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我剛開始牧會時,「新無神論」(New Atheism)的理性論證是人們反對基督信仰最流行的理由。爲了解對手,我特地讀了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上帝的錯覺》(The God Delusion)。然而,隨著大離教潮愈演愈烈,新興文化敘事正用比質疑更有效的方式將人攔在教會門外。
我遇到過許多人,尤其是年輕男性,他們並不反對信仰神,但他們覺得參與宗教群體毫無必要,反而是「像羊一樣」從眾心態的表現。當下對神的信仰或許正出現「出人意料的復興」,但這並沒有帶來對教會的重新信任。過去幾十年,教會聚會的出席率一直在下降,雖然直播禮拜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這一趨勢。這種對教會的不信任,正反映出我們這個被科技充斥的時代對各類機構普遍日益負面的看法。
在《爲何上教會:在焦慮、分裂與極端個人主義時代,基督的身體爲何依舊重要》(The Reason for Church: Why the Body of Christ Still Matters in an Age of Anxiety, Division, and Radical Individualism)一書中,科羅拉多州拉法葉的聖桌教會(The Table Church)主任牧師布拉德·愛德華茲(Brad Edwards)提出,教會正是當今世界許多人面臨的重大問題的答案。這些問題很多都源自於一些錯誤的文化敘事,比如「屬靈實用主義」、政治兩極化,以及阻礙人們參加健康教會生活的假冒僞劣的機構。愛德華茲指出這些觀念,並提出建議,幫助基督徒在這個信任度低、人際關係尷尬又高度數字化的時代裡持守真道。
《爲何上教會:在焦慮、分裂與極端個人主義時代,基督的身體爲何依舊重要》
布拉德·愛德華茲(Brad Edwards)著
過去短短 25 年裡,美國已經有超過四千萬人脫離教會。幾代人從小被教導,最屬靈的事就是「追隨內心」,而這條路最終把他們帶出了教會。然而,就在社會陷入空前孤獨、壓力和焦慮的當下,這種趨勢愈演愈烈。
在《去教會的理由》(The Reason for Church)一書中,布拉德·愛德華茲牧師把當前教會危機中的種種線索串聯起來,並給出了回歸教會的有力理由。
宗德萬反思出版社(Zondervan Reflective), 240 頁
當代社會不斷向個體施加壓力:要自我提升,要爲孩子創造最優條件,要在職場中保持競爭力,這一切都讓人精疲力竭。在這樣的環境中,教會正被一種盛行的「屬靈實用主義」逐漸邊緣化。這種觀念認爲「教會的價值僅僅在於促進個人成長,幫助我們實現自我潛能」(5 頁)。在這種邏輯下,一旦去教會顯得不夠方便或太費精力,放棄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正如愛德華茲牧師所指出的:「當然,我們可以去教會,除非我們太累想補覺,或者孩子有足球賽,又或者忙了一週只想享受『個人時間』。在整整一週的自我實現之後,去教會感覺更像是任務,而不是安息」(22 頁)。
即便對那些持守正統信仰的基督徒而言,隨著經濟條件改善,各種課外活動,無論是孩子的興趣班、俱樂部運動,還是成人的週末短途旅行、早午餐聚會、健身訓練,正在瘋狂擠佔每個人的時間表。即使週日不用加班,採購生活用品或打掃房間這類日常瑣事,也常常成爲不去教會的正當理由。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這個數字化時代,人們已經習慣在通勤路上收聽講道播客,把線下聚會視爲可選項而非必需品。當牧師被當作內容創作者而不是照顧群羊的牧者時,這種以消費內容爲核心的信仰模式顯得格外「合理」。我們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篩選不同牧師的講道,定製個人專屬的屬靈成長方案。但這種做法並不好。
