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關於 C. S. 路易斯的書會讓我們掩卷之後還想去讀、或者重讀路易斯本人的寫作。喬·里格尼(Joe Rigney)的新書就做到了這一點,它有點像爲路易斯構建的系統神學,對路易斯做了綜合介紹。對那些不太熟悉路易斯的人來說,《路易斯論基督徒的生活:在上帝面前成爲真正的人》(Lewis on the Christian Life: Becoming Truly Human in the Presence of God)非常有吸引力,(讀完之後他們肯定會趕緊找路易斯的書來看),而對那些希望從一本書來了解路易斯思想的老粉絲來說,這本書爲他們擺上了一個甚是熟悉的文字盛宴。
裡格尼是作爲明尼阿波利斯城市教會(Cities Church)牧師和伯利恆大學及神學院(Bethlehem College and Seminary)的神學與文學助理教授,路易斯的資深粉絲和門徒。他還寫了《像納尼亞人一樣生活》(Live Like a Narnian: Christian Discipleship in Lewis's Chronicles)。這本書證明了我幾乎像喜歡讀納尼亞故事一樣,喜歡讀關於納尼亞的事。儘管如此,在讀這本書時我依然有點顧慮。爲什麼要讀一本洋洋灑灑幾百頁講路易斯的書?幹嘛不直接讀路易斯呢?我擔心這本書只是大教堂鐘聲的微弱回聲罷了。
沒讀多久,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遠不只是總結路易斯而已,裡格尼對路易斯的思想進行闡述、解釋和推斷,提出了很多寶貴的見解。如同奏鳴曲中的最後樂章一樣,他忠實地反映並高舉了路易斯。路易斯是論述,裡格尼是重述。畢竟,我的喜悅大多來自聽到不同的話語表達的同樣真理。
這本書的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亮點是其巧妙的編排。專題結構非常有用。首先,路易斯筆下關於救贖、贖罪、道成肉身、教會、禮儀、信心、想像力、理性、(各種)愛、復活、咒詛以及如鑽石般堅實之天堂等所有內容,都可以在書中找到。隨著章節的推進,裡格尼不斷與路易斯的主要神學著作展開互動。這些作品包括:《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魔鬼家書》(The Screwtape Letters)、《四種愛》(The Four Loves)、《痛苦的奧祕》(The Problem of Pain)、《致馬爾科姆的信》(Letters to Malcolm)等。(值得注意的是,他略去了《納尼亞傳奇》,因爲他已經在其他地方探討過這些內容。去讀讀《像納尼亞人一樣生活》吧!)裡格尼將這些真理編織在一起,讓你感受到(正如他在序言中希望的)「路易斯思想的有機統一」。
這種深入的方法也讓裡格尼能夠將路易斯對一些棘手問題的想法整合成一個連貫的解釋。例如,路易斯對上帝的主權和人的自由的看法,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比喻,很容易被誤解。但是,裡格尼將路易斯的論述集中在一起,讓它們相輔相成,去除模糊,形成一幅分明的圖畫。
在每一個主題中,裡格尼都提出了「選擇」的問題,路易斯不住地將我們帶到一個選擇的關口:到底是選擇上帝還是選擇自我。在每種情況下,選擇只有兩種:我們是以上帝爲中心,還是以自己爲中心?人處處都面臨抉擇:驕傲還是謙卑,寬恕還是怨恨,順從還是背叛,忘我的愛還是吸血鬼般的感情,天堂還是地獄。
美國亞馬遜對本書介紹如下:
路易斯論基督徒生活:在上帝的面前成爲真正的人
喬·里格尼 著
C.S. 路易斯擅長挖掘人類內心深處的善與惡、美與醜。從科幻小說、奇幻小說到散文、書信和護教著作,路易斯的作品爲基督徒應該如何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見解。
裡格尼探索了路易斯對基督徒生活願景的中心思想——人類自我與永生上帝之間的位格性相交。在禱告、教會、想像、自然之愛、喜樂和憂傷中,上帝將我們帶入祂裡面,使我們成爲完全的人:真正地生活、自由、全備,變成耶穌基督的樣式。
十架路出版社(2018 年),320 頁。
正如副標題所暗示的那樣,裡格尼爲讀者設定的目標是成爲「真正的人」,讓你通過路易斯的眼睛來看待基督徒的生活,更加活出真我——一個爲上帝所鑄造、基督所贖買、聖靈所眷顧的人。
