國的宗教,其發展軌跡也難逃帝國權力的左右。

在詹金斯看來,帝國的核心特徵包括「強勢文明對其他文明的統治、多元化的民族與疆域、廣闊的勢力範圍」(22 頁)。這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軍事帝國,也涵蓋以經濟貿易爲擴張手段的新型帝國。甚至在現代社會,當西方國家以制裁相威脅,強迫傳統社會接受LGBT等價值觀時,這種文化霸權同樣具有帝國主義的特徵。

詹金斯認爲,歷史證明,「帝國的意識形態確實舉足輕重」(36 頁)。然而,沒有哪個帝國能完全控制宗教發展。統治者本想用武力推廣某種信仰,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就像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在《吉姆》(Kim)中描寫的那樣,帝國統治下的宗教常常呈現出「大雜燴」的狀態。更耐人尋味的是,帝國帶來的和平與繁榮,有時反而爲異端信仰提供了生存空間。

帝國塑造宗教

基督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非但沒有被帝國扼殺,反而在帝國統治下蓬勃發展。羅馬治世(The Pax Romana)時期修建的道路網爲保羅的宣教之旅提供了便利。詹金斯指出,即使在敵視基督教的波斯帝國,「基督教社區也在繁榮的城市中發展壯大,並將這些城市打造成教會組織的中心」(71 頁)。波斯帝國雖已消亡,基督教卻延續至今。與此同時,帝國統治下的和平也爲摩尼教的興起創造了條件,這個宗教後來困擾了基督教數百年之久。

到了 19 世紀,「英國統治確實擴大了基督教的影響範圍,但同時也促進了猶太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在全球的傳播」(171 頁)。比如《薄伽梵歌》能成爲印度教核心經典,部分原因就在於它是抗衡『基督教宣教士分發的新約袖珍本「的有效工具(191 頁)。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英國和荷蘭在地中海打擊海盜的行動,反而爲伊斯蘭教的神學改革創造了條件,讓某種跨國界的伊斯蘭統一體成爲可能。詹金斯寫道,歐洲人強加的和平秩序「讓來自偏遠地區的穆斯林能夠完成曾經幾乎不可能實現的麥加朝覲,甚至在中東伊斯蘭世界更自由地旅行」(175 頁)。

詹金斯始終敏銳地觀察著神學變遷背後的社會學地緣政治動因。他指出,帝國的統治宗教往往通過本土化而發生改變。例如,基督教在描繪基督與聖徒形像時,「很自然地沿用了希臘羅馬的藝術審美」(第 183 頁)。而更具深意的是,有些情況明顯是天主教的聖徒崇拜融合了本土宗教元素,以此保留原住民信仰的某些信仰習慣。

打破文化敘事的迷思

在當今文化語境中,「帝國」一詞幾乎成了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對多數美國人而言,這個詞讓人聯想到塑料盔甲包裹的暴風兵和黑勳爵維達(Darth Vader)。但詹金斯打破了這種臉譜化認知,他提醒我們:正如經典喜劇《萬世魔星》(Monty Python's Life of Brian)所諷刺的那樣,帝國在歷史上也曾帶來諸多積極影響。詹金斯在書中指出:「帝國點燃了社會變革的火花」(32 頁)。對於那些批評基督教大使命具有殖民色彩的觀點,他給出了一個辯證的回應:「基督教傳教既在協助帝國擴張,也在促進帝國瓦解」(141 頁)。

當然,詹金斯並非要爲歷史上的宗教迫害和殖民暴行開脫。但他通過詳實的史料,解構了當下流行的兩種極端史觀——要麼將宗教與帝國浪漫化,要麼將其妖魔化。與湯姆·霍蘭(Tom Holland)的《宗教統治》(Dominion)一樣,本書告訴我們,單純用權力鬥爭來解釋歷史,根本無法理解當今世界的複雜性。同時,詹金斯對帝國與宗教關係的分析,也給那些幻想重建「基督教王國」的人潑了盆冷水,因爲歷史發展往往出人意料。

《塵世王國》提醒我們,歷史很複雜。任何將宗教與帝國的互動歸結爲單一因素或單向影響的理論,往往都失之偏頗。作爲第一部系統研究宗教與帝國關係史的學術著作(17 頁),無論是專業的歷史學者、宗教辯護者、神學家、牧師,還是普通讀者——只要想更深入地理解我們這個世界,都會從這本兼具學術深度與閱讀趣味的著作中獲益良多。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Re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ires and Religions

Andrew Spencer(安德魯·斯賓塞)博士畢業於東南浸信會神學院,目前和家人一起住在密歇根州的門羅,參加克羅斯泊因特教會(Crosspointe Church)。他常在「倫理與文化」( Ethics and Culture)網站上發表文章。
標籤
政治
書評
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