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斯泰·貝格的新書《基督徒宣言》(The Christian Manifesto )以深刻而簡練的筆觸,帶領我們重新思考平原佈道(路 6)的核心信息。全書雖然篇幅不長,卻內容豐富。它迫使我們直面自己生命中的梁木,好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主耶穌,爲祂活出一種真正與眾不同的生命。
每當讀到耶穌在平原講道中那些顛覆常規的命令時,我們總想弱化祂話語的分量。但正如貝格在書中第一章所指出的那樣,這樣做只會讓話語失去原本的震撼力:
當代基督信仰之所以顯得軟弱無力,根本原因在於我們沒有認真對待耶穌所呼召的那種徹底不同的生命方式。二十一世紀的西方福音派教會常常妥協,把耶穌的話修飾得溫和動聽,找出各種條件和例外,好讓祂的教導聽起來更容易被世界接受,也顯得沒那麼苛求。(15 頁)
那麼,今天的基督徒到底該怎樣活?我們又該如何得到力量去活出這樣的生命?
耶穌在《路加福音》第六章的講道(即著名的「平原講道」)這樣開始:
「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
因爲神的國是你們的。」
接下來,祂繼續描繪出一幅屬天的圖景,這是一份超越政治、文化與個性差異的宣言。
通過這份宣言,耶穌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誠平凡的基督徒應當活出怎樣的生命。
耶穌所呼召的那種與眾不同,始於價值觀的徹底翻轉。貝格在第二章中這樣總結耶穌通往真幸福的道路:「這條路,是高舉世界所輕視的,拒絕世界所追捧的。」(18 頁)世人羨慕的道路,是財富和名望之路;但那其實是愚昧的路,是一條最終通向永遠飢渴與哀痛的路。
接著,讀者會面對耶穌講章中最難以接受的一條命令:「要愛你們的仇敵。」(第三章)貝格不容許基督徒迴避耶穌話語的分量。他逼我們認真面對主的話,捫心自問:我們真的遵照主的命令去愛仇敵了嗎?如果我們願意爲咒詛我們的人祝福,世界會不會因此而改變?如果我們爲那些傷害我們的人禱告,我們的心又會怎樣被改變?
如果我們真照著耶穌的吩咐去行,我們的文化將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而當我們這樣去活,也會向世界顯出天父的樣式,就是憐憫的樣式。(40–41 頁)
天父的愛,與人的愛大不相同。祂愛罪人,愛不敬虔的人,甚至愛仇敵(參羅 5:8)。神愛那些不可愛的人;而我們往往只愛那些可愛、善待我們、愛我們的人。
「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這句著名的金律人們耳熟能詳。當進入世俗語彙中後,卻幾乎失去了原本的力量。貝格在第四章指出:「我們身邊的人,對『像愛自己那樣去愛別人』這個概念非常認同。」(第 46 頁)
然而,貝格未能進一步指出世界對這條命令一個更根本、字面上的誤解。若從上下文仔細解讀這條金律(見路 6),就會發現耶穌所說的「別人」,並不只是那些「我喜歡的人」。因爲在同一段經文中,耶穌教導門徒要爲咒詛他們的人祝福;被打時要轉另一邊臉;被拿了外衣的,還要把裡衣也給。這說明,耶穌所說的「別人」甚至包括我們的仇敵。我們的社會就像《路加福音》10 章中那位律法師一樣,傾向於縮小「鄰舍」的範圍,只把好人或跟我們相似的人算作鄰舍。但耶穌卻藉著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徹底顛覆了這種觀念。祂把「鄰舍」擴展至甚至包括撒瑪利亞人——這群被視爲上帝子民仇敵的人。
我們要怎樣才能愛仇敵?《基督徒宣言》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提醒我們:正確的回應方式不是「硬著頭皮去做」,否則耶穌的命令只會變成沉重的律法。那我們該怎樣回應呢?
答案是思想神對你所施的憐憫,讓你的心思意念得到更新(參羅 12:1-2),從而因著愛神而愛人。當你明白神這般愛你,你自然就願意去愛別人。活出這樣的生命,就是顯出我們「像天父」——「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第五章,39 頁)
能這樣生活、這樣去愛,便能得著那最大的獎賞——就是確知我們是屬祂的。因爲這種相似的生命,見證了我們是「至高者的兒子」(參路 6:35)。
在書的最後三章(第六至第八章)中,貝格帶領讀者反思自我。讀完之後,我最大的盼望,就是成爲一個「以饒恕聞名」的人。因爲饒恕是愛仇敵最真實的體現。
不過,貝格並沒有讓我們被主的這些「激進命令」壓得喘不過氣。他在結尾提醒我們:
「信心,就是來到主面前——不是雙手滿滿、昂首挺胸地來,而是雙手空空、屈膝跪下;不是倚靠我們是誰,而是倚靠祂是誰。」(98 頁)
我們的神滿有憐憫和慈愛。這本書讓我放下手中的一切,俯伏在祂面前。我相信,凡是讀完這本書的人,都會被深深觸動,並被激勵去活出那種真正與眾不同的生命。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澳大利亞福音聯盟英文網站:Loving Who? Doing Unto All the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