正如我提到的,裡格尼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見解。我想提兩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看法。
在討論《夢幻巴士》時,裡格尼注意到聖徒在榮耀中的歡笑和不可抵擋的喜樂。在天堂,再沒有任何東西能傷害我們。我們也不會受到他人的操縱、指責和嫉妒的傷害。
但是可能最棒的部分是,我們不需要經歷死亡就可以得到這種保護。死而復活那耀眼的免疫力能夠逆襲我們地上的生命。裡格尼解釋道,「天堂裡的那種堅不可摧的屬性……源自罪得赦免的喜樂。扎根在上帝之愛裡面,我們就能放心大膽地去愛那些操縱者,而不用擔心被其操縱。」
換句話說,那加在我們身上的愛與寬恕不僅僅會轉變我們, 神也要通過這樣的愛與寬恕來轉變那些我們周圍的人。
因爲我們得到白白的愛,我們就會大膽地去愛,無所懼怕, 不用擔心那佔有慾很強的母親是否會利用我們的愛,或者糾結於那討厭的朋友是否會感激我們。
我們是自由的,既然白白地爲神赦免,就要白白地赦免他人。
路易斯筆下的地獄是一個永遠陷在自我吞噬的虛無和邪惡的世界。裡格尼將這幅圖畫與先知約珥描繪的「主的日子」戲劇性地聯繫在一起,主的日子是萬軍之耶和華吞噬掉那吞噬一切的饑荒(珥 1:4):
剪蟲剩下的,蝗蟲來吃;蝗蟲剩下的,蝻子來吃;蝻子剩下的,螞蚱來吃。
然而更讓人生畏的是路易斯的看法,裡格尼轉述了路易斯的意思:
是的,我們是那飢餓的孩子、無辜的村民。但我們也是乾旱、蝗蟲和野蠻人。耶和華率領的軍隊,是那不再是人、朽敗的我們自己。(強調爲我所加)
裡格尼的下一句話切切地扼住了我的喉嚨,讓我窒息:「也許地獄就是吞噬,那些受咒詛的被一直吞噬,永不結束」。我想地獄不會比這更黑暗,死寂,恐怖。
描繪了這一殘酷的地獄場景之後,裡格尼和路易斯不依不饒,用真理堵住我們的去路。「這(可能的咒詛)不是關於你的妻子或兒子,」路易斯說道,「也不是關於尼祿或猶大。這咒詛可能是關於你和我。」地獄還是天堂?選擇權在我們手中。
的確,我們不只是在生命最後一刻做出選擇(如果我們能夠有機會抓住最後一秒鐘來向神懺悔的話),選擇發生在每天的每時每刻。每次選擇都會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生命之路的每一個岔路口會不斷地再岔開,越來越多,你每個最微小的決定都會決定你會在神裡面越來越升高, 還是在自己裡面越來越降低。
生命裡的每一個時刻、每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小路,都會讓你要麼越來越在神的面前成爲真正的自己, 要麼成爲自我吞噬的咕嚕姆。
要麼成爲真我,要麼永遠地吞噬自己。
最後一點很重要:裡格尼不是一個盲目崇拜路易斯的粉絲。他不是對路易斯所有的想法都點頭稱是。他像一個志同道合的批評家,正是路易斯非常喜歡的那類朋友:讓人愉快,深刻剖析,以聖經爲中心。裡格尼以鐵磨鐵的姿態地來評論路易斯。他不同意路易斯的觀點時,就會直言不諱地說出來。
舉例而言,路易斯對代贖的理解讓人困惑, 路粉們可能對此會不知所措,心想:「我真的可以不同意路易斯的的看法嗎?」而裡格尼有禮有節地一一拆解路易斯的錯誤,這對路粉們大有幫助。裡格尼在告訴他們,是的,你可以不同意路易斯, 你也應該這樣做。 但是要像裡格尼那樣,坐在火爐邊,眼中帶笑,向對面的路易斯舉杯致意。
這本書就好像路易斯筆下世界的國家地理版圖冊——鬱鬱蔥蔥,到處是我們可能從未見過的細節和角度,也有可能這些是我們已經見過上百遍的熟悉景觀。不管怎樣,在翻閱過這些照片之後, 讓我們繫上鞋帶,在路易斯的努力帶領下,去到那個我們真正的國度。
裡格尼指向路易斯,而路易斯則指向基督,這就好比是一個三層的瀑布。我們很容易會止步於瀑布的一層, 心想,這就是了!然而,讓我們抬頭再往上看去, 那裡還有更多。
正如裡格尼所寫到的,「真正的個性就在前方。」因爲在那裡,一個大寫的真正的人正在等候我們。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Living the Christian Life with C. S. Lew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