健康的屬靈成長從來不是通過消費精心包裝的屬靈內容來實現的。信仰需要在真實的群體生活中被塑造。我們不可能通過獨自散步時聽播客,或者窩在沙發上看在線禮拜,來實踐《希伯來書》中那些「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的教導(來 10:24-25)。在這個人際關係支離破碎的時代,堅持去教會固然需要付出代價,但正因如此,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真實的信仰共同體。
正如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焦慮的一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中所揭示的,數字世界正在讓年輕一代倍感壓力。而坦白說,我們其他人也一樣深受其擾。每天刷屏不止,卻越來越渴望像教會這樣真實可觸的共同體。
然而,加入教會可能遠不如加入一個冒牌替代的「僞機構」來得有吸引力。愛德華茲將「僞機構」定義爲「一種通過社交互動和激勵機制來塑造信仰的數字媒介」(48 頁)。這些僞機構「通過算法精心設計,扭曲現實、祛魅真實體驗並剝削我們最珍視的關係,在個體層面瓦解社會」(56 頁)。換句話說,僞機構讓真實的社交變得更困難。
人際交往從來都不簡單,而在數字化關係盛行的今天,面對面的聚會變得更加困難。那些大多在網絡世界中社交的人,往往在現實生活中很難與人建立真正的連接。正如愛德華茲指出的:「要是你覺得現在想交朋友、維繫關係、堅固友誼比過去都難,那一點也不奇怪」(139 頁)。要找到一個在網上認同我們自我身份的群體,比加入一間會時不時挑戰我們想法、需要我們彼此磨合的教會,簡單得多。要融入一個多元、跨世代的本地教會,也遠比加入一個匿名的遊戲社區或算法精心推送的社交媒體世界來得困難。
面對這些假冒僞劣的替代品,真正的答案是實體化:在現實中真實相聚、真實相交。然而,在這個數字至上的時代,要說服人們接受這一點並不容易。畢竟,有人會問:穿著睡衣在家看禮拜直播(順便用橙汁和鬆餅當聖餐)和親自去教會聚會,到底有什麼區別?這種看法,其實更像是一種否認物質之美好受造的諾斯替主義思潮,而不是歷史正統的基督信仰。愛德華茲提醒我們:「在神眼中,物質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與基督的聯合,既是屬靈的,也是有形有體的」(131 頁)。
儘管當下社交焦慮愈發普遍,大家的日常安排也往往排得滿滿當當,愛德華茲依然強調,委身一間本地教會,正是幫助我們擺脫現代人被數字世界掏空的一條出路。身體力行、真實可感、本地化、同步性的教會生活,恰恰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避風港」(xxvi 頁)。
基督徒的生命離不開群體。如今,表現型個人主義盛行,很多基督徒習慣把屬靈操練看作一套個人的、自選的、爲自我提升量身定製的生活祕籍。但這樣的想法,與聖經裡對屬靈塑造的描述並不一致。
在講解《使徒行傳》2:42 時,布拉德·愛德華茲特別強調了聖靈在教會中所做工的群體性。他指出,「在基督裡一同生活」有四個核心要素:(1)會眾聚集敬拜,(2)聖經的宣講,(3)聖餐,(4)禱告。值得注意的是,他提醒我們:「這些不是單獨、個人化的操練,而是基督身體的內核與形態。」(第 143 頁)這些正是教會本質的核心。
與基督身體的團契,是我們屬靈生命成長的關鍵。牧者應當把自己的使命看作是建立屬靈群體,而不僅僅是幫助個體「活成更好的自己」。教會成員也應當看見,自己既是門徒,也蒙召在群體中帶領他人成爲門徒。如果屬靈生活完全順從個人主義的本能,那我們就失去了神本想在群體中賜給我們的那份團契之福。
在這個對各類機構越來越缺乏信任的時代,愛德華茲反而更堅定地重申了本地教會的價值。《去教會的理由》深刻提醒了教會領袖與信徒:正是本地教會,幫助我們勝過那些試圖分散、侵蝕我們信仰的文化敘事。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Resist the Cultural Tide. Go to Church.