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好書帶來好生活
2023-10-10
—— Nick Roark

在英語裡,「講個故事吧」是一句很有份量的話。人類天生喜歡講故事,也喜歡聽故事,正如詹姆斯·史密斯(James K. A. Smith)所說的,「心靈通過故事交流」(108 頁)。世界文學表達了我們最偉大的故事,這些故事跨越時間地域,傳達了人類的普遍經驗。

在《好好閱讀:通過偉大作品尋找美好生活》(On Reading Well: Finding the Good Life Through Great Books)一書中,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教授兼作家凱倫·普萊奧(Karen Swallow Prior)認爲,閱讀偉大的文學作品可以培養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打造一個有美德又卓越的人生。「文學不只是提供信息,它能夠塑造我們」(22頁)。普萊奧展示了這種美德的形成過程:「閱讀優秀作品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她觀察到,「 這些書如同友誼一樣,永遠地改變了我們」(18 頁)。普萊奧的思考源於自己的親身經歷——偉大的作品永遠改變了她的人生。(更多相關內容請參考她之前寫過的著作《每日必讀:魂系文學》《Booked: Literature in the Soul of Me)。

普萊奧用十二章內容介紹了以下作家的經典作品,細膩地探討了這些作品體現出來的十二種美德, 包括四種基本道德(carinal virtues):智慧、節制、公正和勇敢,三種神學道德(theological virtures):信、望、愛,以及貞潔、勤奮、忍耐、仁慈和謙卑等天國美德(heavenly virtues)。 這些作家包括: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簡·奧斯汀(Jane Austen)、科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馬克·吐溫(Mark Twain)、遠藤修作(Shusaku Endo)、托爾斯泰(Leo Tolstoy)和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

美國亞馬遜網站對本書的介紹如下:

《好好閱讀:通過偉大作品尋找美好生活》

凱倫·普萊奧 著

備受讚譽的作家凱倫·普萊奧帶領讀者穿越古代和現代的偉大文學作品,探索歷史上哲學家和神學家認爲對於良好品格和美好生活至關重要的十二種美德。

古代美德在今天同樣重要。普萊奧借鑑了最優秀的古典思想家與基督教思想家的觀點,重新介紹了這些古代美德,她還探討了經典著作中一些最引人注目的普遍性主題,幫助讀者通過偉大的作品,學會熱愛生活、文學和上帝。

布拉佐斯出版社(Brazos Press, 2018) , 272頁

探討美德

普萊奧首先將美德的培養建立在神的榮耀之上:「人活著的目的就是爲了榮耀神,只有在我們榮耀神時,我們才會真正變得卓越。」(23 頁)。文學作品既能體現罪惡,也能體現美德,普萊奧希望幫助讀者通過閱讀偉大作品,能辨識善惡,且不斷地棄惡揚善。

普萊奧是一位介紹經典文學的好向導。我在這裡舉幾個例子,讓大家感受一下她的簡潔明瞭。在 F. 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裡,她談到節制,並感嘆傑伊·蓋茨比的奢華「令人窒息」,然後明智地指出「消費確實消耗了我們」(59 頁)。

普萊奧認爲,勤奮是諸多美德中「最卑微,甚至可能是最無聊的一種」(178 頁)。然而,若要堅持不懈,就必須要勤奮。在約翰·班揚(John Bunyan)的基督教經典作品《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中,去往天城的危險重重,基督徒依然堅持不懈,這種努力就體現了勤奮這一美德。

普萊奧在談到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時說到,「即使有太多的不公,仍然不能磨滅良善的光芒。在這一片浩瀚黑暗的謬誤海洋中,堅毅的小塔發出耀眼的光芒,成爲黑暗中的燈塔」(80 頁)。

科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的末世小說《》(The Road讀起來很是讓人沮喪。普萊奧在探討小說中盼望這項美德時說:「弔詭的是,《路》一書中展現出來的荒涼世界是對美好事物的肯定,甚至是讚美。在一個美好事物似乎所剩無幾的世界中,這一切更加令人驚歎」(131 頁)。

普萊奧不僅展示了這些偉大作品如何體現美德(或缺乏美德),她還展示了如何通過良好的閱讀習慣讓讀者能操練美德。「閱讀好書本身就是一種美德,一種卓越。它也是一種習慣,幫助我們培養更多美德」(15 頁)。

如此說來, 用操練美德的心態來閱讀是一個既快樂又苛刻的目標。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慢讀精讀

有美德的閱讀始於細讀,始於理解書頁上的文字,始於 「忠實作品和上下文,準確深刻地解讀」(15頁)。這種細細品味的閱讀習慣有助於培養美德,因爲這種閱讀需要耐心——耐心是專注的燃料;它也需要謹慎——謹慎是解讀作品的關鍵;它也需要節制,不懂節制就無法爲讀好書留出時間。

好好閱讀意味著慢讀。我們讀文學作品,不應該像吃快餐一樣狼吞虎嚥,而應仔細品嚐,慢慢咀嚼。「就像美餐需要細品,好書也應該如此,而不是一掃而過」(17 頁)。

我們生活的時代,膚淺閱讀似乎成爲新常態,因此我們隨時都有可能讓自己「膚淺致死」(skimming ourselves to death)。當然,有些書本淺淺地讀過就夠了。就連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也建議說:「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囫圇吞下,少數書則要咀嚼消化。也就是說,有些書只需讀其中的一些段落,有些書只需大體涉獵一遍。而少數書則需要通讀、勤讀、細讀」。但是,如果我們不小心,我們就不能夠掌握深度閱讀的能力(5 頁)。

慢讀讓我們琢磨,思考,反省,咀嚼。爲了讓自己深入文字,普萊奧鼓勵閱讀時「用鋼筆、鉛筆或熒光筆在書上做記號,或做筆記」(17 頁)。我個人不是很喜歡用熒光筆在書上劃來劃去,但除此之外,她的建議很明智。

這種精讀文學作品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它需要時間和實踐。「淙淙細流,只要長此以往,也能改變地貌。同樣,讀好書的習慣也會慢慢改變我們的生命」(19 頁)。利蘭·萊肯(Leland Ryken)指出,與讀好書所得到的多方面回報相比,培養這種習慣所付出的努力就顯得微不足道:「文學有助於讓我們更人性化。它讓我們有更多的體驗,加深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讓我們更同情他人,喚醒我們的想像力,表達我們對上帝、自然和生命的感受和見解,使我們更能感受到美。」(34 頁)

愛上閱讀吧

《好好閱讀》文筆細膩,會立即吸引某種特定類型的讀者:他們會讀那種體現美德之書的書評;他們路過舊書店時總忍不住溜進去找書,希望能找到一本牽動思鄉之情的讀物;他們會像大衛·科波菲爾一樣,「彷彿爲了生活 」而讀書(59 頁);他們會欣喜地肯定C. S. 路易斯的發現:「我自己的眼睛不夠用,我還要通過別人的視角來看。」

但即使你還不是這樣的讀者,普萊奧也在向你招手。在她的書中,你找不到責備的語氣,也找不到一長串你必須在死前要讀完的書單。相反,她好像一位我們在學校裡都希望遇到的英語教授,謙卑地點燃你的渴望,讓你放下她自己的書,撿起那本你從未讀完的令人生畏的文學作品,讓這本書繼續在你心裡做工。我猜這就是普賴爾一直以來的目標之一。

17 世紀清教徒牧師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寫道:「一個人要想變得聰明或優秀,他需要的不是泛讀,而是精讀,只有精讀才能保證他能收穫到最好的……好書是神給這個世界的極大憐憫。」(151 頁)凱倫·普萊奧寫了一本好書,告訴我們一些有助於我們思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好書。這些書的確是神給我們的極大憐憫,它們讓我們沉思,流連忘返,還不斷地挑戰震撼我們。正如使徒雅各所寫:「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他就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來。」(雅 3:13)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Read Well to Live Well.

Nick Roark(尼克·羅克)擁有美南浸信會神學院道學碩士學位,是弗吉尼亞州弗蘭科尼亞浸信會(Franconia Baptist Church)的牧師。他曾經是華盛頓特區國會山浸信會的教牧同工。
標籤
讀書
書評,閱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